1、 部编九年级: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部编九年级:古代文学、文体、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一)重要作家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著有孙子略解 兵法接要 ,诗歌 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等。 观沧海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 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王昌龄(?约 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2、人,唐代诗人,天宝 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约 1251约 1321 以后)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 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至圣 先师”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 。 岑参(约 715
3、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 并称“高岑”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 放。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 家、军事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李商隐(约 813约 858)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 学家、史学家、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
4、王维(约 701761) ,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陕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 祁县 (今属山西) ,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画家, 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右丞, 故世称 “王 右丞” 。苏轼称赞其诗和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前两个为唐朝,后六个为宋 朝。 )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
5、)人,北宋哲学家,著 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 文学家。他的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 光十九年。 纪昀(17241805) ,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 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郦道元
6、(约 470527)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著有水经注 。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 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著有陶隐居集 。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散文 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被称为 “老苏” ,苏轼被称为“大苏” ,苏辙被称为“小苏” ,三人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 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吴均(469520) ,字叔疡,吴兴故鄣(今
7、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 宏伟。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生于 新郑(今属河南) ,唐代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著有白氏 长庆集 。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 陶渊明(约 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 故后人称“靖
8、节先生” 。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 李清照(1084约 1155) ,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女文 学家、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 晏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 王勃(约 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与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 庄子(约前 369
9、前 286) ,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 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 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岱(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 家,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10、人,南宋豪放派 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 词热情激昂,慷慨悲壮,笔力雄健。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 家,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被明 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 秋瑾(18751907)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被
11、元军所俘。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金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二)重要作品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东汉 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 列子 :旧题为列御寇著,是道家重要典籍。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 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 家人物,郑国人。 乐府诗集 :北宋郭茂倩编。乐府原是汉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 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 方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
12、府双璧” 。 阅微草堂笔记 :原名阅微笔记 ,是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 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水经注 :名为注释水经 ,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 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诗经 :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 经 ,列为“五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 统的源头,它收录了从
13、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 比、兴手法,隔句用韵。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 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又叫“国风”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雅”是 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五经 包括: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 ) 庄子 :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 篇 11 篇。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 圣编纂的。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
14、育学论文。 儒林外史 :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六回,主要描写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战国策 :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 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 士的言论和谋略的书籍。共 33 篇,分为十二策,分国编次,是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 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文体知识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15、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可 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观沧海 木兰诗 ;二是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绝句、律诗。 词:又称“长短句” ,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它根据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调(59 90 字,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小令(58 字以内) 。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如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是题目。 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内容上吸收了在 民间传唱已久的故事,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 形式之一。元散曲
16、以小令、套数为主。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单支曲, 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其中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如: 陋室铭 。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 爱莲说 。 歌行体: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幽州台歌 雁门太守行等。 书:书信,
17、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 陈情。如: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 小品文:小品,散文的形式之一。题材的包容和体裁的自由,可以说是小品文 的主要特点。尺牍、游记、日记、序、跋、小说等文体都可以是小品文。如: 三峡 记承天寺夜游 湖心亭看雪 。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这类文章内容大多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 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也有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 者“杂记” 。如: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 序:一种文体,一般用以陈述文章的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书序和赠序之 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为勉励、称许
18、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主要作 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 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如: 出 师表 。 三、文化常识 (一)古人名、字、号、称谓 称呼人时, 一般情况为 “姓氏名” 。 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有字、 号等, 有 “称 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兼怀子由”中“子 由”就是苏辙的字。 号有以下几种:别号: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 ,苏轼号“东坡居士”等。别号中常见 的“居士” “山人”等表明使用者鄙视功
19、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如周敦颐 号“濂溪先生” 。尊号:死后由门人、后人称呼,如陶渊明被称“靖节先生” 。 谥号: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称谓,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称籍贯:出生地。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称 官名:如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官地: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 昌龄。 (二)官职升降 左迁:迁,贬谪,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如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 ; 岳阳楼记中的“迁客” 。 谪:贬官。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 。 陟:提拔、晋升。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的“陟” 。 举: 选拔、 任
20、用。 如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的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的 “举” 。 (三)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1. 敬辞类 令:令尊(称对方父亲) ;令堂(称对方母亲) ;令郎(称对方儿子) ;令爱(称 对方女儿) 。 惠:惠顾(称他人的光临) ;惠存(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 上款) ;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 。 垂:垂问(俯问,下问) ;垂询(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 ;垂念(俯念,关怀) ; 垂爱(关怀,俯爱) 。 赐:赐教(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赐复(敬称人回信的套语) 。 高:高见(称别人的见解) ;高论(称对方的言论) ;高寿(问老人年龄的敬词) ; 高龄(称老人的年龄) ;
21、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朋(犹贵 宾) ;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 贤:贤弟(对年岁教幼之友的敬称) ;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 。 奉:奉送(赠送,敬献) ;奉还(敬词,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伴) 。 其他:久仰(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 ;劳驾(请别人帮忙做事时 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 ;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接受自己的意见) ;赏 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贵姓(动问他人之姓的敬语) ;贵庚(动 问中青年人年龄的敬语) ;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 ;大驾(对他人的敬称) 。 2. 谦辞类 家:家父、家严、家君(对人称说自己
22、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说自己的 母亲) 。 舍:舍弟(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舍妹(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妹妹) 。 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均是谦称) 。 愚: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愚见(谦指自己的意见) 。 拙:拙作(称自己作品的谦词) ;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 ;拙见(谦称自己的 见解) 。 其他:寒舍(谦称自己的家) ;见教(指教我) ;见谅(请对方原谅自己) ;斧正 (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词) 。 (四)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泛指幼年。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
23、指童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泛指青少年。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 “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的“加冠” 。 而立:三十岁。如论语中的“三十而立” 。 不惑:四十岁。如论语中的“四十而不惑” 。 知命:五十岁。如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 花甲、耳顺:六十岁。如论语中的“六十而耳顺” 。 古稀:七十岁。 耄耋(mo di) :八九十岁,指高寿,老年。 期颐(q y) :一百岁。 (五)常用代称 鸿雁:信使。如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 。 匹夫:平民百姓。如论语中“匹夫不可夺
24、志也”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如春望中“烽火连三月” 。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如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 。 鸿儒:博学的人。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 。 金经:佛经。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岱宗:泰山。如望岳中“岱宗夫如何” 。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如使至塞上中“征蓬出 汉塞” 。 黄发:老人,旧说是长寿的象征。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 三秦:关中地区。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 骚人:文人。如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 。 庙堂:朝廷。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
25、之高则忧其民” 。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指月亮。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 “千里共婵娟” 。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如范 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如无题中“青鸟殷 勤为探看” 。 蛾眉:女子。如满江红(小住京华) 中“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布衣:平民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 兜鍪: 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 借指士兵。 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年少万兜鍪” 。 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如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 星” 。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
26、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 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 。如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 社稷:国家。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六)阴阳五行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如望岳中的“阴阳割昏晓” 。 “晴 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 于衡山的南面。 五行:金、木、水、火、土。按旧时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七)教育机构 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者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 国子监。 ( 送东阳马生序 ) (八)
27、古代计量单位 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 的勋级。如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 。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 上千寻塔” 。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 。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如鱼我所欲也里的“万钟 于我何加焉” 。 (九)古代计时单位 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 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 。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是根 据十二生肖
28、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古代生活用品 瓢:将葫芦剖分为二,用作舀水或盛酒的器具。如论语中的“一瓢饮” 。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如木兰诗中的“朔 气传金柝” 。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如木兰诗中的“对镜帖花黄” 。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泛指音乐。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 乱耳” , 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 。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如春望中的“浑欲不胜簪” 。 珮、环:玉饰。如小石潭记中的“如鸣珮环” 。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9、樽:盛酒的器具。如行路难(其一) 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 。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一箪食” 。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高足,上呈圆盘形。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一 豆羹” 。 (十一)古代休闲方式 射: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 杯数喝酒。如醉翁亭记中的“射者中” 。 弈:下棋。如醉翁亭记中的“弈者胜” 。 (十二)古代祭祀 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 “牺牲” , 指马、 牛、 羊、鸡、犬、猪等牲畜,也被后世称为“六畜” 。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 。 (十三)古代特指的数字 三:泛指多次或多数。如
30、论语中的“三人行” 。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如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 “同行十二年” 。 (十四)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桃花源记 中“晋太元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 “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的“元丰”是宋神 宗的年号; 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十二月” ,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中“十年春, 齐师伐我”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 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丙辰中秋, 欢
31、饮达旦”的“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 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 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 、己、庚、辛、壬(rn) 、癸(gu) 。十 二地支:子、丑、寅(yn) 、卯(mo) 、辰、巳(s) 、午、未、申、酉(yu) 、 戌(x) 、亥(hi) 。 (十五)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16 年 11 月 30 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 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速记口诀
32、: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 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 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 种收及时保丰年。 (十六)传统节日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主要习俗: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习俗:赏花灯、吃汤圆。 寒食节,时间:清明前一、二日,主要习俗:禁烟、冷食、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上半月,主要习俗:扫墓、踏青郊游。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主要习俗:在葡
33、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谈话、穿 针乞巧。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九,主要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主要习俗:喝腊八粥。 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主要习俗:守岁、吃年夜饭。 春社,时间: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主要习俗:祭社公(土地神) ,祈求丰收。 (十七)科举、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创自隋朝,明清时期 逐渐走向僵化,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童生试:也叫“童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
34、相公)资格。第一名称案首。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第一 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考中第七名成 为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录取三 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大殿上对贡士亲自策问。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甲: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合称“三鼎甲” ;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练一练练一练 1.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35、 “社”是谷神, “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 “庙堂”代指朝廷, “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 尾联。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 菊花等习俗。 D. 礼记 ,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选集。 礼记中的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2.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 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 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如 “温 故知新” “舍生取义” “不耻下问”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 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 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 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 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 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