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辽宁省瓦房店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
2、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 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
3、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 ,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
4、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 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
5、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 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
6、2 - C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D.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 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 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7、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 6 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 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
8、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 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 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
9、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 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 3 -
10、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 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
11、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 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 ,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
12、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 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
13、时裂开的景象,同时 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5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 2016 年 1 月 11 日,新调整组建的军委机关 15 个职能部门亮相。其中一个机构引人注目: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