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行唐县第三中学、正定县第三中学、正定县第七中学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联考试卷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3 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 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 替天行道 ” 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 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
2、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 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
3、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向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 “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 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 。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
4、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 持了组织上的完整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 设计 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选自 名作欣赏 ,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有关 “ 义 ”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
5、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A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 列的。 C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
6、提出了批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 梁山 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 地主 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 历史上没有哪次 农民 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 二、文言文阅读 ( 19 分) 明史韩文传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
7、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 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
8、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 :“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
9、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 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 /号“八虎”日导帝 /狗马 /鹰兔 /歌舞 /角抵 /不亲万几 /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 /辄泣下 /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 /号“八虎”日导帝 /狗马 /鹰兔 /歌舞 /角抵 /不亲万几 /文每退朝 /对僚属 /语及辄泣下 /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 /鹰兔 /歌舞 /角抵 /不亲万几 /3 文每退朝 /对僚属语及 /辄泣下 / D 而是时青 宫旧
10、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 /鹰兔 /歌舞 /角抵 /不亲万几 /文每退朝 /对僚属 /语及辄泣下 /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 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
11、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 阳时所作。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5 分 ) 9、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
12、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6 分) 10、名句默写( 8 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 。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4)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 四、阅读 下面文段,完成 后面的 阅读题 。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 轻摇 的芦 苇 、南 来 聚 拢 的 风 ? 赣 江上一 览 无余 ,视 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 阁 的一隅, 独 想王勃。 游人的思 绪 如 牵 强的秋 风 ,薄薄地依偎在滕王 阁 穿越 时 空的 坚 强 里。站在 清
13、冷的滕王 阁 上, 睁 眼 闭 眼 间 全是王勃 清 瘦 忧 郁的神情。斜 阳拥 抱着欲泣的滕王 阁 , 阁 影斜斜地 躺 在江水里 荡 漾。帝王君子 犹 不 见 , 槛 外 长 江空自流。寂寞的 阁 上,觥 筹 交 错 的 场 景不 复 存在,诗 弦管 乐 也只是附和。我坐在 阁 的 阶 梯上 独 自听江的 声 音,江波的 皱 褶里藏着 绝 代的才 子王勃。 4 阁 的 忧伤 无 声 息地 让 我追 随 。每一寸 楼 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 颤动 。想 为流 泪 的滕王 阁续 一首 诗 , 诗 里面是 伤 痕累累的王勃。流 泪 的滕王 阁 日日孤寂地走入我 梦 中,独 自徘徊 复 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 诗 句,无 数 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 阁 影到天明。 有人 说 : 所有的 风 景都 会 拒 绝 一部分人,偏 爱 一部分人,所有人,生 来 都 会属 于不同 风 景 。那 个 仲秋的日子,王勃的“ 独 角 戏 ”正演着。他深望着 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 复 浮沉,一腔激情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