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重庆市铜梁县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网红” , 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 ,“ 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 ,几乎都对其加以 挞伐 ,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 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
2、”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 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 ,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 ?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
3、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 文化 ,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 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
4、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 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 ,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 下层的年轻人2 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 “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
5、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6 年 2 月 26 日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在当下 , 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 , 他们对 “ 网红 ” 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 , 这也成为现在看待 “ 网红 ” 的一种主流舆论。 B “ 网红 ” 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 , 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 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 , 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 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 , 需要用 “ 网红 ” 的那种生存状态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 , 这是 “ 网红 ”
6、 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 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 , 因受到教育 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导致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 “ 网红 ” 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 , 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 , 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 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 本文作者不对 “ 网红 ” 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 , 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 , 有不少人也是这些 “ 网红 ” 的粉丝。 C 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 , 更加丰富 , 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 , 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 ,
7、 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D 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 , 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 , 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 , 高高在上地批判 “ 网红 ” 更有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 网红 ” 是指 “ 网络红人 ” , 原本没有褒贬之意 , 然而在当下 ,“ 网红 ” 却背负着 “ 肤浅 ”“ 拜金 ”“ 媚俗 ” 等骂名。 B 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 , 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 , 这些都挤压着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C 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 , 因此在评判 “ 网红 ” 肤浅、低俗与否时 , 不能将错
8、误归咎于 “ 网红 ” 自己或 “ 网红 ” 粉丝群体。 D 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 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3 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 6 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
9、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 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
10、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 (或有人 )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水龙吟 )”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
11、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4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 悢 !”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
12、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 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
13、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节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江花”“江水”承载着 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B“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C“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D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5.文中 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 分) 答: 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6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