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科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知识提纲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一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 1 节 生物与生物学【内容1】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A】1.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珊瑚虫、寄居蟹等)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3. 生命现象举例:小树苗由小长大;大豆种子萌发;北极熊有白色的皮毛和厚厚的脂肪;含羞草受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燕子衔泥4. 生物的基本特征:(1)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2) 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物质和能量(3) 生物具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现象;(一粒杉树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4)
2、生物能繁殖后代。(5) 生物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蚯蚓适于在土壤中生活,也能疏松土壤)(6) 生物有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应激性);(葵花朵朵向太阳、望梅止渴、草履虫趋利避害)5. 生物学应用:(1) 仿生学应用:蜻蜓直升机 海豚潜水艇 萤火虫冷光灯 蛋壳薄壳建筑 荷叶防水服(2) 太空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改变遗传物质(3) 动物的克隆原理:细胞核移植技术(4) 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 2 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内容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A】学习使用使用显微镜【B】一、显微镜的结构(见右图,熟记各结构名
3、称)目镜接近人的眼睛的镜头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头,上面标有5或10等字样,表示目镜放大5倍或10倍 遮光器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强弱反光镜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粗准焦螺旋一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一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镜座稳定镜身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二、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桌略偏左的位置。2、对光:(转、遮、目、反) “一
4、转” 转动 转换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二遮” 转 遮光器 ,选一较大的 光圈 对准通光孔 。 “三目”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便于画图), “四反” 转动反光镜,直到目镜可看到圆形的白亮视野。3、放置玻片标本:(一压二放三下降) 将玻片标本 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 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 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玻片标本和损伤物镜镜头)4、观察:(先低倍镜找物像,后高倍镜观察)睁开双眼,左眼看目镜,同时 反向 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
5、旋 ,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然后仔细观察显微镜下标本的放大。 4、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实验完毕,取下载玻片,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用擦镜纸将目镜和物镜擦拭干净。然后。将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三、重点内容:1、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镜筒长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镜头目镜物镜长度长短长短放大倍数小大大小视野亮度细胞的大小清晰度细胞的多少物镜镜头与标本距离低倍镜亮小不清晰多远 高倍镜暗大清晰少近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 越暗 ,看到的实物范围 越小
6、 ,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视野 越亮 ,看到的实物范围越 越大 ,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4、成像特点: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翻转)如:把写有d的透明纸放在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的物像是 P 。5、目标移动:一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可将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便可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同向移动)6、观察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但也不能太透明,否则应用碘液作染色处理。7、亮度调节:光线太强:选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太暗:选大光圈,凹面镜。8、由低倍镜向高倍镜转换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9、调换物镜时,应转动的是转换器。10、污点判断:视野中的污迹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
7、或载玻片上。11、玻片:装片(撕取或挑取)、涂片(液态的材料)和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内容3】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B】1.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 观察 、 实验 、 调查 和 测量 。(观察、实验是最基本的探究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常常需采用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余的变量都应相同且在适宜状态。 (单一变量的原则)3. 重复: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多次实验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4. 实验“探究肉汤为什么会变质”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
8、里来的?作出假设:肉汤自动生出细菌,或细菌从空气进入肉汤。制定方案:把肉汤分装入两个圆底烧瓶,将其中一个烧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实施方案:将两烧瓶中的肉汤同样加热煮沸后静置,多天后观察,鹅颈瓶内的肉汤长时间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的肉汤很快变质,肉汤里出现了细菌。得出结论:细菌从空气中进入肉汤,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5. 煮沸的目的: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肉汤变质的原因:空气中的细菌落在肉汤里,然后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变量:有无细菌进入试管内的肉汤【内容5】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A】1.提出问题:水温发生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是否有影响?2.作出假设:金鱼的呼吸次数可能会随水
9、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3.制定方案: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以45人为宜,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针对作出的假设,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制订实验方案。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加入冰块(或热水)将水温调至20,作为初始温度。放入金鱼,等待几分钟,当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在水中的呼吸状态。记录金鱼在初始温度下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可以用每分钟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来表示。(金鱼鳃盖或口各开闭一次记为呼吸一次。) 用同样的方法改变水温,如将水温升高5(用温度计测量)。观察并记录金鱼的呼吸频率。 继续第2步的操作,改变水温,观察并记录金鱼的呼吸频率。4. 实施方案: 实验的变量是 水温 。光照、水量等其他
10、条件都相同且适宜。观察温度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给金鱼提供了常温、高温、低温三种环境,其中常温为对照组,高温和低温为实验组。 实验中水温不要超过30或低于10,以免对金鱼造成伤害。且应该先用热水或冰块把水温调好后,再放入金鱼。目的是减少对金鱼的刺激和伤害。 实验过程中要待金鱼 安静时 再记金鱼的呼吸次数。需在同一温度下多次测量金鱼的呼吸次数,计算出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过程中尽量不要惊扰金鱼,实验后应将金鱼放回鱼缸或池塘(原处)中。5. 得出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增加。6. 表达交流:如果本次探究得出的结论与
11、作出的假设不一致,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做?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来验证或修证假设。如何减小误差?增加测量次数或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控制环境条件和消除人为误差等。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 生物生存以来一定的环境【内容6】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阳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A】1. 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如:水域和陆地、炎热的赤道和寒冷的极地等等。如:雪松:主要生活在气候温和、凉爽和湿润的地区 帝企鹅:主要生活在南极大陆的冰冷极地 骆驼:主要生活在干旱炎热的荒漠地区 王莲:主要生活在热带水域,喜高温、高湿环境2. 生态因素:对于每一种生物来
12、说,除自身外,周围其他一切可能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的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存的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3.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做出假设: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依据是在阴暗的环境里容易找到鼠妇,在明亮的环境里很难找到鼠妇。)制定方案: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小心采集鼠妇。提示:采集的鼠妇以10只为宜。采集鼠妇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破坏环境。在纸盒内铺一层湿土,一半盖上遮光纸板,另一半盖上透明玻璃板
13、。在纸盒中央区放入10只鼠妇,静置2min。然后每隔1min统计1次鼠妇的分布情况,统计10次。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施方案: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除光照外,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提示:实验中尽量不要惊扰鼠妇;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归采集地得出结论: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表达交流: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排除个体差异带来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除光照外,还有什么非生物因素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你的理由是什么?除光照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多种。其中,温度和水分是两个重要的因素。4.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水、阳光、温度、空气的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阳光、
14、温度、空气等环境条件,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是因为雨水多;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 ;雨后蚯蚓爬到地面是因为土壤中水分过多而缺氧;阳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它为食的动物和人类就无法生存。(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的生活离不开 阳光 。空气:动物、植物、人类缺少空气就无法呼吸。如大雨造成土壤水分过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以及土壤板结造成植物死亡或大雨过后植物出现烂根死亡皆是因为缺氧水:水是一切生物生活的必要条件。缺少水,动植物就会死亡。如沙漠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热带雨林地区雨水多,生物种类丰富。温度:每种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
15、死亡。如大雁的迁徙。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等不宜在寒冷地区生长。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间互助、寄生、竞争、捕食第2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内容7】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B】生物能影响环境: 1.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 3.蚯蚓能将土壤中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使板结的土壤疏松。生物能适应环境: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
16、白色,春天换位灰色;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拟态:外表形状与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如:竹节虫体形、兰花螳螂、枯叶蛱蝶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如:刺蛾的颜色和花纹;颜色鲜艳箭毒蛙;7. 形态结构:仙人掌的叶退化为针形【判断依据】环境改变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改变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既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蚂蚁利用触角传递信息是种内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属于种内斗争。 异种生物之间的关
17、系:蝴蝶与花之间是种间互助;菟丝子与大豆之间是寄生;水稻与杂草之间是竞争,狮子与斑马之间是捕食关系。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内容8】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出不同的生态系统【A】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食物和能量。 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3.列出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18、地球之肺(物种数目最多) 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9】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C】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约11km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失败的启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3.生物圈的分布: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随着人口激
19、增,人类活动已经使生物圈受到严重损害,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圈,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5.保护生态系统意识和行动举例:节约用电、用水、用气;实行光盘行动;少用一次性木筷、少用纸巾、每张纸巾、每张纸都双面打印、保护森林;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第2 节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内容10】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1.食物链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份和分解者。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
20、它们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3.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一般3-5个环节,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它环节大多是是肉食性动物。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一般越来越少。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中物质可以循环流动,但是能量的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生物富集作用: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6、如何判断一个区域是不是生态系统?不在于区域范围的大小、生物数量的多少,关键是看是否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1、。6、从食物链(网)中得到的启示: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果人类乱捕滥杀,则会使食物链中断,影响整个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第3 节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内容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能力是有限的【B】1.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2.生态系统可以依靠自我调节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恢复,有时则完全不能恢复。3.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干旱、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砍伐森林
22、、开荒造田)、食物链的破坏(滥捕乱猎)、环境污染(工业污染等)。所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表现在某一数值附近的波动)。5.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6.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不循环的,它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7.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等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等)自我调节能力较弱。8.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1)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取之不尽的,如太阳能、风能;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土壤等;不可更新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物。(2)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节约资源;合理开发,重视再生(如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渔业资源);防止污染损害生物资源(如探寻清洁能源、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杜绝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