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A卷提升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21分)1.(10分) 默写古诗文。(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经典诗文默写。(1)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3)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4)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5) ,小桥流水人家,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小题。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生活并非安逸,它是思念和希冀。死亡并非哀歌,它是失望与憔悴。智者不在言词,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伟人不在高位,不屑
2、权位者才配享荣誉。(节选自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2. (3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安逸( )藏n( )不屑( )3. (2分)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4. (2分)“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A使积水流出去 B舒散 C泄露请你参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5-6题。(4分)5.(2分)【活动一交友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请概括自己的择友标准,
3、并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名言。6.(2分)【活动二交流会友】假设你和小明同是乒乓球爱好者,老师安排你与小明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你会怎么和他说呢?二、阅读(49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
4、,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捉:捡、拾。尝:曾经。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7(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宁读书如故温故而知新C华捉而掷去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8(3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性格急躁、言而无信,但知错能改的人。B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元方这一人物形象。
5、C乙文中的管宁之所以割席,是担心华歆影响自己读书。D乙文的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9(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0(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元方的“方正”。11(4分)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
6、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专家预测称,按照这个趋势、速度发展下去,之后我国近视患病人口将超过7.5亿,其中1018岁青少年为近视患病的重灾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近视实施方案,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并提出了到2030年中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人戴不戴眼镜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材料二】诱发近视的因素如下:遗传因素:如果家长高度近视,那么孩子近视发生率较高。环境因素:一些用眼场所光线昏暗,采光与照明不足。不良行为:用眼时间过长,经常一次用
7、眼连续超过1小时;用眼姿势不良,如趴着看书,走路看书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体质健康和营养: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影响学生的视力。在诱发近视的这几种因素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环境因素中,除过采光与照明不足之外,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够、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明显增多。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经常使用,使青少年视力更趋下降。【材料三】中国城乡学生近视率1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家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近视患者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加。B青少年近视的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8、C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与中国大体相当。D在诱发近视的几种因素中,环境因素更容易导致近视。13(3分)请结合【材料三】“中国城乡学生近视率”统计图,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三点结论。14(4分)请结合上述材料,为预防近视提出四点建议。(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满孙君飞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一块铺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
9、看,突然觉得他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了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
10、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
11、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
12、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 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5(4分)阅读文章第-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段落-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2)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我”的心理(1)有些难过(3)(4)16(6分)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1)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了(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她
13、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17(2分)有人觉得选文第段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觉得呢?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18(3分)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语段一: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
14、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语段二: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9.(3分)语段一出自 ,写了鲁迅在( )求学的故事,此后他去了( )求学。20.(3分)结合语段内容和阅读积累,谈谈鲁迅是位怎样的青年。三、作文(50分)21. 阅读下
15、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地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顺、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第二单元 (A卷提升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21分)1.(10分) 默写古诗文。(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经典诗文默写。(1)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3)客路青山外, 。潮平
16、两岸阔, 。(4)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5) ,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 (1)东临碣石 山岛竦峙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随君直到夜郎西 (3)行舟绿水前 风正一帆悬 (4)海日生残夜 归雁洛阳边 (5)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解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碣”“竦峙”“杨”“夜郎”“悬”“残夜”“雁”“藤”“瘦”的写法。【点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注意在平时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
17、对各类题目。(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小题。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生活并非安逸,它是思念和希冀。死亡并非哀歌,它是失望与憔悴。智者不在言词,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伟人不在高位,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节选自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2. (3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安逸( )藏n( )不屑( )3. (2分)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4. (2分)“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A使积水流出去B舒散C泄露【答案】 2. y
18、 匿 xi 3.流倘 流淌 4. C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安逸:安闲舒服。注意“逸”的读音是“y”。藏匿: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匿”要注意偏旁。不屑:认为不值得;形容轻蔑、轻视。注意“屑”的读音是“xi”。【小题2】本题考查字形。“流淌”意思是液体在流动,所以应该是三点水旁。【小题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诗中说“宣泄着永恒的秘密”,分析语境可知,此处“宣泄”是“泄露”的意思。只有C项的解释最为合适,故选C、请你参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5-6题。(4分)5.(2分)【活动一交友之道
19、】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请概括自己的择友标准,并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名言。6.(2分)【活动二交流会友】假设你和小明同是乒乓球爱好者,老师安排你与小明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你会怎么和他说呢?【答案】5.诚实守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小明,你好,我最大的爱好是打乒乓球,听说你也是乒乓球爱好者,我们以后一起运动,一起学习,好吗?【解析】5.本题考查名句识记。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择友标准:志同道合名言: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6.本题考查语
20、言表达能力。围绕“同是乒乓球爱好者”“很想与他交朋友”等内容,得体、语气委婉地进行表达即可。示例:小明,你好,我是,从小我就喜欢打乒乓球,听老师说你也是乒乓球爱好者,让我我做你的同桌可好?以后我们一起运动,一起学习,好吗?二、阅读(49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
21、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捉:捡、拾。尝:曾经。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7(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宁读书如故温故而知新C华捉而掷去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8(3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性格急躁、言而
22、无信,但知错能改的人。B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元方这一人物形象。C乙文中的管宁之所以割席,是担心华歆影响自己读书。D乙文的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9(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0(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元方的“方正”。11(4分)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7C 8C 9(1)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2)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
23、我的朋友了。” 10父亲的朋友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元方的父亲,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元方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答出其中二个要点即可。) 11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不守信,说话又无礼,从中我们认识到,交朋友要交讲诚信、知礼仪的朋友;乙文中的管宁、华歆面对金钱权贵的态度不同,从中我们懂得,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信用/守信用;B.先前/学过的知识;C.代词,代指金片/代词,这里指学问和学业;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但;故选C。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
24、,乙文中的管宁之所以割席,是因为明白华歆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故选C。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待:等待;至:到;去:离开。(2)子:你;非:不是;吾:我。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礼”的重要,辩驳有理有据;以“入门不顾”的行为,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的有力反击,同时也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11本题考查主观表达。根据【甲】文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针对父亲朋友说出“非人哉”的话
25、语时,回答“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同时,明确指出过了正午不到就是没有诚信,这启示我们交友要以礼相待,讲诚信; 根据【乙】文的“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可知,看到地上有金子和有官员经过时,华歆和管宁的反应截然不同,最后管宁不再与华歆为友。这启示我们交友要志同道合。【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
26、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材料一】世
27、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专家预测称,按照这个趋势、速度发展下去,之后我国近视患病人口将超过7.5亿,其中1018岁青少年为近视患病的重灾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近视实施方案,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并提出了到2030年中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人戴不戴眼镜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材料二】诱发近视的因素如下:遗传因
28、素:如果家长高度近视,那么孩子近视发生率较高。环境因素:一些用眼场所光线昏暗,采光与照明不足。不良行为:用眼时间过长,经常一次用眼连续超过1小时;用眼姿势不良,如趴着看书,走路看书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体质健康和营养: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影响学生的视力。在诱发近视的这几种因素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环境因素中,除过采光与照明不足之外,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够、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明显增多。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经常使用,使青少年视力更趋下降。【材料三】中国城乡学生近视率1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9、是()A专家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近视患者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加。B青少年近视的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引起了国家的重视。C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与中国大体相当。D在诱发近视的几种因素中,环境因素更容易导致近视。13(3分)请结合【材料三】“中国城乡学生近视率”统计图,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三点结论。14(4分)请结合上述材料,为预防近视提出四点建议。【答案】12C 13示例:中国学生的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学生的近视率低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的近视率高于农村学生);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三项指标有明显的差异,到了大学阶段,三项指标基本持平。 14
30、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引导其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或者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多参加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饮食要均衡和营养。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C.根据材料一中的“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一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青少年的近视率远远低于我国,可以看出此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13本题考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
31、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数字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观察统计图,小学生近视率平均为40%左右,初中生接近于70%,高中生和大学生则超过了80%,由此概括为:中国学生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观察每个阶段学生的统计数据,农村学生的近视率都低于城市学生,可概括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学生的近视率低于城市学生;根据各阶段对学生近视率的平均数、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统计可知,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三项指标有明显差异,到了大学阶段,三项指标基本持平。14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材料三中“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起的作用更大。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够、
32、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明显增多。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经常使用,使青少年视力更趋下降。电子屏幕、不良光线、姿势不正确、用眼时间太长以及看的物品距离眼睛太近等,都是不良的用眼环境或习惯”的内容,针对预防“近视”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即可。示例:控制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长;懂得护眼知识,注意用眼姿势,学会在生活中保护眼睛;参加适当的户外活动;均衡营养。(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满孙君飞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
33、猪肉,一块铺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突然觉得他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了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34、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
35、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再后来
36、,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 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5(4分)阅读文章第-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段落-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2)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
37、然入睡“我”的心理(1)有些难过(3)(4)16(6分)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1)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了(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17(2分)有人觉得选文第段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觉得呢?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18(3分)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5(1)无比自豪。(2)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3)疑惑不解。(4)满足激动。 16(1)“锃亮”生动
38、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17第三段写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的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18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信息筛选。(1)结合第四段“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可知,此时,“我”的心理是:无比自豪。(2)结合第五段“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
39、”和第六段“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等内容可概括: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3)结合第八段“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可知,此时“我”的心理是:疑惑不解。(4)结合第九段“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可知,父亲看到快乐的“我们”感到满足激动,“我”也是,故此时“我”的心理是:满足激动。1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本义。镀亮的意思就是让物体的表面能亮。语境义。这里指父亲带回来的送给“我”的高凳子把周围无数的眼睛都
40、点亮了。效果。周围人的眼睛因为这个高凳子而亮了,写出了周围人对这个凳子的喜爱,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2)人物描写角度。“神色平静,目光柔和”是神态描写,“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第七段可知,父亲亏了本,风餐露宿地回来,母亲对此没有任何埋怨、没有伤心,反而非常的平静,态度柔和,母亲的这种表现是对父亲的信任和理解,“小步快走”“捧”等动作写出了母亲对父亲的体贴,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爱。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1)结合“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一块铺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
41、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可知,这里具体地举出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非常多而且种类丰富,“我”一样一样地列举出来,具体地描绘出来,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关注,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的喜悦。(2)这段文字写父亲带回来的东西多而丰富,这是父亲辛苦所得,他都带回来给妻子和孩子们,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十一段“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可知,父母一直从物质角度在填满家庭,所以他们对孩子说的“填满”也是指物质、物品上的填满。结合第十三段“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42、可知,“最需要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结合全文可知,父母努力的生活,给予家庭的除了物质,更多的是爱,作为子女,“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故二者并不矛盾。(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语段一: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
43、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语段二: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9.(3分)语段一出自 ,写了鲁迅在( )求学的故事,此后他去了( )求学。20.(3分)结合语段内容和阅读积累,谈谈鲁迅是位怎样的青年。【答案】19. 琐记 南京矿务学堂 东京(日本)20.积极上进、具有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有强烈的救国理想。【解析】19.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琐记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
44、求学,直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经历。其中主要描述了他为躲避流言而外出求学,以及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见闻,如,高年级学生作威作福的姿态,现代化学校里竟然上香、诵经、作法事,借此突出了求知的艰难,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对这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的讲述,看似琐碎,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即告别腐朽,汲取新知,探求真理。故第一空填“南京矿务学堂”。语段二写的是鲁迅离开日本东京去仙台学医时在课堂是看电影时的感受。出自藤野先生。故第二空可填:日本东京。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语段一中的“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
45、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知,鲁迅阅读天演论,了解生物进行的知识,还读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著作,可知他是一个积极上进,具有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的人。根据语段二中的“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知,鲁迅意见的变化是要弃医从文。不管他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为了救中国,可知他是一个有强烈的救国思想的人。三、作文(50分)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地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顺、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答案】参考例文我们是一家人已经是晚上了。天空渐渐地被黑暗笼罩,风吹来,阳台上的花草沙沙地响,和着时钟的“嘀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