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中国古人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提出的造园法则。其实,它不仅仅是造园的法则,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运用。中国古人的理想居住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对自然环境很少构成影响和破坏。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
2、体宜”,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宗旨,要求人工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人力创造自然,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对自然环境的眷恋、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因循、顺应,都成为中国古人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就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总是和谐自适地生活在自然与美的环境之中。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有着特殊的感悟体验,并自觉地把居住环境的理想诉诸山水之间,作为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小至单门独院,大至村镇连城,都极
3、力强调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原貌,以不破坏山水自然的完整格局为准则。传统民居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河川旁,或建在山林下,无论选址在什么位置,都极力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自然与人居的绝美搭配。水乡民居临河而建,有的临水人家,还有“水后门”,屋后临水开门,有石阶梯延伸至河边,洗衣汲水、登舟出入,水乡情调意趣盎然!在突出自然美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再适当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或引水成渠、植树造林,使自然环境更符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调整景观的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把中国建
4、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生活”,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他认为建筑师设计一所住宅,就应该“努力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而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更著有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态建
5、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不难发现,在古老而深邃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诸多理念呈现出如此多的不谋而合,其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丝毫不逊色于赖特的“流水别墅”。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持久生命力呢?难怪陷入现代建筑困境之中的西方建筑师要回过头来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更难怪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出现耐人寻味的“东方转向”。(摘编自刘婉华“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6、材料二:文墨故事结合传统院落园林形成了极具情感魅力的梦幻场景。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就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得来。”由于庐舍,人在宇宙的栖息有所凭借,有所寄予,情之所牵,意之所由,在无边、浩渺、苍茫的宇宙中,一间茅舍带来了存在的意境。中国园林如梦似画,好似梦境的极致。“在戏曲牡丹亭、小说红楼梦中,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比作卷轴画,建筑如同画面随着次第展开才能渐窥全貌。”园中的山水,花木和楼台亭廊似乎在编织一场绝美凄婉的梦境。广阔的自然场景无法围合成一场圆满的梦景,
7、人的尺度和故事需要宜人的舞台。眼睛把真实印在梦中,而园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又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良辰美景。自然之灵动画面展开了美的所有维度。诗意家园、人文建筑,建筑造型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伫立了几千年的中国建筑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摘编自魏薇文以载道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虽然是人为活动,但中国古代建筑以因循、顺应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很少对自然环境构成影响或破坏自然环境。B除了以自身适应自然,中国古人还常引水成渠,植树造林,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修改和完善自然环
8、境的不足。C中国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D中国建筑可以比作卷轴画,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的美妙画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B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谦和、尊重与敬畏的态度。C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都是东方古老智慧在建筑上的杰出体现。D中国古建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才发现人在无边、浩渺宇宙中的栖息。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
9、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4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谈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谈到的园林“法式”有何不同。5徽州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古宏村人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充分利用
10、了山川地利优势,既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还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树桩阿城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山中来的男女掮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慢慢看人赶路。树桩无姓,亦无名,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大城市的人偶然路过这个街子,看看瞧瞧,摸摸问问,兴味无穷
11、;正欲折返,就看见大爹,心中一颤,胸口不舒服小半日。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街上只有小学一所,出来的学生,常常就考上县里中学,更有考上省里大学,之后他乡用武,十年八载不回来。若有本街的人在外出了什么功绩,天知道怎么就会传回来,一街人都知道,说与过路人,过路人若迟疑,便会落个孤陋寡闻的名声,街子上的人照样得意。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这街子的男女老幼,若不会歌,就被耻为
12、残废,如哑子般,不得乐趣,处世也难。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代之以全国唱什么,街子里唱什么。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
13、来。唱着唱着,却发现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老干部叹说不知这李二如今可在。这时有一个街上陪着的干部迟疑起来,白着眼想想,说:“莫不是大爹吧?”话一传出去,果然得到证实;大爹就是姓李行二。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悔自己平日不常与大爹招呼,这时就急急地帮着寻大爹。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四下里自然要
14、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回身请了一个婆婆。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看那婆婆,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彩,婆婆早有了对。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划脚,得意非凡。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
15、们。大爹吃了几口。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涎水流下来,往后便倒。大家慌了去扶,才知道大爹失了风,急忙往街里抬,还未到家,就死在半路。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选自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有删节)文本二:曲笔写意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法,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鲜明、突出。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摇,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三国演义第五回)再如红楼梦中兴儿评
16、说薛林二人:“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这姓薛的。”(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英雄的勇武神威、武功盖世,黛玉的弱不禁风,娇弱之态,宝钗的丰腴白皙,便在这三言两语中表现出来。虽未能亲见,但总觉在情在理,并不为过。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节选自李丹丹传统的神韵与生命的感悟谈阿城小说的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小山沟里,然而,就在这鲜为人知的角落里,孕育了美丽的山歌。B当山歌声止息的时候,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取
17、而代之的是全国都唱的“太淡太直”的歌,这是山村文化的悲哀。C小说的收尾部分写大爹“失了风”“死在半路”,街子自此“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这一场面悲壮,却给人以希望。D小说语句生动,句式灵动,骈偶句和四字短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富有表现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与文末“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相照应,突出了大爹与“街子”的重要关系。B小说一再写到街子上的人的“得意”,得意本街人的功绩,得意街子出有名的对歌手等,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C小说着力描写了街子赛歌的场面,如“哄哄的像起雷”“万颗人头立刻又
18、都摆过去”等,突出了紧张、欢快的气氛,颇具感染力。D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写盖世英雄,还是红楼梦中写闺阁小姐,都能简练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韵气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李二,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街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9“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时,同学们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作家阿城塑造李二形象放在一起,研究我国小说的曲笔技法。请举两例说明阿城小说的曲笔运用及其效果。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
19、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尝谓长孙无忌曰
20、:“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征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后太宗在洛阳宫,幸积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赋一事。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也。寻以修定五礼当封一子为县男请让孤兄子叔慈太宗怆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励俗。”遂许之。(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21、)【注】“之”指魏征所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为其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寻以修A定五礼B当封C一子D为县男E请让孤F兄子叔慈G太宗H怆然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愚,指极愚昧无知的人,和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都是谦辞。B“居域中之大”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用法相同。C“相望于道”与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的“于”用法不同。D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
22、料一开篇,魏征抓住唐太宗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思国之安”的特点,就近取譬,着力说明最高统治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B材料一第二段,结合历史事实,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引出对唐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告诫,从而指出潜在的危险。C材料二中,唐太宗想责罚呈上不切近事实言论的臣子,但因为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太宗不但没有责罚还慰劳了他们。D唐太宗亲写诏书,赞美魏征所上之疏,并欣然接纳了魏征的建议,除了魏征智识超人之外,也与奏疏善用类比、对比等说理技巧分不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
23、安,远人自服。14材料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杜甫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注法曹:官名,唐时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瑕丘: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华筵:奢华的宴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情景交融,写石门的秋水一尘不染,清澈不见底,使人身心顿觉清明洁净。B曹官县吏骑着马赶赴奢华的宴席,兴致豪放,“能吏”二字暗含讽
24、刺,意味深长。C从“直一金”来看,诗人为招待两位地方官吏,不惜重金精心准备了这场华筵。D尾联“泓下亦龙吟”把横笛吹出的声音比作秋水深处的龙吟,巧妙照应“秋水清”。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说自己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他又谦逊地说“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写歌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后,以“ , ”与之对比,写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3)在登岳阳楼中,孤舟漂泊、老病在身的杜甫遥望关山以北,想到国家战事连绵,百姓遭难,
25、不由“ ”,可见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 ”三句,写出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一语双关,抒写内心的清明坦荡。(5)古代诗人在诗中写到长江,常突出表现其清丽或壮美的特点,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甲),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只要语言妥当,文字妥当,因此需要检查,其实是语言。(乙)?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
26、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丙),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
27、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安慰。B他鼓励我;应该做的就去做,一切听其自然。C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目光专注。D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
28、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流畅妥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代入学仪式被视为人生四大礼之一,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近年开学季,不少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入学仪式”。仪式通常由家长主持,家人代表致贺词,孩子披上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绶带,从家庭成员手中接过橘子(代表“大吉大利”)、大葱(代表“聪明伶俐”)和棒棒糖(代表“越来越棒”)等礼物。“家庭入学礼”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凤城晚报为此征集讨论专稿,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