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藻类、植物和动物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节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涵盖了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相关知识。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节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说明生物的不同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
2、对其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2.本章节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包括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四节内容。课本在安排各节内容时,大致按照动植物进化的顺序介绍生物的类群,同时也考虑了类群之间的共同点,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类群放在一节合并介绍。课本在各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每个类群,课本基本上都是从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过初步介绍,学生对常见的动物及其所
3、属类群有了初步认识。已有经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期的理性认识有一定帮助。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能力。已有情感:在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关注各类群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通过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进而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人与自然
4、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习惯。探究实践: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制作鸟的双重呼吸的模型,形成物化成果。态度责任:主动宣传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藻类、植物和动物章节学习概览课时内容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藻类通过对水绵和海带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第2课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通过对
5、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第3课时种子植物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描述油松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总结被子植物分布广泛的原因第4课时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5课时节肢动物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6课时鱼类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鱼类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7课时两栖类和爬行类运用对
6、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8课时鸟类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鸟类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9课时哺乳类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六、章节评价与作业建议本章节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每课时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本章节作业设置为四部分:基础性作业、巩固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课本“当堂练”为主;巩固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以七彩作业为主;实践性作业为完成鸟的双重呼吸模型的制作等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
7、参与的活动任务。 藻类 课时目标1.知道藻类的种类,描述藻类的生活环境。2.说出藻类的结构特点。3.总结藻类的主要特征。学习重点:描述藻类的主要特征。学习难点:描述藻类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春末夏初的池塘或湖泊中,经常可以见到一团团淡绿色的丝状水绵漂浮在水面上。在广阔的海域中,褐色带状的海带附着在海底的岩石上生长。水绵和海带同属藻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常见的藻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水塘或小溪中,捞取一些水绵,取少许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的颜色、形态和细胞结构。根据获得的证据回答下列问题。(1)水绵的植物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还是由多个细胞
8、构成?(2)水绵的形态和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水绵是由多个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的丝状体,没有分支,结构简单,有一条或几条带状的叶绿体螺旋式分布在细胞中。2.观察海带,注意海带各部分的形态,回答下列问题。(1)海带分为几部分?(2)海带由一个细胞构成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3)海带有无根、茎、叶等器官?答:海带分为固着器(根状物)、柄、叶状体三部分。由多个细胞构成。海带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水绵和海带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展示其他藻类的图片,小组讨论,总结出藻类的主要特征:1.多数生活在水中。2.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用孢子进行繁殖。
9、4.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藻类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展示藻类与人类关系的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利弊两方面正确认识藻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藻类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特点: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与人类的关系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节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节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植物第一课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课时目标1.概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
10、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情感。学习重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这样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诗主要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 设计意图: 以古诗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在
11、哪里能找到苔藓?2.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3.苔藓植物为什么不能长高?学生回答: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所以不能长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苔藓植物与藻类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藻类在地球上出现得较早,但是它主要生活在水中,这恰好印证了生命起源于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进化,生物开始逐渐由水生向陆生过渡,就出现了苔藓植物。但是苔藓植物对水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因此苔藓植物需要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探究实验:观察葫芦藓,思考苔藓植物与藻类相比,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1.葫芦藓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有假根,起固着作用。2.葫芦藓较矮小,高约1厘米。3.葫芦藓顶端的
12、是孢蒴,里面充满孢子,是苔藓植物的生殖细胞,用于繁殖后代。总结:苔藓植物的植物体矮小,一般具有类似茎、叶的结构和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常见的苔藓植物还有墙藓、地钱、泥炭藓、绿片苔等。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类似茎和叶的结构,只有假根,没有输导组织。2.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提出问题: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讲述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大气污染监测的指示植物。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威胁苔藓植物的生存,因此在污染较严重的地方很难见到苔藓植物。2.保持水土。由于苔藓植物大都丛生,植物
13、间空隙多,能蓄积水分,因此有助于保持水土。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葫芦藓,直观地比较苔藓植物和藻类,认识到藻类和苔藓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学习生物的进化规律。蕨类植物和恐龙曾经同时分别在地球上占据着植物和动物的霸主地位。随着地质的变迁,恐龙灭绝了,但蕨类植物还留有它的后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类植物蕨类植物。取新鲜的肾蕨植株进行观察,注意根、茎、叶的形态,判断它是靠什么繁殖的,这些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说明蕨类植物对水的依赖性是比较强的,不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具有输导组织,输导组织便于蕨类植物吸收无机盐和水分,所以相较于苔藓植物,蕨
14、类植物长得更高。肾蕨叶片背面分布有许多孢子囊,孢子囊里面就是生殖细胞孢子,这些孢子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就可以发育形成新植株。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植物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2.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后代。3.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观察蕨类植物,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阅读课本第51页内容,组织学生总结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的用途。植物种类应用苔藓植物作为大气污染监测的指示植物;保持水土蕨类植物食用;作为饲料;煤炭是由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15、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类似茎和叶的结构,只有假根,没有输导组织。2.依靠孢子繁殖后代。3.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二、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2.依靠孢子繁殖后代。3.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种 子 植 物 课时目标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了解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
16、而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3.归纳出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学习重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学习难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展示黄山的迎客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松树能生长在如此干旱、贫瘠的土壤中? 设计意图:由图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实,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图片展示裸子植物,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导入新课时的问题。1.根系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2.茎秆健壮,有发达的输导
17、组织和保护组织,有利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3.叶细如针,表皮的外面有角质层,气孔深深地陷入表皮的下面,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总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能够产生种子。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2.根、茎、叶里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繁殖过程不需要水,因而能够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地方。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展示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引导学生总结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联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比较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差异。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被子植
18、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图片列举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认识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种子植物1.种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有根、茎、叶和种子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无脊椎动物第一课时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做实验,认识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线
19、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习重点:1.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你知道蛔虫病吗?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蛔虫病指的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由于儿童卫生习惯往往较差,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咬不清洁的手指等,黏附在手上和瓜果蔬菜上的蛔虫卵会进入儿童体内,使得儿童感染蛔虫病。) 设计意图:由常见的疾病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虫动物中的代表动物:蛔虫。1.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区分雌雄
20、蛔虫。(体形:圆柱形,两端细长。体色:乳白色,微红。雌虫较大,体长2035 cm,尾端尖直;雄虫较小,体长1525 cm,尾端蜷曲。)2.观看视频,思考蛔虫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表包裹着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有口、肛门;有发达的生殖器官。)3.观看视频,分析蛔虫生活史,说一说如何预防蛔虫病?(第一,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第二,严格粪便管理。)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视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蛔虫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认识其他线虫动物:钩虫、蛲虫、秀丽隐杆线虫等,总结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
21、计意图:通过分析各种线虫动物的特征,总结出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蚯蚓。1.观察蚯蚓,思考蚯蚓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靠近身体前端有一个颜色较浅、表面光滑的环带。)2.思考: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实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棉球、放大镜。方法步骤:(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想一想,怎样区分它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注意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用手指从前到后、
22、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2)观察蚯蚓的运动: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3)用手触摸蚯蚓,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黏液?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讨论: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实验完成后,填写下面的表格。观察顺序观察记录观察外形触摸身体探究运动3.思考:蚯蚓是如何用
23、湿润的体壁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认识其他环节动物:沙蚕、水蛭,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数生有刚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各种环节动物的特征,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类别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线虫动物蛔虫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
24、层,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数生有刚毛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节 肢 动 物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识蝗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习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展示几种不同的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动物名称蝗虫七星瓢虫
25、蜘蛛蜈蚣虾体表是否较硬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有无差别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有无翅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上表中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它们的体表较硬,身体分节,有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足和触角也分节。)你能归纳出表格中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它们的体表较硬,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节肢动物的特征,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蝗虫标本和课本第63页的示意图,观察蝗虫的结构特点,思考问题: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由哪些结构组成? 蝗虫的外骨骼起到什么作用?节肢动物的主要
26、特征是什么?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三只单眼(感光,辨别明暗)和一对复眼(成像),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是蝗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蝗虫的体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蝗虫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既能起保护作用,又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节肢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蝗虫的身体结构特征,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
27、物提供了动物蛋白;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蝗虫、棉铃虫、蚜虫等会危害农林业。 设计意图:认识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节肢动物类别代表动物主要特征节肢动物蝗虫体表有外骨骼;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分节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脊 椎 动 物第一课时鱼类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做实验,认识鲫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
28、.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习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通过“观察鲫鱼”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出示鲫鱼的骨骼图片,观察它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脊椎骨。提出问题: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现存的动物已知的有150多万种,我们已经认识了其中95%的种类,这些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包括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后面要讨论的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占动
29、物总量的5%左右,它们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结合图片和表格,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多种多样的鱼类。淡水鱼类:据调查,我国的淡水鱼有1 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海洋鱼类: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 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鲅鱼、大麻哈鱼、鲨鱼等。 设计意图:认识多种多样的鱼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代表动物鲫鱼。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用手摸一摸鲫鱼的体表,感觉一下鲫鱼体表
30、的特点。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图片,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将鲫鱼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鲫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鲫鱼在呼吸时,它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的,还是交替张合的?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地滴在鲫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入鲫鱼口后,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讨论:(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2)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3)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4)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结论:(1)鱼的身体分
31、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遇到的阻力,鱼的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表面有黏液,有利于减小游泳时遇到的阻力,侧线是鱼的感觉器官,能够测定方位,感知水流和水温。(2)不全面,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3)水流入鱼口后,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就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渗出,排到水里,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流入的水中氧气含量高;流出的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4)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这对鱼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当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
32、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鲫鱼的身体结构特征,总结鱼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填写下表。项目特点意义体形体表运动呼吸感知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多长有鳞片;用鳃呼吸;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与鳍的协调作用游动。 设计意图:分析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观。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鱼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鱼融入了人类的文化;有些鱼类具有观赏价值;有些鱼类可作药用。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我国于1
33、986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 设计意图:认识鱼与人类的关系,呼吁学生保护鱼类。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鱼类类别代表动物主要特征鱼鲫鱼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多长有鳞片;用鳃呼吸;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与鳍的协调作用游动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栖类和爬行类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习重点:两
34、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栖动物中的代表动物:青蛙。在稻田、池塘、溪流边的陆地上或水中经常能发现青蛙,它们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呢?观察青蛙的形态特征,结合图示,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
35、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结论:(1)青蛙身体表面的颜色与它的生活环境颜色相近,属于保护色。(2)把青蛙握在手中,会感到湿滑。因为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3)青蛙的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善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足宽而趾长,趾间有蹼,善于游泳。青蛙用肺呼吸,肺结构简单(肺泡数目少),不发达;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有辅助呼吸的作用。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青蛙的身体结构特征。观察其他两栖动物,如蟾蜍、大鲵、蝾螈,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
36、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多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各种两栖动物的特征,总结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爬行动物中的代表动物:蜥蜴。结合图片与课本第72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2)蜥蜴的皮肤与青蛙有何不同?(3)蜥蜴的呼吸器官是什么?(4)蜥蜴的生殖发育有什么特点?结论:(1)蜥蜴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头后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2)蜥蜴的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可
37、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3)蜥蜴的呼吸器官是肺,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4)蜥蜴进行体内受精,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硬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蜥蜴的主要特征。观察其他爬行动物,如龟、鳖、鳄鱼、变色龙、蛇、恐龙,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骨质的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
38、分析各种爬行动物的特征,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捕食鼠类和农业害虫,如蛇、变色龙。(2)可作中药,如蛇胆、鳖甲等。(3)可供食用,如养殖的鳖等。 设计意图:认识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呼吁学生保护爬行动物。第一章第四节第二课时两栖类和爬行类类别代表动物主要特征两栖动物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多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骨质的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课本“当堂练”。巩固性作业: 七彩作业本课时知识巩固、基础通关。综合性作业:七彩作业
39、本课时能力突破、素养达标。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鸟类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认识鸟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鸟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习重点: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家鸽”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也许你会回答:因为鸟有翅膀。那么,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为什么还是不能像鸟一样飞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经验引出问
40、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提出问题: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提示:1.鸟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这与它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鸟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将发现排列整齐的较大型的羽毛,这些羽毛既有彼此重叠的部分,又相互留有空隙,想一想,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呢?鸟的翅膀展开后呈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鸟的翅膀处的羽毛既有彼此重叠的部分,又相互留有空隙,有利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鸟的翅膀展开后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3.摸摸鸟的胸肌,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胸肌的发达程度怎样?鸟的肌肉特点
41、与飞行运动有什么关系?(鸟的胸肌发达,发达的胸肌才能牵动双翼完成飞行动作。)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很突出。将胸骨的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作出怎样的推测?(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龙骨突,有利于着生胸肌,鸟的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5.鸟的生理特点:(1)视觉特点:鸟的视觉发达,有些能在疾飞中捕食。(2)消化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提供足够的有机物);有喙无齿,直肠短,无膀胱,随时排便(减轻飞行的负担)。(3)呼吸特点: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鸟不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4)心跳特点:心跳频率高。(5)繁殖特点:体内受精,卵生。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6.从鸟适于飞行的特征中总结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