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图,完成 13 题。 1.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具有层次性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区、半湿润区,这说明( )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3.半干旱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第 1题,该图没有表示出所
2、示区域的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区域的分界线,在每个干湿区域的 内部其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第 2题,当草原放牧区的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 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第 3题,在不同的干湿区域,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 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C 3.C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地坑 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 67 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
3、 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通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 46题。 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5.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6.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解析第 4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 项正确。地坑院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环境是冬暖夏凉,B 项错误;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坑院 修建的基本条件,不能通过地坑院反映当地环境是降水稀少,C 项错误;这种建筑也不能体现
4、当地木材 的丰缺程度,D 项错误。第 5 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 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 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可能位于降水 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可能位于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省,A项正确。 答案 4.A 5.B 6.A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 78题。 7.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小麦 B.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C.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D.以南的典型植被是热带季雨林 8.造成
5、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形差异 D.山地阻挡作用 解析第 7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该线以北耕地以旱 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华北地区的典型植被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华中地区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南为热带季雨林。第 8 题,造 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答案 7.C 8.A 9.古民居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被世界所关注。下列四幅民居图为几种典型代表。据此完成下 列各题。 (1)图示表示北方民居的
6、是 ,表示南方民居的是 。 (2)依据 d 图,推测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解析根据民居的建筑特点判断,a、d分别是南方的江南水乡民居和云南傣家竹楼;b、c 分别是北方的 蒙古包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包拆卸方便适合游牧生活。 答案(1)b、c a、d (2)d 图是傣家竹楼,竹楼可以防潮、通风、散热、防蚊虫叮咬,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降水较多 的自然环境。 素养提升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据此完成 12题。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
7、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2.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面积广大,适于机械化耕作 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难以到达 解析第 1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其 中之一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第 2题,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生长期长,作物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 答案 1.D 2.A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 纸表现的内容
8、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 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 34 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4.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解析第 3题,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此处有小桥、流水,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房屋依河而建,屋顶坡度较 大,利于排水。据此判断此处位于长江三角洲。第 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居屋顶坡度大,河流多,说 明当地降水丰沛。小船行驶说明当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
9、慢。 答案 3.D 4.B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完成 57 题。 5.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6.该区域自然要素特征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7.该区域与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这说明( ) A.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有联系,但其内部没有联系 B.该区域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间是有联系的,体现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D.说明区域间实现了经济全球化 解析第 5题,该区域的显著特点是“深居内陆”和“气候干旱”,且由该区域的典型农业为“绿
10、洲农业”可 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 6题,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图中 各自然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整体性特征。第 7题,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劳动力资源不丰富,它和我国东部地区交换要素属区域间联系,体现了开放性特征。 答案 5.B 6.A 7.C 8.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区是 。 (2)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C区域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A、B、C三个区域的自然带依次 为 、 、 ,这种分异规律 的形成基础是 ,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 (4)由于 、 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省区土地出现严重
11、的荒漠化问题,这体现了区域 的 特征。近年来,山东省与该省区积极开展合作,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缓解山东能源供应 紧张的状况,体现了区域的 特征。 解析根据图示区域的经纬度和轮廓特征可判断该省区是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 水量由东向西递减,植被也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草原,这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区 域具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 (2)由东向西递减。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东部和南部高山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 (3)亚寒带针叶林带或寒温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水分 差异性 (4)滥垦 滥牧 整体性 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