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4学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第二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
2、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让杂合子Aa连续自交5代,每代都淘汰隐性纯合个体,则第6代中纯合子(除去aa)所占的比例是()A.31/64B.63/65C.31/32D.31/33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阿勒泰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3变色龙为爬行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可迅速改变肤色来吸引心仪者或恐吓对手。最近,瑞士某团队发现,变
3、色龙可调节皮肤内某种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反射而变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推测变色龙可通过神经调节来改变肤色B.变色龙通过传递物理信息恐吓对手C.变色龙只位于第三营养级D.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变色龙的生长速度会变慢4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5流行性
4、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体B细胞介导的免疫只针对流感病毒表面蛋白HA和NA起作用;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针对流感病毒的抗原X起作用。HA和NA极易变异,而抗原X不易变异。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注射以H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吞噬细胞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与该病毒结合的浆细胞C.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记忆细胞可帮助人体长期预防流感D.注射以X制备的疫苗后,有望对流感病毒变异株起到预防作用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和葡萄糖葡萄糖、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B.C.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5、7(9分)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以及其中的突触和神经纤维的结构示意图,A和B表示结构,X、Y表示突触小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针刺手时,_(填序号)中肌肉会收缩,产生缩手反射。若仅处神经损伤,大脑 _(“能或“不能)感觉到针刺。(2)表示_,兴奋在A中传递时信号形式的变化是_。假如Y来自,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手时,手并没有缩回,那么图中使受到抑制的物质来自_(填“X”或“Y)。(3)缩手反射过程中,B的兴奋传导方向为_(用、和箭头表示),B中膜外负电位和近端的膜外正电位的形成原因分别是_。8(10分)某木本植物种子成熟后不能萌发,经过适宜的预处理可以萌发。现用甲、乙、丙、丁四种预处理方法
6、处理种子,再将处理后的种子分成两组:一组在温度和水分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并测定萌发率,结果见表;另一组用于测定A、B两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图。请回答:预处理方法室温、保湿(甲)4、保湿(乙)4、水浸种(丙)4、干燥(丁)种子萌发实验条件温度和水分等适宜条件种子萌发率(%)0100980(1)由表可知,有利于该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是_和_。(2)由表和图可知,两种激素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是_。(3)已知激素A存在于上述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中,为了验证激素A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可用白菜种子为材料,以白菜种子发芽率为指标进行实验,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实验步骤: 剥离该木本植物
7、种子的种皮,提取激素A,并制备成激素A水溶液。_预测结果:_得出结论:_9(10分)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在“S”形曲线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
8、因素10(10分)EPA (二十碳五烯酸)是人体健康需要的一种脂肪酸。为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实验。(1)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_(选填下列字母),从而降低血糖。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_调节。a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b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c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变为甘油三酯d抑制细胞内的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db)进行实验。甲组为野生型小鼠给予正常饮食,乙组为db给予正常饮食,丙组为db,但正常饮食中添加1%EPA。10周后,
9、三组小鼠分别进行大量口服葡萄糖测试和血清胰岛素浓度测定,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据图1结果分析,饮食中添加EPA能_。据图2结果推测,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_。(3)已知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上述3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凋亡率。与图1和图2所示结果相符的预期结果应是,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_。(4)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据此,可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是_。11(15分)图1、图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
10、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细胞表示_(填分裂方式及时期),该细胞名称是_,含有_条染色单体。(2)图2细胞表示_(填分裂方式及时期),该细胞名称是_,含有_条染色单体。(3)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_,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_(填字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杂合子(Aa),自交一次得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
11、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再自交一次得F2,则其后代是1/3AA+2/3(1/4AA+1/2Aa+1/4aa),除去隐性个体后,为3/5AA+2/5Aa。再自交一次得F3,则其后代是3/5AA+2/5(1/4AA+1/2Aa+1/4aa),除去隐性个体后,为7/9AA+2/9Aa。即自交n代后,纯合子AA占(2n1)/(2n+1)。【详解】自交n代后,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显性纯合子的概率=隐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21-(1/2)n,淘汰掉aa个体,根据AA(AA+Aa)算式,代入计算得Fn中AA的比例为(2n1)/(2n+1
12、),则自交5代后,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51)/(25+1)31/33,D正确,ABC错误。故选D。2、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死亡率、是出生率、是性别比例、是年龄组成。【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C正确;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
13、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故选D。3、C【解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A、根据变色龙能迅速改变肤色来吸引心仪者或恐吓对手的现象可推测其肤色的改变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因为神经调节具有快速的特点。A正确;B、变色龙肤色的变化,即传递的是颜色属于物理信息,即变色龙通过传递物理信
14、息恐吓对手,B正确;C、题中显示变色龙主要以昆虫为食,而昆虫可能是食肉性的,同时变色龙可能还有其他的食物,因此变色龙不只位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D、变色龙是爬行动物,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其身体内酶活性减弱,相应的反应速率变慢,因而变色龙的生长速度会变慢,D正确。故选C。4、D【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详解】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
15、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5、D【解析】1、病毒无
16、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2、二次免疫:(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2)特点:强度更强;更迅速;持续时间更长。(3)应用:制备疫苗。【详解】A、注射以H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吞噬细胞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B、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与该病毒结合的抗体,B错误;C、由于HA和NA极易变异,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记忆细胞不能长期预防流感,C错误;D、抗原X不易变异,所以注射以X制备的疫苗后,有望对流感病毒变异株起到预防作用,D正确。故选D。6、A【解析】人体的
17、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明确内环境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物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正确;递质小泡存在于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 (1). (2).能 (3).突触小泡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X (6). (7).Na+内流和K+外流【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8、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图: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突触小泡、突触后膜,A突触、B神经纤维。【详解】(1)当针刺手时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导至效应器中肌肉会收缩,产生缩手反射。若仅处传出神经损伤,兴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能感觉到针刺,但神经中枢发出的缩手指令无法传到效应器。(2)表示突触小体内包裹着神经递质的突触小体,兴奋在A突触中传递时,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电位变化,使突触前膜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信号形式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假如Y突触小体来自传入神经,突触小体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
19、刺手时,手并没有缩回,那么图中使突触受到抑制的物质来自X。(3)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B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方向为,B中膜外负电位为动作电位,原因是Na+内流和近端的膜外正电位为静息电位,原因是K+外流。【点睛】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20、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8、 (1).低温 (2).水分(或4保湿、4水浸种) (3).A (4).:分别用激素A水溶液和蒸馏水处理白菜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其中蒸馏水处理为对照一定时间后,统计白菜种子的发芽率 (5).激素A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 (6).激素A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解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
21、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由表可知,乙组(4、保湿)、丙组(4、水浸种)种子萌发率最高,因此有利于该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是:水分(保湿)和低温。(2)由表和图可知,含激素A多的甲在室温、保湿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是0,因此两种激素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是激素A。(3)实验步骤:“验证激素A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否有激素A,因此分别用激素A水溶液和蒸馏水处理白菜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其中蒸馏水处理为对照。“一定时间后,统计白菜种子的发芽率。”预测结果:激素A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激素A对种子萌发有
22、抑制作用。【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9、C【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寒流对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故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C、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
23、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食物短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故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C。10、(1) .abcd .(负)反馈(2) .甲组 .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 (4)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解析】1、胰岛素: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作用结果: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2、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
24、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根据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可知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abcd,从而降低血糖。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故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
25、做(负)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对照组一般是不做任何处理的组,因此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组。由图1可知,丙组的血糖浓度比对照组甲组高,但是比丙组低,说明丙组中添加的EPA能降低血糖浓度。由图2可知,丙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对照组甲组,但是高于以组,说明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说明谷氨酸浓度水平越高,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就越高。结合图1和图2所示结果可知,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小问4详解】根据题干“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
26、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可知,EPA和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有关,故可进一步研究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点睛】本题以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实验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综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11、(1)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初级精母细胞 .8(2)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次级精母细胞 .0(3)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bc【解析】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经一次分裂后期;图2: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
27、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经二次分裂后期;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a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与体细胞中相等,所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中DNA与染色体比为2:1,且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小问1详解】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只能是初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小问2详解】根据图1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图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含有0条染色单体。【小问3详解】图3中CD段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个;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4详解】由上分析可知,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二者均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识别细胞分裂的图像和分裂过程中的曲线变化,再结合题目进行分析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