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4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市级名校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2、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7、18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C由地中海地区转口到西欧D推动了景瓷生产方式变革2下表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174148269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
3、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3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于上述材料,错误的看法是A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B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政策C宣言推动了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D反映出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4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4、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5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C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D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61941年,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的千人以上的“扫荡”达69次,万人以上的“扫荡”达9次;1942年,上述两方面的数据分别达到77次和15次。
5、这一状况说明此时A侵华日军力量增强B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抗战路线C敌后战场地位上升D抗日战争转入局部反攻阶段7如表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纺织中心佛罗伦萨毛纺织品产量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冲击B商业革命的影响C政治分裂的阻碍D罗马教廷的束缚8一幅图画上描绘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B公元3世纪的印度C公元13世纪的巴黎D公元19世纪的英国9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6、”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B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C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度10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图)。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劳动力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淞沪会战发生,逃避斩获D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11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称作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以下民国时代的语录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B“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C“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D
7、“吾国由专制为共和,实为五族人民之公意”12下表为19581963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数据变化表明当时A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的卓有成效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基本完成C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得以贯彻D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国工业发展停滞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 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
8、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
9、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
10、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参考答案一
11、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既有中国传统的图案,又有从西方传来的故事类装饰,这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有中国传统的图案,无法体现瓷器贸易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瓷器贸易的路线,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
12、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D。【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
13、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之下,一直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政策,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号召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时也强调只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调整了八七会议以来的方针,推动了此时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故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B【解析】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
14、民生,故B项正确;A属于民族主义;C和D项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5、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反映了第三世界国际力量的崛起,从60年代到8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由最初反对殖民主义到提出开启南北对话及加强南南合作的主张,说明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不结盟运动宗旨的变化,并未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结盟运动对开启南北对话的提议,并未体现南北对话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C【解析】日军对敌后根据地“扫荡”次数的增加,说明敌后战场牵制了更多的日本侵略力量,对全民族抗战的
15、影响增强,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出日本用于敌后战场兵力的增加,无法反映整个中国战场的情况,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不变的斗争路线,排除B项;1941-1942年,抗日战争尚处于相持阶段,排除D项。7、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560年后意大利的纺织中心佛罗伦萨毛纺织品产量不断下降,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贸中心转移有关,B正确;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上半叶,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8、C【解析】中世纪,基督教统治西欧,神学盛行,中世纪指的是476年到1453年,故 C正确;A项伊斯兰教创立时间为公元622年,因此前2世纪的麦加不存在伊斯兰教神学,故排除;B项印度
16、神学的论述在课本的知识点中未涉及,故排除。D项19世界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神学失去独霸地位,故排除。9、C【解析】根据材料“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表明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故选C;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排除;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现代化,BD不符合史实,排除。10、B【解析】根据题干“1919年5月”、“上海许多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荒废学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学生通过罢课声
17、援北京学生运动,因此出现题干中的现象,由此可以知道,引发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A选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1919年5月”“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荒废学业”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五四运动,而不是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故D选项错误。11、D【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指的是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符合民意,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反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
18、,排除;题干与公众教育无关,排除B项;C项号召反抗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12、A【解析】本题以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表中20世纪60年代初数据显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增加,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这是由于落实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八字”方针,解决“大跃进”以来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问题,A项正确,C项错误;60年代中国工业化转型并没有完成,B项错误;6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发展并非停滞,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切合当地实际改流具有灵活性;革除土司异地
19、安插具有强制性;改流地区的体制与内地一体化具有统一性;流土并治具有不彻底性;重视善后具有渐进性。(2)意义: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解析】本题考查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
20、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等方面来回答。14、(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世界观:天不
21、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特点: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4)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所述,儒学具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特点,并且使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联系,联系史实,儒学能顺应时代发展,合理吸收其他学
22、派思想,这是其成为显学的原因。(2)分析材料,董仲舒引入了“天”的概念,用以说明他的观点,即天不变、道亦不变。第二小问可联系史实,董仲舒改造儒学时吸收了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第三小问仍然联系所学史实,道家的“道”指万物本源,材料中董仲舒的“道”指社会伦理道德。(3)分析问题,实际是要求回答理学家在哪些方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完善,可联系所学解答。如:吸收佛道思想。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中总结答案,如:对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的养成等。(4)材料四这强调“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可根据这一精神进行阐发,如:发扬民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名师点睛】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客观认识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