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8122265 上传时间:2024-1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

2、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材料二: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

3、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注】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巢隐,指隐匿的敌人。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

4、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

5、一样,利于国家稳定。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14.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3分)(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

6、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7、:“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材料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

8、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注不死

9、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C.“鸡鸣”指早

10、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

11、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4分)(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分)14.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3分)(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三阅读

12、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贡焉。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节选自孔子家语辩物材料二:“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

13、,至如“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节选自颜氏家训书证【注释】上馆:上等旅馆。方贿:地方所进贡的财物与土产。大姬:周武王女儿。辞:词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

14、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隼之来远矣A此肃慎氏之矢B昔武王克商C通道D于九夷百蛮E使各以其方贿F来贡G而无忘职业H于是I肃慎氏贡楛矢石砮J其长尺有咫。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推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咫:古代长度单位,与“尺”组合,估计是大于一尺。B. 铭:雕刻。这里是指在箭杆上刻字,以示铭记。C. 有司:来源于“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此处是指管理“故府”的官吏或部门。D. 诗:专指诗经。这里是专指邺下版本的诗经。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孔子在陈国被安排住在上等宾馆里,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

15、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B. 材料一,孔子在谈话中有意地宣扬了自己一贯的以礼治国的主张。他借先王克商、致远物、铭箭、赠箭等“礼”的措施,阐释周礼的内涵。C. 材料二,颜氏清晰地认识到,“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或用在句中作助词,肯定了河北经传不用“也”字的做法。说明他语法修养深厚。D. 材料二,诗经中“青青子衿”,有的儒生认为“青衿”“青领”是衣上的两个部分,都用“青”修饰,颜氏认为这是传本中没用“也”字造成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2)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

16、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14. 两则材料都是谈知识和学问的,各有何侧重点?请略加分析。(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

17、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节选自左传僖公)材料二: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

18、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19、项是( )A. 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B. 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C. 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D. 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B. 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

20、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C. 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D. 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则然矣。(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14. 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2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

22、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材料二: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

23、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节选自韩非子用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介子推A无爵禄而义B随文公C不忍口腹而仁D割其肌E故人主F结其德G书图著H其名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文中指离开,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词义相同。B.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两个“明”用法相同。C. 胜、是胜任的意思,与上一句的“宜其能”

24、相呼应,突出官职与才能的密切关系。D. 劝、指奋力、努力,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人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B. 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C. 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人,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人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D. 韩非认为明君设立

25、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2)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14. “赏刑”“赏罚”在文中是“奖赏和刑罚”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荀子“赏刑”和韩非子“赏罚”思想有什么异同。答案(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一10(3分)ADH(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11(3分)D(上指唐高祖李渊)12(3分)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

26、,且戴良对高祖无惋惜之情)13(8分)(1)(4分)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人看什么呢?(“用”,“书不以实”倒装句式,“后嗣”,“何观”,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立太子是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的原则),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本来按照道义就是不可以的。(“以”“长”“固”“义”,每译对一处给1分)14(3分)(1)部下定计发动政变,让李世民陷于不义之中;(2)部下政变之后胁迫高祖,不忠于所事。(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

27、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論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用处

28、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代人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言修正那些话,很符合公正的道理。材料二:我读唐史,读到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长叹一声。唉!凭借唐太宗英俊勇武、爱好名誉(的特点),却最终被秦府一众小人算计定策,可惜啊!唐太宗首先倡议非同寻常的计谋来平定天下,那么(说明)高祖拥有天下,确实是太宗的功绩。虽然如此,但立太子要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来实施),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按照道义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而且太宗多次推辞不接受任太子,怎么可以从那些历史记载中看到?由是观之,那么太宗的想法,本来已经明白了解(谁可以担任太子的)大义所在。后来最终(发生)宫门喋血、招致天下万世讥责也不顾虑的

29、事情,也是靠房、杜两人设计陷害导致的。何止房、杜两人呢?在那时,太宗已经杀了隐匿的敌人,对数量不多的近臣,只劝告他们放下兵器受刑就可以了;如果高祖想到这件事不得已而原谅他,这样以后辅佐他来谋取以后的功绩,也是可以的。竟然放下不做。尉迟敬德这个人,才堆放好盔甲手持长矛,就径直到高祖面前,借口说恐怕惊动高祖的内心,这跟堆放好盔甲手持长矛有什么关系呢?尉迟敬德这一行动只是担心高祖突发怒气,就会对太宗不利,所以借此胁迫他。假如高祖对这种情况不幸偶然像尉迟敬德所料的那样发怒,那么尉迟敬德的长矛难道不会针对高祖吗?秦府一众小人对所办理的事,居然(卑劣)到这种程度。唉!这批人不值得深深仇视;太宗作为一代贤君

30、,也跟着这批人(发动政变)却不怀疑,多么伤心啊!(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二10. B/F/H11.D(从材料一、二皆可推出,张良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身份,是韩国贵公子。)12.D(“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表述错误,原文无此意。)13.(1)所以(因此)老人态度傲慢无礼从而深深地羞辱(挫折)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这样之后(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评分点:“折”一羞辱(使受挫);“其”一连词,如果;“然后”一这样之后;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处于一般人之下(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评分点:“报人”一向人

31、报仇;“下”一处(低)于之下;“是匹夫之刚也”一判断句式;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14.(1)张良是韩国贵公子张良人生价值大,不能死于盗贼手上(不能无所谓地死去)(2)张良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不能忍耐,是匹夫之勇(3)老人圯桥故意羞辱张良一让张良意识到忍小忿才能成就大事(4)老人奇特的言行举止一秦朝的隐世君子(1点1分,3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表述只要有对应即可)(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三【答案】10. DFI 11. A 12. C 13. (1)古代把珍玉分给同姓,为了表示亲属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2)还有一些平庸的学

32、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14. 材料一通过孔子帮助陈惠公辩物的故事,侧重说明:一个人博学多闻、见多识广是大有裨益的。获取到了知识,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推敲、琢磨,从而学以致用。材料二中颜氏对“也”字的考证的侧重说明:读书求学要认真钻研,多方探求考证,绝不主观臆断、胡乱增删,否则会成为别人的笑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

33、尺八寸。题干的要求是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这和以往要求的“有三处需要断句”不同,注意审题。“隼之来远矣”是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主语“隼”,“矣”表陈述的句末语气词,故在“矣”后停顿,即A处断开。“此肃慎氏之矢”是个判断句,其后“昔武王克商”是个完整事件,其中主语是“武王”,“克”的宾语是“商”,因此BC处应断开;“通道于九夷百蛮”是“武王克商”之后的举措,“于九夷百蛮”是“通道”的补语,故在E处断开,而D处则不需要断开。“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是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之后的进一步措施,故在“贡后”,即G处断开,而F处不需要断。“而无忘职业”是对各方进贡的要求,即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因此

34、在“业”后,即H处断开。“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正是因为按照职业进贡,因此专门制造箭和弓弩的肃慎氏,便进攻了“楛矢石砮”,所以在J处断开,而I处不需要断开。故选D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估计是大于一尺”的说法错误。咫指的是八寸左右,而尺大约是以成年人手臂为标准,在十寸左右。所以尺比咫长。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肯定了河北经传不用也字的做法”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也就是河北经传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选项表述有两处

35、错误:第一,河北经传并非都不用“也”字;第二,颜氏并没有“肯定”不用“也”字的做法,反而认为该用则用,否则会成为“废文缺文”,进而影响文意的理解。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1)“古者分同姓以珍玉”,状语后置句,应为“古者以珍玉分同姓”;“所以”,用来;“亲亲”,亲属的亲密关系;“服”,臣服。(2)“俗学”,平庸的学子;“辄”,就;“每”,常常。【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讲孔子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而最后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36、博学多闻、见多识广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其次,一个人获得了知识,还要善于像孔子一样的推敲、琢磨,从而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材料二主要是讲颜氏对“也”字一般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或用在句中作助词的考证。通过对河北经传和诗经中“青青子衿”中有“也”和无“也”的探究以及对庸俗肤浅学子求学的批驳,说明:哪怕细小的知识,都必须深度探究,不蜻蜓点水、想当然的学习,要仔细考证,绝不苟且等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在陈国,陈惠公请他住在上等馆舍里。当时有一只死的隼鸟陈列在陈惠公的厅堂上,射穿它的箭的箭杆是楛木制成,箭头是石头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让人拿着死鸟到孔子的馆舍询问这件事。 孔

37、子说:“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尺八寸。武王欲显示他的美德能使远方来进贡,以此来昭示后人,永远作为借鉴,所以在箭杆的末端刻着肃慎氏贡楛矢几个字,把它赏给他的女儿大姬。女儿嫁给胡公,封在陈地。古代把珍玉分给同姓,为了表示亲属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所以把肃慎氏的贡物分给陈国。您如果派官员到从前的府库中去找,就可以得到。” 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样。材料二:“也”字是用在语句

38、末尾做语气词或在句中作助词,文章典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书传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证:在古代,斜的领子下面连著衣襟,所以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许多儒生因而错误地认为“青衿,青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名称,都用青字来形容。

39、”这样理解“青青”两个字,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答案】10. BEG 11. B 12. B 13. (1)(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2)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 14. 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不支援会增加嫌怨;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

40、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怨不尽解”,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杀其怒而缓其毒”,以“而”连接两个句式对称、句意紧密的句子,中间不断开,末尾E处断开;“锋刃相向”主谓结构,“其”为下句主语,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离心、背离。/拉着,带着。句意: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带着孩子们进了屋。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C.正确。句意:显示他们的薄情。/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用笔墨把它呈现出来。D. 正确。同“赈”,赈救、救济。/举起。句

41、意: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举起鞭子用武力统治各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错误,原文为“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丕豹不赞同百里奚的看法。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发生;“毙”,败亡;“然”,这样。(2)“饥”,闹饥荒;“释”,消除;“此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分析可知,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结合“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

42、之增其怨也”可知,不支援会增加嫌怨;结合“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可知,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参考译文:材料一: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

43、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

44、来说:“国君要后悔的!”十五年壬戌日,晋侯和秦伯在韩原交战,秦国擒获晋侯而归。材料二:惠公一开始用甜言蜜语和重金诱惑秦国,得到国家后却尽食其言,秦穆公的心里未曾有一日忘记晋的背信弃义。至于晋国闹饥荒而秦国送来粮食,不是为晋国担忧,是积蓄自己的恩义,来显示对方的薄情,用来使他的百姓怨怒而将驱使他们啊。这种怨恨哪里是祈祷就可以谢罪,用话语就能挽回的呢?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如果是君子为晋国谋划,一定会说:“我们多次违背和秦的约定,常常担心没有办法来解决,如果趁着他们请求买粮食,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那么秦就会看到今日的恩义,而忘记之前

45、的怨恨,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那虢射却说“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唉!这是什么话啊?虢射只知道给粮食不会减缓怨恨,却不知道不给粮食会增加怨恨。选择祸患不如选轻的,选择怨恨也不如选轻的。即使就像虢射所说,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也比增强他们的怨恨要好,何况给予粮食是减少怨恨的方法呢?庆郑虽然想救晋国,然而他脾气暴躁,言辞强悍,恰能激起晋惠公的怒气罢了。可惜啊!庆郑有救晋之心,却未得救晋的方法。(新高考九省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君主在

46、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2)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能展现才能才接受职务。 14. (1)同:两人都认为赏罚是君主治国理民的重要方法。都重视赏罚有度。(2)不同:荀子认为是实施赏罚时,更强调要慎用刑罚,如发生失误,宁可过分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以避免伤害好人。韩非子重点强调明确赏罚,赏赐可以得到,刑罚可以避免,不凭个人喜怒去赏罚,更注重赏罚的客观可行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

47、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义随文公”与“仁割其肌”,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CE处断开;“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B.错误。使动用法,使光明。/形容词作名词,雪反射的光。句意: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正确。句意:胜任他们的官职。D.正确。奋力、努力。/鼓励,勉励。句意: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灾祸。/不可以不鼓励人人相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推论错误,前文“无道法则人不至”“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对法令的重视和肯定,荀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因为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但没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真题分类汇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