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西安市第25中学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如发动战争与
2、维持和平是联邦政府的专属权力,而教育和家庭法律则专属于州政府,赋税是共享权力。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A分权原则B法治思想C集权原则D民主思想2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指出:“至清初,又在杭城东北建机神庙。至此,杭州已有机神庙数处,可证丝织业之不断发展与扩张。”这反映出,当时杭州A放弃抑商政策促进了丝织业发展B丝织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C丝织业的发展受到传统思想影响D成为丝织业最发达的城市3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A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C中国军
3、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41928年6月,斯大林在会见瞿秋白、苏兆征、李立三、向忠发、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时指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不断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现在的形势不是高潮,而是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潮。斯大林的这一看法A希望中国借鉴苏维埃革命的经验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创新势C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性质和形势D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支持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
4、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D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7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8观察如图,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政治史发展的趋势是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B统治中心从西北向东南迁移C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D从官僚政治到贵族
5、政治9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A茶叶生产的影响力B荼叶商人地位提髙C选官制度发生变化D制茶技艺达到顶峰101915年,查拉为达达主义下了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下列西方美术作品符合达达主义审美情趣的是A拾穗者B自由引导人民C带胡须的蒙娜丽莎D撑阳伞的女人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
6、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12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中央政府软弱无力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C人民起义不断D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13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
7、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B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传入中国C中西交通运输存在巨大差别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14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1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8、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16下侧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A北京B上海C南京D武昌17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据此可知,宋代A家庭手工业规模的扩大B商业竞争异常地激烈C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D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18商周青铜器的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由此能得出的关于商周青铜器的最佳判断是A当时常用的兵器为青
9、铜兵器B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C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19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至王江径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20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D体现了中国古代
10、的重农抑商观念21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22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因素是A制定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B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23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
11、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这反映了A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B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D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24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的推动251974年,在中美关系的谈判中,基辛格希望中国承诺和平解决问题。中国政府则坚持认为问题采用什么方式,是否采用和平方式,将由中国人自己
12、决定。这反映出A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B美国坚持“两个中国”原则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D和平解决问题成为共识26根据所学的知识,在下面表格处分别应填上的是A城市的复兴;等级君主制B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27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28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
13、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29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30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
14、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时期蒙学教育发展较快,这时期编写了众多蒙学教材,主要有:识字类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思想类教材,如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历史类如蒙求、咏史诗等;工具类如杂抄
15、、俗务要名林等;另外还有专门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写的教材,如兔园册、文场秀句等。这些教材,篇幅短小,句子较短、语言简练,采用韵语的形式表达,音韵流畅,铿锵悦耳。它将识字教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识字教学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品德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人。摘编自陈玉英唐代蒙学教育研究材料二 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与成人没有差别。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为拯救灵魂,儿童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教育。儿童在家里任何事情上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否则即受惩罚,甚至当大人们外出的时候,儿童在家里也必须安安静静地坐着。到了近代,儿童逐渐被发现,夸美
16、纽斯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比作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应通过教授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以使他们全面发展。到卢梭时期,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反对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为科学研究儿童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17、知识,分析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欧洲儿童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原因。32孔子应该是世界人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韩称孔子应是“世界人”汉字属东亚共同财产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最近出版东亚文明论一书。书中提出汉字属于东亚文明的共同财产,并强调东亚的几个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赵东一在书中对东亚文明的儒、道、佛进行了说明。他在第一章就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为此东亚人应该共同努力,就像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一样。报道还称,赵东一在书中将中
18、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划为“东亚文明圈”成员,并表示东亚文明是所有“东亚文明圈”成员的共同财产。赵东一强调,虽然东亚各国还存在历史和领土纷争等政治问题,但通过共同制定大学课程和加强人员交流等,首先实现“东亚文化共同体”还是有可能的。 摘自2010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第3版(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如何从“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的?(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关于孔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古代世界的法律材料一 倘自由民以银与自由民合伙,
19、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 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鞭之六十下。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明那。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 则应割其一耳。汉穆拉比法典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共和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问:(1)材料一中的法典产生于什么时间、哪一文明区域
20、?(2)材料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3)与汉穆拉比法典相比,材料二所述古罗马的“公民法”体现出哪些人类法制的新特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由材料中“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可知,这体现了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制衡的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法治思想”即依法治国,B选项排除。“集权”即国家权力的集中,C选项排除。“民主”与专制相对,即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D选项排除。2、C【解析】材料表明,清初“机神庙”的发展能够证实杭州丝织业的繁盛,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传统思想依然影响
21、着丝织业,C正确;在清代,政府仍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机器大生产”出现于近代,排除B;“最发达”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故选C。3、B【解析】中国近代海防空虚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故A项错误;清政府确立加强海防和建立海军的方针说明海防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近代海军的创办表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体现出政府的意向,还没有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此时国防战略仍然以陆地为主,故D项错误。4、C【解析】1928年6月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潮”都是斯大林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斯大林对中国革
22、命的认识,没有体现他希望中国借鉴苏维埃革命的经验,排除A;题意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排除B;D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5、D【解析】由题干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可知守旧党是顽固势力,由“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中“变法”的信息可知中立党是维新派,由“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中“作乱”的信息可知维新党是革命派,D正确;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BC。6、D【解析】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派和君主派进行了多次较量。法国政体发生多次变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在制定宪法是强调防止旧势力复辟。这样做有利于保卫共和制度,故D
23、正确;法国的保守势力并不是因为宪法的制度而消失,排除A;这一修正条文明显不能摒弃封建的等级制度,排除B;法国总统是由参政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排除C。故选D。7、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8、A【解析】根据图1西周初年通过分封制形成拱卫王室,诸侯管理地方的局面,到图2秦朝时期用郡县制管理全国各地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为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A项正确;图片中从镐京到咸阳,政治中心没有向东南迁移,B项错误
24、;由西周到秦朝,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从国有到私有,C项错误;从西周到秦朝,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项错误。9、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丁谓因督造贡茶、改进贡茶制造技术、提高贡茶品质,获得皇帝赏识,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包括贡茶在内的制茶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生产的巨大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丁谓并不是茶叶商人,排除B项;北宋仍采用科举制度,选官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贡茶的制造,不能说明整个制茶技艺达到顶峰,排除D项。10、C【解析】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符合逻辑符合达达主义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不符合达
25、达主义特征,故A选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撑阳伞的女人是印象画派的作品,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选项错误。11、C【解析】材料“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该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除州和州之间的交往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故C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政体,不是邦联制,故A错误;B项弥合了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故D错误。12、A【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建国之初的窘境。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
26、力机构的无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美国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而非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当时人民起义不断的原因就在于中央政府的无力,故排除C项;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不是造成当时美国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故排除D项。故选A。【点睛】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制,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邦联的中央通常是名誉性的,或对地方控制有限的,由此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1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D正确;
27、近代中国的交通与列强入侵相关,并非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排除A;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对中西交通运输对比,排除C。14、A【解析】宋代科举选官加试有关律令的内容,说明当时注重考生的行政能力,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当时考试加试律令,没有体现时务策是科举考试规定内容,排除D。故选A。15、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
28、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16、D【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民权”可以联系到1911年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望“风”而起,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7、D【解析】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18、D【解析】根据材料“商周青铜器的主要是纹饰多样的礼器和兵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器和兵
29、器体现的是政治色彩,这说明其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能体现礼器的作用,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商周时期是存在少量的青铜农具的,B选项排除;兵器主要用于战争,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19、B【解析】材料只是提到明代存在工商业市镇,但无法体现“开始兴起”,排除A;材料中系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材料反映的短途贸易而非长途贩运,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区域交通网络,排除D。20、B【解析】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
30、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2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胡佛一度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而当时意大利、德国建立了法西斯集权统治,政府权力集中,以应对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人们想改变民主代议制度,故排除。B项,苏联为斯大林模式,美国没有借鉴
31、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为法西斯体制,为侵略扩张作准备,并非失业工人所期盼的,故排除。22、B【解析】由“19世纪中后期”、“相同的政治因素”结合所学可判断应为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选B;美国之宪法颁于18世纪,A错误;此时日本初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尚未开始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C错;D项不属于政治因素,排除。23、C【解析】材料反映出因美苏争霸,各自在航天领域展开竞争,故反映出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苏联威胁美国,排除A项;二者竞争,不能说明美国落后,排除B项;科技领域只是一方面,排除D项。24、C【解析】加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
32、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故选C。25、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指出,在1974的中美关系谈判中,中国强调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由本国自己决定,凸显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C项正确;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是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希望中国承诺和平解决问题,并未提到其坚持“两个中国”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并未体现“和平解决问题成为共识”,故D项错误。26、A【解析】根
33、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之后,在商品经济活跃和即城市复兴的推动下,英法等国家王权加强,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合作,建立起即等级君主制度,A项正确;民族国家是15、16世纪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在等级君主制度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通过打击天主教贵族逐渐形成的,都与民族国家不对应,BD两项错误;从割据君主即采邑制下的封建等级制度到等级君主制度,最后才到封建专制君主制度,君主专制于处并不适应,C项不符合题意。27、A【解析】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
34、胀”,B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28、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匠户逐渐摆脱了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获得了自由身份,为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明清时期依然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C选项错误;废除匠籍会冲击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D选项错误。故选A。29、C【解析】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选项正确;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是通过焚书坑儒,故A选项错误;确立新的祭祀上
35、天礼仪不是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秦始皇登山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不是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故D选项错误。30、D【解析】“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
36、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编写的教材种类多;教学内容丰富(全面);带有功利性教学价值取向(受科举制度影响较大);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教学思想伦理化倾向明显(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促进国家人才培养;为后来蒙学发展奠定基础(提供经验教训)(2)变化:从原罪观到儿童无罪论(从性恶论到性善论);从预成论到关注儿童的特殊
37、性(从否认儿童差异性到关注儿童特殊性);从宗教教育到人文主义教育;从压制天性到尊重个性;从经验化到科学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化、广泛化。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教育观念的革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编写了众多蒙学教材主要有:识字类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来看,编写的教材种类多,而且教学内容丰富,依据材料“另外还有专门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写的教材”来看,受科举制度影响较大,依据材料“将识字教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来看,教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综合唐代蒙学的内容、方式上来看,有助于推动教育
38、发展,提高儿童素质,促进国家人才培养,为后来蒙学发展奠定基础。(2)变化:依据材料“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与成人没有差别”“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然本性”来看,从否认儿童之间的差异到关注儿童的特殊性,依据材料“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相信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来看,从儿童出生就有罪的性恶论转变为性善论,依据材料“儿童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教育”“应通过教授自然光学、天文学语言等学科以使他们全面发展”来看,从主张儿童接受宗教教育到人文主义,而且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化、广泛化;原因:依据材料“卢梭时期”以及对儿童教育
39、的主张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的思想给予了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革新都促使欧洲儿童教育发生了以上变化。32、(1)说明: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当时列国纷争、社会转型之时,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提出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随着汉朝大一统政权的重建与国力的强盛,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定为官学,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广泛深远。所以,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就从“鲁国人”成为了一个“中国人”。(2)理解: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
40、地,以苏格拉底等人为代表的希腊罗马文化,经过文艺复兴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现代世界欧洲文明占据重要地位,故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3)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解析】(1)说明:依据材料“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和所学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创立的儒家思想、提出的思想主张以及汉代儒学的创立并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说明。(2)理解:依据材料“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一样”和所学可知古代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等人为代表的希腊罗马文化,经过文艺复兴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回答即可。(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要对材料
41、中看待孔子的观点进行提炼,然后结合所学对提取的观点进行评论,最后进行总结归纳。首先依据材料“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可以归纳出孔子开始走向世界。论述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仁”“礼”的思想被东亚以及世界广泛认可和使用,同时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认可,说明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33、(1)时间:公元前18世纪。区域:古代两河流域。(2)信息:条文意在处理自由民与奴隶之间、自由民与地位较高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人身伤害等方面的纠纷与矛盾,由此证明汉穆拉比法典用于协调古巴比伦各阶层的社会关系
42、;显然法典倾向于袒护“地位较高者”,其次自由民,而奴隶则受无情迫害,反映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与残酷性;法典条文还透露出神灵信仰;汉穆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第一手史料。(表层信息、深层信息取之合理,文字通顺) (3)特征:公民法律地位平等;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出现的新的法律体现人们崇尚法治、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解除。【解析】(1)时间:根据汉穆拉比法典,可得出时间是公元前18世纪。区域: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典,属于古代两河流域。(2)信息:根据“倘自由民以银与自由民合伙, 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等信息可得出条文意在处理自由民与奴隶之间、自由民与地位较高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人身伤害等方面的纠纷与矛盾,由此证明汉穆拉比法典用于协调古巴比伦各阶层的社会关系;根据“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可得出法典倾向于袒护“地位较高者”,其次自由民,而奴隶则受无情迫害,反映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与残酷性;根据“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可得出法典条文还透露出神灵信仰;同时根据法典的内容可得出,汉穆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第一手史料。(3)特征:根据“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并结合所学可从公民法律地位平等、崇尚法治、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解除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