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洛阳市 2017 2018 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用 0 5 毫米的黑色 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大禹治水 到诺亚方舟看中西文化差异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
2、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开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 思考。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 “ 天人合一 ” 。正是这
3、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 “ 堵 ” 而 “ 疏 ” ,使我们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 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 文化的核心 稳健和激进、娴静和跃动、综合和分析的差异。面对人类的 “ 罪恶 ” ,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而在思维方式上则
4、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 2 - 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 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 继,大禹终于在 “ 堵 ”和 “ 疏 ” 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
5、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深层次看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 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
6、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 “ 扬弃 ” 。使 “ 娴静
7、” 的中国传统文化与 “ 跃动 ” 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 ,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1. 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 “ 堵 ” 而 “ 疏 ” ,是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人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 B. 中国的古先帝权衡思索 “ 堵 ” 和 “ 疏 ” 的矛盾,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终于治水成功,这里表现出的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综合。 C. 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国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省、自律的集体本位主义,并进一步形成了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 - 3 -
8、D. 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辞妻别家,三过其 门而不入,体现了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重社会责任的民族文化传统。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观禁锢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全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 B. 西方文化着重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文化发展,但也造成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 C.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千年来双方相互借鉴、彼此 “ 扬弃 ” ,才生成了当前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D. 靠神的启示,诺 亚建方舟渡过了洪水灾难,这一方
9、面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要向上帝忏悔自己提供了恶劣的先例。 3. 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诺亚借方舟避开灾难,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 B. 面对人类的 “ 罪恶 ” ,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核心侧重于激进、跃动和分析。 C. 大禹治水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宇宙中有独立的价值;诺亚方舟表明上帝是绝对存在,人从属于上帝。 D. 西方文化充满躁动和遐思,同中求异 ,使得思潮蜂起、理论迭出;中国文化稳健娴静,异中求同,更认可整体观念。 【答案】 1. C 2. B 3.
10、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 项,原文 “ 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 ” 可以看出, “ 自省、自律 ” 不是 “ 集体本位主义 ” 的定语; “ 进一步形成了 ” 也不对。 2. 试题分 析:题干问的是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11、辨析。 A 项, “ 完全不能适用 ” 太绝对; C 项, “ 千年来互相借鉴 ? 才生成 ” 错,因为 “ 引- 4 - 导我们 ? ,启发我们 ? ,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 “ 扬弃 ”? 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 ; D 项, “ 恶劣 ” 错,原文 “? 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 ” 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12、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 A 项 , “ 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 ” 错 , 都是抗争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隔河柳 忆明珠 小城有河,河边有柳,柳外有人家,人家屋顶上也 有我家的一片烟霞。 那时候,我经常独自沿河溜达。清早或傍晚,出我家迎河的后门,沿河这岸,向前,过桥,到河那岸;再向前,再过桥,又转到河这岸。靠近我家的一段河道上,距离不等地排列着四座桥。我的散步,往往以绕遍这四座桥为一个回
13、次。这样就从河两岸串连成一条 “ 弓 ”字形的线路。两岸绿柳成荫,间有杂树生花。朝朝暮暮,我都在 “ 傍花随柳过前川 ” ,颇有点悠然自得。我对这条河倾注着深深的爱恋。尤其喜欢两岸的柳, 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那句话。 柳是水边风景的主体,有了柳,轻摇的小船和半露的红楼,才分 外地点缀得宜,连水底琉璃世界若无柳的影荡漾其间,也会变得冷漠荒寂。早些年,我曾写过一篇后门小景,文中说到由于我居家临河,一出后门,便可见到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兴许还会碰上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这里地处吴头楚尾,虽然不可能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但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却是司空见惯。曾有一位编辑远道见访,她说除了向我组稿,还要现场考察一下这地方,是否真像我在后门小景里所写的那样优美。 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三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 !既然她满腔热情而来,我便不可不顺应她的要求。于是我陪她沿河而行。待 走完了一个 “ 弓 ” 字,我问她观感如何,她十分肯定地回答: “ 漂亮,这地方很漂亮! ” 我心里却很抱歉,因为其时已近深秋,霜凋碧树,两岸的柳林,在寒风里摇动稀疏的枝条,境况颇为凄清。我希望能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