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 2024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古人类发现地点距今时间主要特征元谋人云南元谋约 170 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蓝田人陕西蓝田约 160 万年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郧县人湖北郧阳约 100 万年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 70-2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天然火),群居生活古人类发现地点距今时间主要特征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约 3 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知道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会埋葬死者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小米)和黍均发现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重要遗址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种植水稻,使用骨耙,居住干栏式建筑,会使用天然漆、象牙雕刻等。半坡人:距今约 6000 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种植粟和黍,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会制作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有纺织制衣。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出现约 5000 年,表现为城市形成、社会分化加剧、掌握权力的王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
3、古城:距今约 5300-4300 年,位于浙江余杭,城市规模大,有复杂的水利系统,社会分化明显。陶寺古城:距今约 4300-4000 年,位于山西襄汾,城市发展有高等级建筑等,社会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随葬品来源丰富,反映各地文化汇聚中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1.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重要事件夏约公元前 2070年约公元前 1600 年夏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带有奴隶制特征商约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 1046 年商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重要事件西周公元前
4、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东周(战国)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2.重要制度与文化成就制度世袭制: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承担军事义务。文化成就甲骨文:商朝时期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式。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代表
5、作品有司母戊鼎等。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总集,代表作家有屈原等。天文、历法和医学: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如夏历、战国时的 24 节气等。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秦朝的建立与巩固秦朝的建立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
6、侵。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2.汉朝的建立与发展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经济:实行盐铁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思想文化: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东汉的建立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的发展光武中兴:刘秀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时期,班超继续经营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3.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科技造纸术:东汉
7、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医学: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展现了秦朝高超的雕塑艺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1.政权更替与政治格局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善用人才,采用屯田等措施增强实力。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孙刘联军利用长江天险和火攻战术大破曹军。这一战役奠定了三
8、国鼎立的雏型。三国建立:220 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两晋的统治西晋(265-317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治时期,实行分封制,导致宗室权力过大。同时,西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政治上崇尚清谈,社会风气逐渐奢靡。西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八王之乱的内乱,国力衰弱,最终被匈奴族所灭。东晋(317-420 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政权依靠江南士族和南迁的北方士族的支持得以
9、维持,政治上主要由王、庾、桓、谢等士族轮流执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南北朝对峙南朝(420-589 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相继更替,均定都建康。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庶族势力也在逐渐崛起。北朝(439-581 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的分裂与更替。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2.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的背景与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
10、大融合的时期。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也有部分南迁。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各民族在经济生活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习俗,如汉语的广泛使用,汉族服饰、礼仪等文化元素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丰富了汉族文化,如胡服、胡乐、胡舞等在汉族地区流行。在社会习俗方面,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增多。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族旧俗与中原先进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不利于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冯太后和孝文帝等统治者积极推动改革,以适应时代发
11、展的需要,巩固北魏的统治。改革内容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将鲜卑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等;说汉语,要求鲜卑官员在朝廷必须说汉语;穿汉服,禁止鲜卑族穿着本民族服饰,一律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联姻。政治制度改革,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等,学习汉族的政治管理模式。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使鲜卑族迅速实现了封建化,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后北魏的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繁荣,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12、。3.文化与科技成就文化文学:这一时期文学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诗歌创作逐渐走向格律化,以建安文学为代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的诗歌作品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同时也展现了文人的壮志豪情。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风格清新自然。书法: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对楷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晋王羲之更是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绘画:绘画艺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显著发展。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注重人物神态
13、的描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科技数学:祖冲之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撰写了缀术 等数学著作,但遗憾的是,缀术后来失传。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经验,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较高水平,对后世农学发展影响深远。地理学:郦道元的水经注 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它以水经 为蓝本,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