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金属与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2)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
2、应用。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铁锅、铜导线、铝制易拉罐等,提问学生这些金属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学生活动:观察金属制品,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探究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将镁条、铝片、铁丝、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铝片在空气中表面逐渐变暗,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
3、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铜片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说明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2)归纳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即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1)实验探究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镁条、锌粒、铁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而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镁、锌、铁等金属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2)归纳总结教师
4、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即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和盐。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1)实验探究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2)归纳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金属与
5、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规律。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规律,即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活动性顺序(1)归纳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2)应用教师活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如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能否发生反应等。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课堂练习教师活动: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完成练习题。布置作业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等。学生活动:记录作业内容。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