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20182019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大经管学院院长孙祁祥在为栏目所作的序言中表示,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历史的视角与长 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有 的勇气,也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进食客 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 的收入。 高一新生在军训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 ,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 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A. 破釜沉舟 不由自主 不以为然 B. 孤注一掷 情不自禁 不以
2、为然 C. 破釜沉舟 情不自禁 不以为意 D. 孤注一掷 不由自主 不以为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孤注一掷比喻人在危急的时候拿出全 部力量来作最后一次冒险。 两个成语都表示下最后的决心,决一胜败。但是“破釜沉舟”指的是强烈 的信念,坚决的行动:“孤注一掷”指的是投机的心理,冒险的行动。“破釜沉舟”一般不带感情色彩, 也可以用于略带褒义的句子。“孤注一掷”含有贬义,不能跟“破釜沉舟”混用。情不自禁的意思是感情 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 不由自主的意思是有些事情吸引你不得不做,就是自己的欲望战胜了自己的 理智。 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一个是感情激
3、动控制不住自己, 一个是欲望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 “不 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不认真对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这里,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 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B. 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 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 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
4、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 家和民族的未来。 D. 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教育,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 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 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 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选项 A, 成分赘余,删掉“校园环境”; 选项 B,修饰语位置有误,“越来越多”应放在年青一代前。 选项 D,成分残缺,“关于”前加“使”。故答案选 C。
5、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 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 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 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 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 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
6、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 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 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成败的重 要因素。 , ; , 。 , ,他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 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7、 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而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高了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衔接和运用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 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 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句 中的“喜欢读故事”承接首句中的“故事”这一话题,
8、故排在最前;句中的“他们”指句中的 “中国人”,故排在其次;句中的“他们”与句相同,故排在后;句是对的总结,故 排在后;两句的内容相关,且句中的“小小说作家”照应文段最后一句的“他”,故排在最 后。故本题答案选 C。 二、课内知识考查二、课内知识考查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他的长恨歌 琵琶行 , 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B.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体裁上属于乐府旧 题。 C.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
9、“双 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 诗人高适、岑参等。 D. 温庭筠, 词风浓艳,辞藻华丽,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晚唐诗人。诗与李贺齐名,号称“温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 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 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 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 A, 长恨歌 琵琶行是叙事诗;选项 C, 盛唐的山
10、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是王维、孟浩然;选项 D,诗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故答案选 B。 三、古文阅读三、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 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 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 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
11、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 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 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 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 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 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 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 。 柔随机报
12、答, 皆合事宜。 进爵为子, 增邑三百户, 除中书舍人。 迁司农少卿, 转郎, 兼著作, 撰起 居 注 。 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 ,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 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 胜 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 胜 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
13、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 胜 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 胜 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 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 牒”。 C.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4、,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 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 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 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 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
15、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 【答案】5. C 6. D 7. B 8.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 ,下诏书命令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 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2) (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 饿,死了一大半。 【解析】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年少”不能 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 B、D两项。从上下文看,
16、“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 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 作“求归”的宾语。所以排除了 A 项。答案为 C项。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 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 “此即践阼”不正确,“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 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
17、祀天地”不正确,只有明清两朝每年冬至 日祭天。故选 D项。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 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 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 “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 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 抚视甚于其子” 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 B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 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汉语
18、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及”,等 到;“隙”,嫌隙;“出”,调出京城;“牧”,管理;“因”,趁机;“著”,使动用法,使 显著;“之”,动词,到。 (2)“赢粮冒险”省略句,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时当补出;“赢”, 背着,担着;“数”,几;“属”,连续;“秋霖”,秋雨;“冻馁”,又冻又饿;“太半”,大半。 【点睛】第 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 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 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
19、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 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 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 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 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
20、建立功业,于是 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 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 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 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 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 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 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
21、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 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 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 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 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 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太 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
22、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 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 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 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 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 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 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四、诗歌阅读四、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
23、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 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 种忧郁的伤感。 B.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 C.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 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的人物之美,后两句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 D. 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
24、,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 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10. 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 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案】9. C 10. (1)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 但由于故乡战乱不忍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 (2)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下,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 乡须断肠”这一句突出了这个主旨。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综合理解和赏析
25、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先认真 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对选项的比对认真分析。选项 C,“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的人物之美, 后两句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理解有误。“人物之美”是后两句,“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是 前两句。故答案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 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 有什么关系?根据题干要求,已经明确了答题的方向,诗人身在异乡但是却
26、把还乡看做是断肠的事的 原因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末两句写出欲还乡而不得的纠结,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 老”而作结:人们都劝说年未老莫还乡,否则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考 生要结合原因分析,很容易就能把握诗人不愿还乡的原因,一是江南美景的留恋,二是家乡的战火。 诗人借助不愿还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了诗人对战火的厌恶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 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
27、容与诗句进行比对 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 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 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落,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 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城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 四周一片寥落
28、。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 处处,寒冷凄绝。 12.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乐中有悲, 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 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 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 但
29、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 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 练”是捣洗丝绢,捣洗煮过的熟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选 C。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要 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诗词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注意从题材入手,关 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本题分析时要
30、抓住 关键词“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诗后四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 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但等到白首回家的那 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对故园的忧虑,精神故乡的忧虑。白发之时要 回家,但有家可回吗?诗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 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
31、物形象入手, 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 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 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 “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此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 “相逢未暇
32、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 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 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 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 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 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答案】13. A 14. (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 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 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
33、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 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 充满意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 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意趣之人。 (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 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及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 真研读诗歌的
34、文本内容, 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选项 A, 不是“完全忘了” 而是“无暇顾及”,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也不确定。故答案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 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 全诗鉴赏分析。从诗句“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诗人和友人相逢而没有时间谈论文字, 却被眼前美妙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可以见得“访者”是一个热爱自然,怡情于性率性坦直的人。第二 问是手法的考查,本诗中没有直接写被访者,只是写了被访者生活的环境的美丽和恬淡
35、,所以这是通 过景物的侧面描写体现被访者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 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 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 1
36、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 “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 C. 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 “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16.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5. D 16. (1)“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 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
37、 (2)“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 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及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选项 D,“写出 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错误,“唤遣归”是春天离去之意, 流露的是惜春之情。故答案选 D。 【16 题详解】 本
38、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 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从题干来看是赏析诗句,这类试题一般要先解释诗句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手 法的运用,最后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例如本句诗人白居易偷喝熟酒和试旧衣的行为,体现了诗人 的闲适和安逸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诗人如释重负内心的安逸情怀,答题时注意根据 “偷”“试”分析作者的心态,进而分析蕴含的生活情趣。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 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
39、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 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白牡丹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吴融(850903) :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 一生仕途不顺。鲁阳戈: 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 人,他挥舞长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 ,又恢复了光明。后 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7. 下列对这首
40、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无需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 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 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 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 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 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 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 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18. 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41、分析。 【答案】17. D 18. (1)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 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 (2)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 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及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选项 D,“却甘 愿奉献自
42、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根据对诗歌尾联的理解“重来应 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重来一会也要选择对牡丹的喜爱,说明了作者对牡丹品格的追逐和喜 爱,选项“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的说法过于牵强。故答案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 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从题干理解可以看出,考生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和分析诗句用典的用意,然 后要扣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来作答。 例如使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旨在说明作者愿意化作蝴蝶和牡 丹共处,使用“鲁阳戈”的典故说明了作者想要留住牡丹花的急切的心愿,以上两个典
43、故都抒发了作 者对牡丹花的深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世事的感慨等后, 再根据注释的内容“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 量”分析对局势的担忧。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 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 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五、名句默写五、名句默写 19.根据理解完成下列课文的默写。 (1)韩愈在马说中推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_,_”。 (2)柳宗
44、元小石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优美,但氛围过于冷清,让人感到“_, _”,不可久留。 (3) 岳阳楼记中“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 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答案】 (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 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凄神寒骨 (4). 悄怆幽 邃 (5). 浮光跃金 (6).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 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 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
45、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 优美,但氛围过于冷清”“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祇”“骈”“”邃。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 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 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六、语言运用六、语言运用 20.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 两题: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
46、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 。 (2)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 40 个字) 。 【答案】 (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 【解析】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全面准确地认读图表内容。 一般来说, 解读图表遵循以下流程: 源信息 (图 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七、写作七、写作 21.微写作 今年教师节前夕,两位德高望重的老
47、教授分别获得百万元重奖:北京理工大学向两院院士、著名 雷达系统专家王越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和 100 万元奖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向中国首驾无人驾 驶飞机“北京五号”总设计师文传源先生颁发了“立德树人成就奖”和 100 万元奖金。 王越先生已经 86 岁,仍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已是百岁老人的文传源先生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 第一线,以不服气、不服老的精神带动学生不懈进取。据报道,两位教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 热爱教学工作。 请根据以上材料中内容, 用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 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写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 【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长久以来,教书育人一直
48、都是教师的最大本 分。然而,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拿这句话来定义教师已经失于片面。尤其是对大学教师来说,仅仅 教书育人已经不够,还要有科研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和技术高度密集,大学除了培养 学生之外,还是生产知识、产生思想和创新技术的地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是:请根据以上材料中内容,用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写不少于 150字的片段。 首先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两位院士都是大学教师的身份,两个人都是在教育界坚持 陪人人才而奉献自己的人,所以考生就可以找到材料的中心和共性的东西。接着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考生可以调动所学诗句,要注意符合材料中教师的奉献精神,如“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等。 22.阅读下面这幅名为“巧干活”的漫画,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不少以 800 字的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宁可脚踏实地,不要投机取巧 从古至今,世界上似乎从未缺少过这样几种人: 有的人满腹才华,有能力有才干,但由于身份卑微, 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像是故事中的那只跳蚤;有的人尽管有一定的才能,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