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 年下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量: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 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
2、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 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
3、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 .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 2 -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
4、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 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 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
5、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 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
6、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 3 -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 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
7、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 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
8、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 然后
9、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 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 4 -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
10、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 2011 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 4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馒 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 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D、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
12、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5、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 5 分) 6、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 ( 6 分) - 5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12 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 的 “ 中国诗词大会 ” 风靡全国,“ 圈粉 ” 无数。在 “ 一笑二闹三跳四唱 ” 的娱乐节目时代, “ 中国诗词大会 ” 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 “ 中国诗词大会 ”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