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历史期末综合练习卷一、选择题(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 10 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的制作方法应是( )A. 打制B. 磨制C. 烧制D. 压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北京人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到 20 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 石器的制作方法是打制,A 项正确;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中华大地才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 B 项;烧制和压制不是石器的制作方法,排除 CD 两项。故选 A 项,2. 郭沫若参观某一遗址时写下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
2、或则呈双鱼。”该遗址是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是郭沫若对半坡遗址的咏叹。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是其代表作品。D 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确认的最早的人类。他们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
3、周口店龙骨山上,也被称为“北京直立人”。他们学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排除 B 项;河姆渡人,距今 7000 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猪, 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印证这些传说真实性最可靠的依据是A. 被人们熟知并传承B.文献记载C. 能够在网上检索到D.考古发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现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炎黄传说,而非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程度更高,故 D 符合题意;被人
4、们熟知并传承,带有一定了虚假性,故 A 不符合第 12 页/共 12 页题意;文献记载含有人文主观色彩,故 B 不符合题意;能够在网上检索到未必是真实的,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4. 历史课堂上老师提示:“世袭制”、“二里头遗址”“禹”、“启”、“桀”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A. 夏朝的兴衰【答案】A【解析】B. 农耕文明成就C. 商朝的兴衰D. 青铜文明成就【详解】依据题干“世袭制”、“二里头遗址”“禹”、“启”、“桀”等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兴衰,禹建立了夏王朝,此后其子启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发现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而夏朝的最
5、后一代君主是桀,由于他的残暴统治大失民心,最终汤灭掉夏 朝,建立了商王朝,A 项正确;题干的主题是夏朝的兴衰,因此没有体现农耕文明成就或商朝的兴衰或青铜文明成就,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5. 对以下三幅图片概括最准确的是( )商朝湘潭出土商朝四川三星堆出土商朝河南殷墟出土A. 商朝开始人们掌握了青铜铸造工艺B. 商朝时中原地区青铜铸造工艺高超C. 商朝时我国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广泛D. 这些青铜器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三幅图片“商朝湘潭出土”“商朝四川三星堆出土”“商朝河南殷墟出土”可知,商朝时期, 青铜器分布在湖南、四川、河南等地,分布范围广泛,C 项正确;
6、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商朝开始人们掌握了青铜铸造工艺,排除 A 项;题干图片涉及湖南、四川,不仅仅是中原地区,排除 B 项;商朝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商朝河南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6.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据此可知“鼎”的作用是( )A. 划分等级界限B. 彰显铸造水平C. 区分财富多少D. 提供奢侈享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鼎”体现了青铜鼎作为礼器,使用数量的多少体现了权利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A 项正确;材料没彰显铸造水平,排除 B 项;鼎是周朝地位的象征,
7、排除 C 项;鼎在周朝发展为礼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7. 史书有载:“商鞅虽死,秦法未亡。”这说明商鞅变法( )A. 得到了旧贵族的支持B. 维护了旧的政治秩序C.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 得到了秦国国君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得到了民众的拥护,C 项正确;商鞅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排除 A 项;商鞅变法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支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8. 老子
8、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据此可知,其共同目的是( )A. 支持兼并战争B.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C. 追求精神自由D. 寻求国家治理方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都是在探讨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D 项正确;支持兼并战争在老子、韩非思想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只有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 B 项;庄子主张追求精神自由,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 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多达 120 斤,那时的公文一般用木简或竹简写成,相当于今天的 60 斤
9、。60 斤的文书正常可以写十多万字,这时奏章的文字书写应该是( )A. 金文B. 甲骨文C. 楷书D. 小篆【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各国货币、文字等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文化方面,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 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所以,秦代的有关文书字体应是小篆,D 项正确;金文亦称铭文或者钟鼎文, 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排除 A 项;甲骨文是中国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字,排除 B 项;楷书始创于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指鹿为马 霸王别姬约法三章
10、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0. 张老师上新课准备用下表中一些成语故事,他上的这节课应是( )A. 第 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B. 第 8 课百家争鸣C. 第 9 课秦统一中国D. 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反映的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指”反映的是秦末的巨鹿之战,“霸王别姬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的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之争,所以题干反映的是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D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信息,排除 A 项;题干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11、 D 项。11. 西汉初年,陆贾劝谏汉高祖:“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奸逾炽(盛),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由此可知,陆贾主张A. 平定叛乱B. 健全法制C. 充实兵马D. 休养生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奸逾炽(盛),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强调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社会生产,应该要让民众休养生息,这也符合汉初的政策,D 项正确;ABC 项与主旨不符合,排除。12. 史记中记载汉文帝在正月的时候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给天下做好榜样。这体现了汉文帝( )A. 重视农业B. 以法治国C. 勤俭治国D. 推崇孝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史
12、记中记载汉文帝在正月的时候亲自参与农耕活动,给天下做好榜样”,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汉文帝重视农业。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法治国,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勤俭治国,排除 C 项;推崇孝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3.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 )A. 平定“七国之乱”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 铸币权收归中央D. 实施“推恩令”【答案】
13、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是指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汉初的政治形势。但随着王国问题的加剧,汉朝皇帝开始采取措施削藩。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摘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实施“推恩令”符合“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D 项正确; 平定“七国之乱”并没有根本解决王国
14、问题,排除 A 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 B 项; 铸币权收归中央是经济措施,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14. 如图是汉长安城瓦当“乐哉破胡”,反映的事件是( )A. 北击匈奴B. 休养生息C. 胡汉和亲D. 胡乐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瓦当“乐哉破胡”是对当时汉军击退匈奴贵族侵扰的一种颂扬,故汉长安城瓦当“乐哉破胡”反映的事件是北击匈奴,A 项正确;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恢复经济的措施,排除 B 项;“乐哉破胡”反映的是灭胡,与胡汉和亲、胡乐兴盛无关,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15. 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东汉光武帝规定“后宫之
15、家,不得封侯与政”,但最终东汉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掘墓人。据此可知,两汉败亡的一个相同原因是A. 藩镇割据B. 外戚干政C. 土地兼并D. 宦官专权【答案】B【解析】【详解】“后宫之家”指外戚,“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说明西汉败亡于外戚干政,“东汉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掘墓人”说明东汉也败亡于外戚干政,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宦官专权的信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16.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它对后世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汉通西域( )A. 加强了对其管理
16、B. 利于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C. 彻底消灭了匈奴D. 目的是开辟丝绸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对后世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汉通西域,利于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B 项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排除 A 项;汉通西域彻底消灭了匈奴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7.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材
17、料说明“这条道路( )A. 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B. 沟通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C. 有利于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D. 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 D 符合题意;ABC 选项表述不恰当,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18. 东汉末年爆发了大瘟疫,张仲景四处行走,观察各个地
18、方的流行疫病,一边走,一边想办法防御和破解,经过多年的研究,张仲景终于发明了治疗瘟疫的方法。这体现了张仲景( )A. 吸取前人的经验 B. 聪慧的个人天资 C. 积极的临床实践 D. 刻苦的闭门研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张仲景四处行走,观察各个地方的流行疫病,一边走,一边想办法防御和破解,经过多年的研究,张仲景终于发明了治疗瘟疫的方法。”可知,张仲景通过多年多地的考查,总结经验,终于发明了治疗瘟疫的方法,体现了张仲景积极的临床实践,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仲景治疗瘟疫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排除 A 项;材料着重强调的是张仲景的积极的临床实践,没有特别突出张仲景聪慧的个人天资
19、,排除 B 项;刻苦的闭门研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19. 此书共 130 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该书是( )A. 论语B. 伤寒杂病论C. 史记D. 齐民要术【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此书共 130 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C 项正确;论语记述的是孔子言论的主著作,排除 A 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药学著作,排除 B 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20、不已”这是公元 207 年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的曹操“志”在( )A. 统一天下B. 消灭袁绍C. 废汉称帝D. 建立魏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200 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为实现统一,208 年,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失败。公元 207 年是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所以可以判断当时的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 项正确;消灭袁绍是公元 200 年,此首诗是曹操消灭袁绍后写的,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汉称帝的是曹丕
21、,排除 C 项;建立魏国的是曹丕,排除 D 项。故选 A项。21. 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上述材料中的“大厮杀”指的是( )A. “国人暴动”B. 大泽乡起义C. “八王之乱”D. 黄巾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 年,西晋从此衰落
22、。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C 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而不是西晋,排除A 项;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 B 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2. 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B.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C. 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D.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
23、方少数民族内迁, D 项正确;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排除 B 项;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数百年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后,北方军阀混战,许多中原人开始南迁,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第二次人口迁徙的高潮,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3. 如下图是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其中填写正确的是( )A. 宋B. 北魏C. 北齐D. 陈【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之后,北
24、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 代,西魏被北周所灭;420 年,东晋灭亡。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D 项正确;十六国之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 应该是北魏,不是宋,排除 A 项;东魏被北齐取代,不是北魏,排除 B 项;东晋灭亡后,出现的朝代的是宋,不是北齐,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4. 历史图片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对以下四幅图解读恰当的是( )A. 少数民族汉化B. 民族隔阂消失C. 民族交融加强D. 胡汉观念淡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胡人耕耙图”
25、、“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汉人坐胡椅”,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影响中原地区,这几幅图画“胡人耕耙图”、“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汉人坐胡椅”就形象地反映出了汉族人的农耕、饮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而原属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C 项正确;少数民族汉化,不能全面反映图片内容,排除 A 项;民族隔阂消失、胡汉观念淡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BD 项。故选 C 项。25. 有学者指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劳动者应该依据自然界气候、季节节律的变化而进
26、行农业耕种。这表明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 )A. 遵循自然规律B. 改进生产工具C. 实行精耕细作D. 开展多种经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同的农作物要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土壤特征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管理,以期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可知,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生产工具的内容,排除 B 项;实行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齐民要术提出多种经营的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26 题 20 分,27 题 20 分)26.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
27、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从先秦(秦统一以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数千年的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
28、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的理解。(提示:可以从秦汉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思考)。(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采取的措施。(照抄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答案】26.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盐铁官营等;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27. 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制);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9、等。28.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解析】【小问 1 详解】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指的是在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具体措施上,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如,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对匈奴用兵,维护边疆安定等。【小问 2 详解】措施:根据材料可知,“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
30、律令。” 说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迁都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制;影响:“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北魏来说,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小问 3 详解】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来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27.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
31、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 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2) 根据材
32、料二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这条通道的开通有何意义?【答案】(1)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徭役;文景之治。(2)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等。(3)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小问 1 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重视农业”“全免田租”“三十税一”“三年而一事”可知,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的措施有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
33、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小问 2 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 地”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等。【小问 3 详解】通道:根据材料中交流的物产可知,该通道是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亥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从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