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全球化的基点在 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
2、文化。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臵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 发展到一定成都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至 20 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
3、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 4 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 边缘化的后果。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在民族国家的创建过程中,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尽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在时间顺
4、序上存在着民族形成在前、国家成立在后和国家成立在前、民族形成在后两种情形;在因果关系上存在着民族建设国家和国家缔造民族两种类型。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国家是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齐头并进、相互建构、相互依存的过程和统一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国家被称为民族国家。 民 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是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
5、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义,以谋求独立建国。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B.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C.因为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 D.民族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往往受到非主体民族的散布的民族主义的挑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引论部
6、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论题,又指出了人类学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2 B.文章重点论述全球化的发生 发展的机制,以及它与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C.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民族国家因其创建过程不同而各有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点。 D.文章从民族主义的产生机制角度,论述了它是伴随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B.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还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必然会被贫困落后困扰。 C.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本是不可分的统一形态,它们没有绝对的时间先后顺序。 D.一旦一个
7、或多个 非主体民族不满意自己的生存状况,它们往往就会谋求独立建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一条短裙 张春燕 晴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嘴角闪现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是自得其乐、自品滋味的那种意思。她腿上的丝袜在夜光下闪着俏丽的色彩,短裙游鱼般摇摆着。此前,晴很少穿短裙,几条牛仔裤悠闲地打扮着她青春健美的双腿。还是 7 号病床的老伯,用病入膏肓却还跳跃着激情的目光盯着她说,晴护士,你的腿真美,应该穿裙子。 晴的脸红了。没有恋爱过的她,第一次对自己双腿直白赞美的人,竟是这 位行将入土、目光渐渐枯萎的老人。自己平时太孤傲,那些平庸而稚嫩的
8、同龄男孩的目光就不敢在傲视一切的美少女身上流连忘返。于是面对病床上喘息的老人,晴有了些许的感激。她动作轻柔地为老人做静脉穿刺,老人的皮肤像冻伤的茄子 又青又紫又厚又硬,针头难进,血管也枯萎了。 老人虚弱地咳嗽了几声,看到晴脸上红润的光泽,好像看到了某种鼓舞,喘息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当年我们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可那些从南方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太会展现女性美了,头发上扎块手帕,或绑段红丝带,那个美啊 老人又虚弱地 咳嗽起来,但迸发着激情的目光却像黑暗中的火炬。 晴决定买一条长及膝盖的漂亮短裙,她想买了裙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给老人看。晴期望着再一次听到老人那些毫无修饰的
9、赞美,她的脸就会再 次红起来。晴知道自己脸红的样子,像两朵桃花映在脸颊,烫烫的、爽爽的,升腾在心间的是云雾缭绕的感觉。晴知道自己这周是夜班,她不畏这个夜晚的秋意渐浓,她喜欢让凉风环绕自己的感觉。 穿着短裙,踩着落叶,穿行在黑暗中的女孩晴,像精灵一样飘向那火炬般的目光。 走进病房的晴被眼前的一幕击傻了。 医生们默默地摇头退出病房,接着就传出家属此起彼 伏的哭喊声。护士长急急地催促晴穿好工作服来做善后处理。晴明白了, 7 号病床的老伯走了。称赞她双腿秀美的老伯,没能看上一眼她穿裙子的婀娜样儿,就闭上了他激情燃烧的眼睛。晴穿着丝袜的双腿忽然像被子弹击中一样疼痛得战栗起来,裙子也在寒噤中摇摆着发出窸窸
10、索索的呓语声,这给晴带来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晴没有勇气走进病房,更不敢面对躺在 7 号病床上已被称为遗体的老伯。可是护士长的催促声就在耳旁,晴在万分的惊恐中,委屈无助地哭泣起来。 晴陷入了自己泪雨飞溅的惶恐中。她背靠墙,旁若无人、彻心彻肺、泪雨滂沱地恸哭。她心无杂念,只 是有些委屈,有些害怕,有些莫名的恐惧。面对没有呼吸和体温的遗体,面对那曾经有过激情的眼睛和赞美过她的嘴巴,她害怕自己在料理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体温,他突然苏醒。但此时的老伯五官毫无血色,寂静而落寞地成为遗体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忆中最生动的那个部分。这种东西折磨着晴,使她在这个瞬间痛不欲生。晴感到自己穿着丝袜的双腿上爬满了冰冷且蠕
11、动的蚯蚓。 忽然,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3 中有激情,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有删改) 4. 下列对 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晴到医院的路上作者对她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与下文老伯去世后她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很擅长运用典型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黑夜中的落叶烘托晴精灵般的形象,到了病房后家属的哭泣、众人的忙碌烘托出晴的无助与孤独。 C.晴不敢面对逝去的老伯的遗体,主要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个还赞美自己的外表,鼓励自己的工作的
12、老人,如今却天人永隔。 D.少女晴如此期待一个老人的赞美,看似不太正常,但作者恰恰以这样一种反 常病态的心理揭示了现实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畸形心态。 5.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以写晴的幻觉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 O2O 平台改造 “自行车 “的机会,希望给 “自行车 “插
13、上 “互联网 +“的翅膀。目前以 ofo 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 APP 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 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6 年 12 月 06 日) 材料二: 4 2016 2019 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于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