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山东省 2021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名校全真模拟卷 历 史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并进 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 A宋国人思维同化 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 C寓言文学的特点 D周灭殷商的特殊需要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宋”的国都是商丘, “宋人”是殷商的后代。从材料 信息看,先秦寓言中“宋人”成为愚蠢可笑的代名词,之所以会出现这
2、种情况,是因为周灭 殷商的特殊需要,故选 D 项;A、B、C 三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 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 “后学诗 礼 ,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 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胜(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 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B 从材料信息看,汉代的名臣先学习法家律令,后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力行教化而 后诛罚”,反映了汉代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 B 项;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 但材料没有涉及两人生活的具体年代,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3、的是汉代的儒法思想,C 项只涉 及儒学,排除;法家思想一直是古代统治思想的一部分,排除 D 项。 3公元 780 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 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 三分。这一举措( )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C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中央派特使核定两税定额,把两税定额分为上交中央、节度使 留用、各州留用三部分,旨在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 体系,故选 C 项;此举削弱了节度使的权
4、力,但没有解决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排除 A 项; 此举有利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 B 项;该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尤其是节 度使的权力,排除 D 项。 - 2 - 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来标榜,而是 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 “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 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B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家”成为帝王的专有称谓, “官家”类似于“酒家”“农 家”“医家”等,这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并影响到皇帝的称呼,故选 B
5、项;A 项与材 料信息相反,可排除;称呼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君权神授观念的淡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 及民间行为与皇权的关系,排除 D 项。 5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代乡村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多种,既有乡村的自行调节,也有国家 层面的调停和解决, 这反映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故选 C 项; “民 间风俗发挥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
6、材料涉及的是民间纠纷问题,不是阶级 斗争问题,排除 B 项;“失效”的说法错误,排除 D 项。 6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 知,当时( ) 类型 具体做法 活卖 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 在反复几次后, 原主人才会完全丧失 土地 绝卖 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 3 - 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D 从材料看,明清时期土地交易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
7、这说明当时土地的市场 化程度提高,故选 D 项;材料体现的是契约关系,没有体现租佃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涉及 的是土地买卖,没有体现土地的集中程度,排除 B 项; “活卖”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排除 C 项。 7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 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 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 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顽固 D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A 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商业贸易战争,这掩盖了西方列强 通过战争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的本质,故选 A 项,排除 D 项;依据材料可知,在 该学者看来
8、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 8 甲午中日战争前, 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 陈炽、 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 议员由选举产生, “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 股思潮( ) A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 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 B 从材料信息看,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出现了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再结合维 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可知该思潮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故选 B 项;君民共主超出了“中体 西用”的范畴,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排除
9、 C 项;这一时期暴力革 命思潮还没有形成气候,排除 D 项。 9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 手而让他人之”, “敲骨吸髓, 输此巨款, 设机造货, 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 “新约” ( )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D 根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设机造货,夺我生 产”可知,这一“新约”为马关条约 ,该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阻碍了 - 4 -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反映了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
10、变化,故选 D 项;闭关锁国局面在鸦片战争后已经被打破,排除 A 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在八 国联军侵华后,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 C 项。 10 1915 年, 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 “每喜从同, 恶德污流, 惰力甚大”。 1920 年后,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 的”,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由看不起民众的力量,到认识到劳
11、动者的力量,这一变化反 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创造历史,故选 A 项;陈独秀个人 的认识不能代表知识界,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与科学问题,排除 C 项;无产阶级登 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排除 D 项。 11下图为 1941 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券可与法币进行兑换, 曾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汪伪统治区大量流通。该券发行的目的是( ) A封锁敌后根据地的经济 B掠夺沦陷区的物资财富 C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D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 B 从材料信息看,抗战时期,在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统治地区发行了大量的中储券,这 些中储券可以和当时中国法定的货
12、币进行兑换,而且大范围流通,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掠夺沦 陷区的物资财富,故选 B 项;中储券的兑换范围是汪伪统治区,排除 A、C 两项;解放区是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地区,排除 D 项。 12自 1956 年以后, “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 年 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 年变为“可以少量雇工”,到了 1987 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 制。该变化(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C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 5 - D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D 从材料信息看,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
13、雇工”在中国几近消失,1981 年后雇工 又重新出现,这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和政策保障,故选 D 项;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排除 A 项;雇工问题主要涉及私营企业,排除 B 项;非公有 制经济合法地位是中共十五大确定的,排除 C 项。 13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 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 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已经形成完备体系 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A 从材料信息看,罗马法规定,缔结契约不能违背善意和诚信的原则,如果违背了, 契约无效
14、,这体现出罗马法道德意识的法律化,故选 A 项;材料主要涉及契约的善意和诚信 问题,排除 B 项;罗马法形成完备体系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 C 项; 罗马法的这一规定符合道德与市场规范,不能说是形式主义,排除 D 项。 14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了( ) 观点 理由 经济因素说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 政治因素说 有些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被各地的政府机构任用,对 推动文艺复兴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因素说 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腊文化方面独占鳌头,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文明居于 领导地位。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15、B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 B 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对文艺复兴起源的说法有多种,这反映了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 认识,故选 B 项;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可以统一,排除 A 项;历史评价方式有其基本原则, 材料不能体现其多样性,排除 C 项;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15.右面是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的漫画,其所反映的 历史现象,主要是基于德国( ) A企图建立世界霸主地位 B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 C经济得到了跃进性发展 D延续了军国主义传统 C 威廉二世生活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德国, 德国完成统一 - 6
16、- 后,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实力的壮大,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膨胀,才有了漫画所示情形,故 选 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 无忌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建成、元吉,实为二凶。 中外交构,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二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 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
17、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 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昫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结合他们所处 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8 分) (2)研究“玄武门之变”时,你如何看待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6 分) 解析 第(1)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运属文皇, 功成守正。 善恶既分, 社稷乃定”“既 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等概括两人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五 代十国和宋代的社会状况进行评析。第(2)问,从两本书的官方性质、权威性、政治性等角度 说明其史料价值。 答案 (1)态度:刘昫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亦可)态度;
18、(1 分)司马光持否定态 度。(1 分)评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 旧唐书迎合了 时局的需要。(3 分)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 于统治者进行借鉴、吸取教训。(3 分) (2)皆属官修史书, 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 官修史书受时代的影响, 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6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1951 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着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 ,1953 年开始实行,边实行边编制,1957 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此后,除
19、了 1963 年至 1965 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之外, 我国还先后编制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九个五年计划。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2006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十一五”(20062010 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 图,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 - 7 - 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据王家云、杨成敏新中国制定 实施“五年计划”的审视等 以“一五
20、”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为例,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作出合理 的解释。(14 分) 解析 本题可以从“一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两个方面进行作答, 作答时从背景、 内容与特征、成就与不足等角度总结回答。“一五”计划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 “十一五” 规划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 答案 从“一五”计划方面作答。角度 1 背景: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 济恢复;帝国主义孤立与封锁;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3 分) 角度 2 内容与特征:指令性计划;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 分,任答两点) 角度 3 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定局限。(2 分) 从
21、“十一五”规划方面作答。角度 1 背景:改革开放深化,综合国力增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经济全球化。(3 分) 角度 2 内容与特征:战略性规划;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 源分配中的关键作用;政府职能转变。(2 分,任答两点) 角度 3 成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2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 1834 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史称“新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有: 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 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
22、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 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 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 及其评价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 1834 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5 分) (2)自英国的新济贫法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 学家认为新济贫法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 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 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史称新济贫法 ” “在
23、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 “受救济贫民必须 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等,从立法保障、政府行为、管理方式、救济 条件等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从“残忍的”和“有益的”两个角度中任意选取一个,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 8 - 答案 (1)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 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5 分) (2)示例 1: 观点:新济贫法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 。(1 分)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 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受助者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 (4
24、 分)(单纯从“残忍的”角度作答,得分最高不超过 5 分) 示例 2: 观点:新济贫法是“有益的”。(1 分)理由: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贫民生活的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4 分)(单纯从“有益 的”角度作答,得分最高不超过 5 分) 示例 3: 观点:新济贫法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2 分)理由:新 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受助者丧失政治权利,体 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济贫法在缓解贫民生活的困难、降低济贫支出、 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6 分)(辩证全面评
25、价,可参照示例 1、示例 2 的理 由作答,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五套邮票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 周年 4 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 周年 2 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和民兵在长城内外 50 周年 8 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 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 周年 4 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26、 70 周年 13 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 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 百团大战纪念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对比变化,可以拟定观点中国的抗战是十四年 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局部侵华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 抗两方面论述;可以拟定观点中
27、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正面战场和敌 - 9 - 后战场的抗战,牵制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角度论述;也可以拟定 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从抗日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角度论 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不同:70 周年与 50 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2 分)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2 分) 论述: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 本侵略的斗争。1931 年到 1945 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 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
28、的抗日战争全过程。(2 分) 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 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亚洲策源地。“十 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的本质和危害。(2 分)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 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序幕。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 位和意义。(4 分
29、) 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能 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2 分) 示例二: 不同:50 周年与 40 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2 分) 论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 分)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2 分) 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 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2 分) 1942 年 1 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 年,参加开罗会 议,签订开罗宣言 ,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 作战密切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4 分) 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 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2 分)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