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860671 上传时间:2020-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 , ”,然后 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 , ”认为自己 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 , , 。 5.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 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 6.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 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7. 侍坐 中, 从言谈、 动作、 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 从 “ ”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针对“礼乐教化”说的“ , ” 两句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这几 句关于为官的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中 可以看出。 12.报仁安书(节选) 1.面对好友的质疑, 司马迁列举 “_; _; _, _; _,_;_,_;_,_;_, _;_,_;_,_”古代被人称颂的 “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

3、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写在报仁安书中,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 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 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2.司马迁在报仁安书详细介绍了史记的体例,“_,_,_,_ _,_”一共三百篇。 3.司马迁惨遭宫刑, 却忍辱负重, 写下五十余万字的 史记 , 目的十分崇高: _,_ _,_。 4.司马迁认为,富贵并不足以使人名垂青史,从历史上来看: “_,_, _”,富贵却名声不被后世知晓的太多了,只有卓越特出的人,才能被后人称赞。 13.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

4、地,得益于“ , , , ”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 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 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 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4.贾谊用“ , , , ”短短四个句 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 的很清楚:“ , , ”出身贫寒和地位低 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一文

5、中“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 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 山永固的句子是:“ , , 。 8.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 , , , 。”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的最好办法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9.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 。” 10.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 , , ,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

6、皇帝宝座,奴 役天下百姓。 14.礼运(节选) 1.礼运中“ , , ”揭示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礼运中“ , , ”所流露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 与桃花源记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 , ”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 4.礼运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 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 , , ” 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5.礼运中为了满足“大同”社会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 , ; , ”以期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精神满足感。

7、 15.陈情表 1.陈情表中,李密用“ , ”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 述苦情的总括。 2.李密半生坎坷,在陈情表中自言自己“ , 。 , ”怙恃双失,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 3.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 , ”。这正是家 道衰落的表现,单枝独芽寡人一个,门庭衰败,连个童仆都没有。 4.李密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 , ”。 5.陈情表一文,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一句是: , 。 6.陈情表中,李密言及祖母近况时用了四个连句,“ , , , ”,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自己只想完成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 的幸

8、福而已。 7.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 , ”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8.“ , ; , 。”一边是对 晋武帝的忠敬之心,另一边是对日益病重的祖母的孝顺之情,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 9.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10.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李密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 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 ; , 。 16.归去来兮辞(并序)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 , ”既有

9、对对田园生活的向 往,又有对当初自己为了谋生而出仕的懊悔。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 子: , 。挽回过去,不太可能;着眼将来,未来可期。 3.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一句时,眼前彷佛 见到“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划着小船归家时任意飘荡、快意人生的样子。 4.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陶渊明问道于行人,遗憾 晨光微弱,不见照见前路,可见其归心似箭。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自言:辞官归家后,心情激荡,见着院里“ , ” 早知松菊才是自己本性,后悔当初因做官荒废了小院。 6.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

10、来兮辞里说:“ , ”,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 7.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陶渊明以云鸟自喻,形 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8.陋室铭中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 明说:“ , 。”两位隐士都以“琴书”为友,前者来往 的都是贤人雅士,后者故友都是乡村故人,大雅,大俗,殊途同归。 9.古代诗人长于描绘自然景物,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诗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的“ , ”两句便赞美了草木滋长繁荣茂盛,溪水漫 流,描绘出一幅春水始动、万物欣荣的早春

11、图景。 10.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用“ , ”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 度:既不贪慕富贵,也不寻仙慕道。栖居田园才是他魂牵已久的梦境起源。 11.归去来兮辞中“ , !”表现了陶渊明乐天安命,顺 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1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责备自己,为了免于饥寒,违背心意做了官,却一直悲愁失意的两句 是: , ?恰好与小序中的“皆口腹自役”相互照应。 17.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既概括了树 木的本性,又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 , , ”, 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

12、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 要再去摸摸,更有甚者,“ , ”。这些压抑了甚 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4.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谦虚的说,自己种树种的好,是因为: “ 。” 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于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 , , , ”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 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18.五代史伶官传序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

13、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 结论: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 ”与孟子的 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 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 , , , ”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 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 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

14、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 还 被 庄 宗 逼 着 以 发 代 首 , 发 誓 效 忠 。 欧 阳 修 五 代 史 伶 官 传 序 一 文 , 用 “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 是: , , ! 19.石钟山记 1.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 , ”来否定唐代李 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2.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

15、名缘由没能流传下来,还因为“ , ; 。” 3.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 , , ?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4.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 , , 。 5.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 , ,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 的气氛。 6.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 ” 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20.登泰山记 1.在 登泰山记 中, 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16、 。 2.在登泰山记中,“ , ”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 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 , , , ”这四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 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的描 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 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 ,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 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

17、山的概貌。 7.登泰山记,“ , ”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 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 托着太阳一般。 答案答案 19.石钟山记答案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5.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6.古之人不余欺也。 20.登泰山记答案 1.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8、。 4. 大风扬积雪击面 5.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6.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7.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7.种树郭橐驼传 1.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2.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3.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6.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8.五代史伶官传序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

19、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6.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5.陈情表答案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9.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6.归去来兮辞(并序)答

20、案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6.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0.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13.过秦论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1、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4.礼运(节选) 1.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5.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22、身也,不必为己。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非曰能之,愿学焉。 3.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6. 夫子哂之。 7. 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2.报仁安书(节选)答案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热门考点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全国高考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文默写大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报任安书》等10篇(附答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