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唯物论唯物论 哲学总复习体系哲学总复习体系 基本原理(关系) 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意识是客观存在 在人脑中的反映) (不同认识的根源)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 物 论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 系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对僵化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 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坚持联系的观点, 反对孤立的观点 (因果联系
2、的意义) (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运动的观点(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在运动中认识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坚持发展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 飞跃 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 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 证 法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 论 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辩
3、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含义特征作用)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关系 坚持实践与认识(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处理好改造“客”与“主”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看本质 既要实践,又要学习 认 识 论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分析、综合 合理想象和创新思维 认识无止境,反对将认识凝固化、僵化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奋斗中
4、实现理想 人 生 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 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 哲学框架哲学框架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辨证 唯物 主义 哲学 历史 观和 人生 价值 观 辨证 唯物 论 唯物辨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 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 求是 矛盾发展联系 实践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两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 径 人生理想 辨证唯物论辨证唯物论 (一) 整体知识结构图 哲 学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5、: 谁决定谁 可否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辩 证 唯 物 论 物质与意识的 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 观能动性的辩证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 能正确反映物质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树立正确意识,克 服错误意识 规律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可抗拒性 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良好的精神状态 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发挥主观 能动性 结合 前 提 基 础 利 用 规 律 可 以 认 识 定 意 识
6、物 质 决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世界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 反映 3 (二) 世界的客观性 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 天体起源 生物起源 人类起源 承认自然界的 存在, 尊重自然 的属性和规律 是人类正确改 造和利用自然 的前提 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自然界先于 人和人的意 识而存在 人类产生后, 自 然界的存在也 不以人的意识 为转移 社会存在 和发展是 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 在和发展是 客观的世界是 客观存 在的物 质世界 物质 社会是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证明 证明 证明 证明 证明 一切从实 际出发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
7、是客观的 考点辨析 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对象 范围 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进行概括抽象出 来的共同性,是一个一般概念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理论仅 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 个具体概念 特性 永恒、绝对、 客观实在、共性 暂时、可变、 相对、个性 联系 1.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 2.哲学的物质范畴又给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研究以方法论指导。 3. 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新认识、新发现,不断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正确 性提供新的证明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比较 物质 物质具体
8、形态 它所概括的仅仅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 惟一特性 它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外, 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区别 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 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不能用物质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 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联系 物质是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具体形态物质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 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 反作用 能动 反映 意识 本质 内容 证明 表现 物质基础 条件 含义 性质:正确意识、错误意识 水平:具体感觉、抽象思维 时间: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认识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
9、机能 不仅能正确反映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本质和规律 意识指导下改造世界的成功活动越来越多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不断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立场 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 知识构成 影响意识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主 观原因 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表现 方法论 都是对 客观事 物的反 映 意识本质 是客观存 在在人脑 中的反映 重视意
10、识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 意识的能 动作用 树立正确的意识, 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辨析 比较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 别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 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规律。 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 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实 践活动, 使客观世界发 生变化。 其外延要小于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能动地认 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 造世界即做, 人们认识世界和在 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 态。 其概念和外延要比前两者大 联 系
11、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过程中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 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的发挥 附图示: 5 (四)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 物质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 定意识 意识具有 能动作用 哲学基 本问题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 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动地 反作用 能动地 反映 意识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近代唯物主义 正确:促进 错误:阻碍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
12、义 古代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正确的估量和对待自己 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 客观看待人和事,办事应有认真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 辨 证 统 一 要 求 不 同 回 答 考点辨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 反映,即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对客观 的反映 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 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 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
13、定意识 根本要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一切 事情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 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就是主观主义, 从主观出发。 区别 包括三种类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 代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主义的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 型 联系 都是回答的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6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比较: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 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 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
14、要在矛 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区别 哲学范畴的类属 唯物论 辩证法 联系 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事 含义 区别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联系 都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二者精神实质一致,都要作到主观符合客观,发挥 主观能动性 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 围绕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哲学上划分为两大阵营 两大 阵营 基本 观点 派别 主要 区别 分歧 根本 分歧 古代唯 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
15、种或几种的具体物质 形态,如“气” 、 “火” 、 “水” 、 “土”等 近代唯 物主义 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 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唯物 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先有物 质后有意识,物 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辩证唯 物主义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 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 对物质的反作用 主观唯 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心外无 物” 、 “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 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意识,不是物 质决定意识,而 是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 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神” 、 “上帝”的意志决定 的。如神灵创造世界,上帝操纵人
16、的命运 物质和意 识究竟哪 个是世界 的本原, 物 质和意识 究竟谁决 定谁, 对哲 学基本问 题这一重 要方面的 不同回答 是否承 以世界 的本原 是物质 特别提醒 不要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同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 辨 证 统 一 辨证 统一 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
17、有的 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客 观的 含义 :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 规律为人类造福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含义及表现 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不断地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 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 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利用客观条 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 客观条件 自然界
18、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 是有规律 的 8 考点辨析 规律与规则、守则 规律 规则、守则 属性 客观(物质) 主观(意识) 区别 特点 不能创造、消灭、违背 可以制定、修改、废除 联系 规则、守则是规律的反映,规律是制定规则、守则的依据, 哲学规律和具体规律 具体规律 哲学规律 范围 某种具体事物运动过程中 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 区别 特性 特殊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具特殊的 具体内容(个性) 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共性) 联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含义 区别 侧重点 发挥主观
19、能动性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联 系 (一).统一: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 是的内在要求, 是达到的重要条件, 是的前提, 二者是同一的。 (三) (1)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必 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3)按客观规律办事,必 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 认识和利用 制约和限制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 按规律办事的程度
20、,决定着人们发挥主 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9 辩证法辩证法 唯物辨证法唯物辨证法 (一) 整体知识结构图 统 一 (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联系 发展 矛盾 整局 因果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 多样性 坚 持 用 联 系 观 点 看 问 题 趋势 状态 原因 实质 新事物产生 旧事物灭亡 外因 内因 量变 质变 前进性 曲折性 发展的观 点新精神 坚持内外 因相结合 的观点 坚持量变引起质 变的道理看问题 办事情适度原则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发 展 深 化 联 系 联 系 引 起 发 展 矛盾观点辩证法的实质、核 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 的焦点 承认
21、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 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的 特殊性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矛盾 矛盾发 展不平 衡性 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 论与重点 论的统一 观点看问 题 矛 盾 分 析 法 辨 证 表 现 动 力 根 本 内 容 (二)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 10 辨 证 统 一 方法论 方法论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的 普 遍 性 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客 观 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
22、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 系 用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多 样 性 因 果 联 系 整 体 联 系 特 点 内 容 属性 先行后续 引起和被引起 结果 原因 含义不同 对立 统一 在具体联系中, 两者有 严格区别 相互依存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关系中互为因果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客观性 客观性 部分 整体 对立 统一 同一事物中有严格区别 地位不同: 功能不同: 不可分割 相互影响 辨 证 统 一 搞好局部,使整 体功能得到最大 发挥 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 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 物、进行科研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 联
23、系,才能提高活动的 自觉性和预见性 方法论 考点辨析 因果联系 关系 原因 结果 含义不同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时间顺序不同 在前 在后 区 别 地位作用不同 引起者 被引起者 辨证 关系 第一,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 论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 关系 整体
24、部分 含义不同 有机统一体及发展全过程 各方面、要素及某一阶段 区 别 地位与功能不同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条件:P.53) ; 3、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条件P.53) 联 系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 反之,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11 方法 论 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原理依据?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
25、挥)原理依据? (三) 运动和发展 运动和发展结构图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 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物质 与运 动 静止 与运 动 含义不同 对 立 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统 一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动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发 展 含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含义不同 正确把握发展 的实质 明确区分 新旧事物 新事物 旧事物
26、符合客观规律,具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 与客观规律背道而辞,日趋灭亡 事 物 是 变 化 发 展 的 自然界、 人 类 社 会 人 的 认 识 都 是发展的 方法论 具体运用 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和地位 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12 考点辨析 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含义不同 指宇宙中一切事 物的变化和过程 表明事物由一种状态 向另一种状态过渡 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范围程度 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 发展比运动、变化更深刻,表明事 物运动
27、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区 别 侧重点不同 作为物质存在的 方式, 是一般的变 化 侧重于是强调运动中 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 质的改变 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 化都有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 变化才是发展 联系 它们都指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发展的观点 发 展 含义 永恒性 原因 状态 运动、变 化和发展 实质 运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内 外 因 的 辩 证 关系 量变质 变辩证 关系 新事物和旧事 物 运 用 内 外 因 的 辩 证 关 系 看 问 题 运 用 量 变 质 变 辩 证 关 系 的 道 理 看 问 题 趋势 前进性和曲 折性相统一 用事物发展 前进性和曲 折性相统一 的
28、原理看问 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 地位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重视内因 不忽视外因 把内外因结合起 来 重视量的积 累 适时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坚持前途是光明 的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 事物的成长。 办事坚持适度原 则 发展的原因 外因 外部矛盾 内因 内部矛盾 通过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斗争相互 引起 双方 力量 地位 变化 事物 变化 发展 决定 作用于内 因 外 因 辨 证 关 系 方 法 论 坚 持 内 因 外 因 相 结 合 的 观 点 作用于 个人成长 重视内因:重视主观努力,善于抓住机遇,正
29、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扩大对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13 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和联系 量变 质变 变化指向 数量、程度 根本性质 变化状态 逐渐、不显著 剧烈、显著 区 别 变化结果 性质没变,一事物还是该事物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联 系 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统一于事 物发展过程之中。 量变与质变互相联系。量变是事物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互相依赖 又互相斗争而推动的结果。 量变 质
30、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 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内部矛盾主次 双方力量的变化 必 然 结 果 必 要 准 备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 的变化 事物内部矛盾主次 双方地位的变化 量 变 质 变 辨 证 关 系 原 理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 是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 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没 有质变 量变只在一定范围之内 事物才保持其原有性质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 质变实现 希望某种质变发生 不希望某种质变发生 要持之以恒 要防微杜渐 要重视量 的积累 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 要改变事物性质,向 前发展 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失时机地促 成飞跃 实质 引起 必 然 引 起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发展的趋势 新
31、事物 旧事物 前进性 趋势 曲折性 趋势 新事物必定 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成 长壮大要经 历艰难曲折 要坚信前途光明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事 物 的 发 展 是 前 进 性 与 曲 折 性 的 统 一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运用 相 互 斗 争 辨 证 统 一 14 (四)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结构图 矛 盾 含义 特征 基本属性 承认矛盾 一分为二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 盾 分 析 方 法 普遍性 运用普特关系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考点辨析 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对立 统一
32、 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区 别 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有条件的 联 系 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对立离不开统一,统一离不开对立。 对立与统一既存在于 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 对立 统一 对立 统一 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 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正确 理解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矛盾具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33、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具体 运用 对自己、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一分为二 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一系列“两手抓” 15 正确理解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 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矛盾的特殊性是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他们是诸多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双方力
34、量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正确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 义 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 特殊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地 位 作 用 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与特殊性(即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 是指各种矛盾普 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共同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 是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各自 的特点、特性或特殊本质。 区 别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 穿于每
35、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联 系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 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同类别事物有某种共同点,总是具 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同凝固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地 位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
36、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 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 16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的 特殊性 普遍性指事物的共性 特殊性指事物的个性 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区别、 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可 以相互转化 对 立 统 一 不同事物矛盾各不相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事物矛盾双方各有特点 正 确 的 认 识 和 工 作 方法 特殊-普遍-特殊 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 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37、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错误倾向 不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简单化的方法处 理各种不同的矛盾,一刀切,一风吹 辨 证 统 一 17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统 一 辨 证 统 一 辨 证 主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对 立 统 一 地位不同 作用不同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要善于抓重点 集中主要力量 解决主要矛盾 不忽视次要矛 盾,统筹兼顾 重 点 论 两 点 论 要着重把握矛 盾的主要方面 抓住本质主流 不忽视矛盾的 次要方面,重视 事物的支流 地位 不同 作用 不同 相互 联系 相互 转化 对 立 统 一 主要 方面 次要 方面 用对立统一观点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对立性 范
38、围 类别 地位 作用 统一性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在一个复杂事物 的众多矛盾中 次要矛盾 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 主导作用,规定事物性质 在一个矛盾的两 个方面中 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影响事物性质 相互排斥、相互依 存、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重点论,抓重点和主流 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含义 地位 居于领导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事物的前进方向以及整个事物的 发展进程。 ) 即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39、用。 (依附于主要矛盾,随主要矛盾变化而变 化,不能决定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 )对事 物发展起一定影响。 方法论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解决矛盾 区 别 数量 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次要矛盾有一个或多个。 辩 证 关 系 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 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处理得当,就会促进和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然而,次要矛盾也不是 消极的、被动的。它的发展和解决,也会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 第一,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第
40、二, 第二,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含义不同 地位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即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 决定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影响事物性质 区 别 方法论不同 把握主流 注意支流 相同 数量相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 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辩证 关系 第一,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矛盾的主次方面 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18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41、。 (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含 义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 或“一种”矛盾。主次矛盾内部都包含着 矛盾双方,因此又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 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 , 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 外 延 主要矛盾进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着、 “诸 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 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 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
42、。矛盾主要方面只 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作 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区 别 方 法 论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处 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主要矛盾, 即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着重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事物本质和主 流。辨方向顾大体、识大局、抓要害。 联系 两者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以及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情形之一。二者都是 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项目 类别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 面 起作用的 范
43、围不同 在复杂事物中(众多矛盾中) 在每一事物中(在一种矛盾中) 所处地位不同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其他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所起的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 区 别 指导的方 法论不同 抓主要矛盾, 抓中心、 重点、 关键, 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事物 的性质;分清主流和支流 “两点”的共同性 都是讲不平衡性,矛盾的特殊性 “关系”的共同性 (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联 系 “方法
44、”的共同性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 (3)重点论的含义: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 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认识和解决实际 19 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区别和联系: 两点论 重点论 区
45、别 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要看到主次矛盾;认识某 一种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 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 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联 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两点中 的重点。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在防止和反对离开两点看重点的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的同时,又要防止和反对离开重点看两点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 矛盾分析法: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D、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
46、体分析。 E、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根本 对立 承认矛盾 辩证法 联系 观点 发展 观点 全面 观点 形而上学 孤立 观点 静止 观点 片面 观点 否认矛盾 分 歧分 歧分 歧 坚 持 唯 物 辩 证 法 反 对 形 而 上 学 根 本 分 歧 辩证法 20 21 认识论认识论 (一) 整体知识结构图 辨 统 证 一 辨 统 证 一 认识 实践 认 识 要 在 实 践 中 不 断 深 化 和 发 展 来源 发展动力 根本目的 检验标准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决 定 作 用 反 作 用 现象 本质 相互 区别 相互 依存 经过
47、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透过 现象把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认识的 根本任务)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要从现象入手,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 识的起点 反映 反映 占有丰富的、 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思 维方法对感 性材料进行 加工 发挥主 观能动 性, 创造两 个条件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 关系的实 践 科学实验 人民 群众 青年知识分子 掌握科学理论 工农群众 主要实践主体 相结合 走群众路线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合理想象创造思维 通过 实践 改造主观 客观世界 实现主客 观、个人与 社会的统 一 主体 (二)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整体图 深度:
48、不断深化 广度:不断扩展 进程:不断推移 认识要 不断发 展 认识的 根本任 务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透过现象把 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辨证 统一 相互 区别 相互 依存 从内容上看 从水平上看 从作用上看 理性认识要 以感性认识 为基础感性 认识有待于 上升到理性 认识 现象是事物表面特 征,个别、多变 本质是事物根本性 质,一般、相对稳定 相互 区别 本质离不开现象, 本 质总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 现 象是本质的表现 相互 依存 现 象 本 质 辨证 统一 发挥主 观能动 性, 创造两 个条件 占有丰富 的、 合乎实 际的感性 材料, 运用科学 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 工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合理想象创造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考点辨析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