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高中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研究 一、在初高中衔接中出现的知识“断点” 所谓的“断点”主要在呈现具内容的教材中 1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 教材中均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 初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 例 1 (人教 A 版必修 2 第 125 页例 2)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 A(5,1) ,B (7,3) ,C(2,8) ,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2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 初中课
2、标、教材中已 不作要求 例 2 (苏教版必修 2 第 107 页例 2)自点 A(1,4)作圆(x2)2(y3)21 的切线 l,求切线 l 的方程 例 3 (人教 A 版必修 2 第 134 页例 2)已知过点 M(3,3)的直线 l 被圆 x2y2 4y210 所截得的弦长为 4 5,求直线 l 的方程 例 2、例 3 用到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 3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初中课标、教材 中已不作要求 例 4苏教版必修 2 第 4 章第 107 页 42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中,就用到解方 程组? ?A xB yC0, x2y2DxEy
3、F0该节中的例 1 “求直线 4x3y40 和圆 x 2y2100 的公共点 坐标,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也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 程组” 例 5 (人教 A 版必修 2 第 134 页例 2)已知直线 l:3xy60 和圆心为 C 的圆 x2 y22y40,判断直线 l 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也涉及“解由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4涉及“证明” 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 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 4 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 40 条 左右的结论
4、,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 有的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 、 “三角形” 、 “四边形” 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 据 例 6 (人教 A 版必修 1 第 45 页习题 13A 组第 3 题)证明: (1)函数 f(x)x21 在(,0)上是减函数; (2)函数 f(x)11 x在(,0)上是增函数 例 6 中就把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 了这样的题目在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各个版本中均有出现 5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初中课标、
5、教材中已不作要求 例 7 (苏教版必修 1 第 37 页练习 3)判断 f(x)x22x 在(,0)上是增函数 还是减函数 显然,用函数单调性定义来判断,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例 8 (苏教版必修 1 第 43 页习题 7)求证:函数 f(x)x1 x在区间(0,1上是单调 . 减函数,在区间1,)上是单调增函数 显然,例 8 也要用到分组分解的思想方法 6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 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 2 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 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二、出现的这些“断点”在原来的大纲和大纲教材
6、中没出现过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的能力要求层面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 缺就在哪儿补,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 例 9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 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 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这些使得初中 数学课标教材的 “复杂符号运算水平” 的训练大为减少 而高中数学的 “复杂符号运算水平” 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 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