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942577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PPTX 页数:104 大小:4.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史 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 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21 历历 史史 内 容 索 引 时空纵览阶段特征 必备知识精要排查 关键能力题点突破 情境体验思维升华 时空纵览时空纵览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945年至21世纪 初,是两种现代化 模式共同发展和 相互竞争的时期, 也是世界联系进 一步加强的时期, 世界政治、经济 格局发生了深刻 变化 杜鲁门主义 北约、华约成立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政 治 从两极对峙向多 极化过渡;两极格 局瓦解后,多极化 趋势进一步加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布雷顿森林 体系 马歇尔计划 关

2、贸总协定 赫鲁晓夫改 革 欧洲走向联 合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欧盟 北美自由 贸易区 经 济 各国进行经济体制调整,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 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 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 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 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 发展趋势 现代主义文 学艺术进一 步发展 信息技术发 展 互联网发 展为全球 信息网 思 想 文 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 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主 义文学、艺术进一步发 展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精要排查精要排查 阶段一 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 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

3、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西欧和日本衰落 2.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3.表现 (1)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军事上:美国领导建立“北约”,苏联领导建立“华约” 4.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 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5.影响 (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

4、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经济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 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 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成立: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实现

5、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 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和计 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生产 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文学艺术 (1)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 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2)现代主义美术 背景

6、: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 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表现复杂 的心理特征 (3)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电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第八 艺术” 阶段二 政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原因: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 共同体 (3)作用:推动欧洲

7、经济发展;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 力,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科 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 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 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8、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贝尔格莱德举行 (3)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 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4.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 要力量 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 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 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 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导致国家财政

9、 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 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 质的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 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0、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 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苏联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文化 1.科技:1969年,互联网问世 2.电视: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阶段二 政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国际关系中出

11、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 区争端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1993年欧 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 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 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 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2)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 致苏联解体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2、 (1)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 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 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 合作组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

13、新一轮扩张 (3)评价 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 活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 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4.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和市场开放原则 (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5)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14、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 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新经济”的出现: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 时代 2.影响: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 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新教材 新视野】 1.两极格局的瓦解 时期 特征 苏联 美国 20世纪 70年代 日趋紧 张 1979年入侵阿富 汗 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 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 以后 走向缓 和

15、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 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 条约 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 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苏联放任西方对 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 党的领导地位 2.社会运动的兴起 主要代表 原因 结果 美国黑人 民权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 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 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 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 为非法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

16、的歧视长期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 加工作。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 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 的机构 其他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 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题点突破题点突破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命题点一命题点一 生产生产 1.(2020全国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 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 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

17、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在文化、 技术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 抗,也有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文化往来,不是单独强调美 国一方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的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 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B项错误;根 据材料“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

18、工程师”,可知苏联学习美国的先 进科技,而不是对美国输出科技,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2020山东卷,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 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 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 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题干中可看 出,1969年美国出台的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特意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

19、形态的对抗,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且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1969年左右,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 在美苏争霸中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美苏关系日趋紧张,故A项错误;与西 欧竞争加剧、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均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的原因, 不能全面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战略调整的缘由,故B、C两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2019全国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 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 的

20、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 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体现了意识形态 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 响美国政府的政策,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4.(2018全国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

21、员国的变化情 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 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 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总趋势是降低的,非 洲、亚洲成员国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 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

22、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 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一、美苏对峙的表现 项目 主要表现 对峙 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 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 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对峙 形式 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 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地发 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 对峙 影响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 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

23、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 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二、理解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影响 1.调整 (1)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 系中出现了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 战略伙伴关系。 (2)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 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 现在这种

24、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侧重 于政治、经济、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 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 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影响 (1)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 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 表现,又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25、 命题点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 1.演变 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 中期 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 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 格局形成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 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 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 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 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

26、化趋势加速发展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规律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 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 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 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史料实证两极格局的演变 (2020湖南永州一模)1960年3

27、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 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 各国也承认新中国。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 联和许多东欧国家。这表明( ) A.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B.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 C.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 交”和“退出北约”等行为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努力开创独 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

28、瓦解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 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信息无关,两极格局瓦解并非是西欧经济复兴的直接影 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军备竞赛对美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极化态势的出现,故D项错 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历史解释多极化趋势的特征 (2020河南洛阳第三次检测)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1985年前后的 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 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 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 ) A.美国实力削弱导致了国际格

29、局瓦解 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 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 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实力 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C 项正确;美国实力削弱对两极格局的瓦解有所影响,但“导致了国际格局瓦 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欧洲的联合对美苏关系走向有所影响,但 “改变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 生突变,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唯物史观多极化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20

30、20安徽池州质检)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增加北约军费的要挟,德国总理 默克尔表示不能完全依赖美英盟友,还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2019年11 月27日,默克尔在议会发表讲话时又强调北约的重要价值,并承诺到2030年 将防务支出提升至占GDP的2%。材料表明( ) A.欧盟格局的变化决定了德国外交走向 B.德国外交仍然受制于冷战思维 C.多极化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力增强 D.美俄仍是主导当今世界的力量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美国增加北约军费的要求,德国一方面表示 不能完全依赖美英盟友,另一方面又强调北约的价值,还要处理好与俄罗斯 的关系,这体现了多极化

31、趋势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力增强,故C项正确;决定外 交政策走向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德国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 系并非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D 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命题点二命题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济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济模式的探索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1.(2019全国卷,35)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

32、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 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 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 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 民众的

33、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2019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 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 复与发展,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34、,导致出现“滞胀”的 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不能实现 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故A项正确,B、C两项均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 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

35、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 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 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4.(2017全国卷,34)右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36、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和美苏冷战。由图片注释“苏联时期”可知, 该漫画反映的不是苏俄时期,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A项错误;发生在斯大林 格勒的重大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据此可知题干中 的又是斯大林格勒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这座城市 的重大事件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建设,而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 计划完成后,故B项错误;C项中的“二战期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根据图片 信息“又是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美国对

37、苏联推行冷战政策,但未能阻止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D项正确。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5.(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回忆录内容虽是个人亲闻、亲见、亲历的, 但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记忆不清或因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 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

38、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 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 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时代背景 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6.(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 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 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39、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根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 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 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差别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 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

40、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7.(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 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 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 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20 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41、 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弊端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试图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 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 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42、项目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 管理 产业 结构 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 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 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 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领 域 劳动 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 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 积极性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 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采用国家 干预的方法缓解私人

43、资本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较为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项目 主要表现 国家 干预 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 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控 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 竞争 企业 调整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 业管理水平 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 量资金的筹集 产业 结构 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44、第 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社会 结构 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 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史料实证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 (2020四川乐山第三次调研)下图为某 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 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 联( )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 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19531964年即赫鲁晓夫执

45、政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的谷物等农 产品价格均有所增长,可知这段时期苏联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故 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未使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纠正,故A项错误;农产品 价格提高不能说明苏联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故B项错误;仅由农 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不能得出当时苏联“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重点”的结 论,故C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历史解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弊端 (2020山东平度三月模拟检测)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 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措施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 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 苏联普遍

46、建立起来。这一措施( ) 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苏联通过勃列日涅夫改革,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 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改进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成为了能与 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并 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项错误;材料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不 符,C项错误;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D项错 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唯物史观凯

47、恩斯主义的作用 英国首相卡拉汉在1976年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 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个选择已不 存在。”这反映了( ) A.自由放任政策符合英国的现实 B.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对经济的干预 C.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 D.政府将提高税收和开支应对危机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76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 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这个选择已不存在”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或下降 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经济“滞胀”导致凯

48、恩斯主义失灵,故选C项; 自由放任政策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A 项;“取消对经济的干预”的表述过于绝对,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各国减少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各国纷纷通过减少政府开支来缓解经济危机,排除 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命题点三命题点三 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1.(2020天津卷,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 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从1980年到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在增加,这说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 量增长,世界贸易全球化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对进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4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