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50575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学 第一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健康亚健康健康教育 二、你怎样理解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含义? 三、针对健康的 10 条标准,评估自己是属于健康、亚健康或是疾病状态? 四、对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意义? 五、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可以通过那些途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亚健康:是指没有疾病,但又不能达到 10 条标准的第三状态。 健康教育学: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
2、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综合性 学科。 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身体无病”或不虚弱”,称为健康。其实,这只是对健康的一种古老、朴 实和直观的理解。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与疾病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各种过渡状态,这些状态常为无病,但并非健康。事实上,临床上的身体 有 病”与 无” 之间也不具有明确的界限,有时两者还很难截然分开。有的人体内可能潜伏着某种病理性缺陷或功能 不全,而尚无症状或体征,表面仍是健康”的,只有当出现症状或出现体征时才被认为生病。然而,有些 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就可能已是病人膏肓了,如肝癌、肺癌等疾病。 三、:精力充沛,能
3、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 细,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具有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 弹性,走路轻松。 四、(1)大学实施健康教育能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 (2)大学健康教育将促进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大学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 五、课堂教学法。 长期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法。 健康咨询法。等等。 第二 论述题 一
4、、名词解释:特异性免疫遗传环境 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 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三、你怎样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 五、测量与评价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是在出生后形成 的,具特异性。 遗传:子女和双亲不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等方面都是十分相似的,在生物学上称这种现 象为遗传。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如 空气、水、食物和阳光等。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等等。 二、: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5、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 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曾做过深刻的探讨。波孟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 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 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 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
6、已。心理健康只是人的健康的一种,它是以人的神经系统 健康为基础的,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作出良好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 态和心理适应能力。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心理健康即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 状态。 四、(1)社会因素的影响 (2)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3)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因素 (4)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 (5)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五、形态发育水平的指标: 主要有身高、体重、胸围、坐高等。 机能状况指标: 主要有血压、肺活量、脉搏、心功能运动试验。 第三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行为营养素社会环境 二、简述判断健康行为的标准? 三、健康的人际
7、交往的基础是什么? 四、简述七大类营养素的作用? 五、如何预防感冒? 参考答案: 一、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人的内在生理或心理变 化的外在反应,是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外部表现。 营养素: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称为营养素。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卫生服务等。 二、对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判别,可依据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有利性。指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抽烟。 第二,规律性。指行为表现要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恒常性
8、。如饮食的定时定量、起居有常。 第三,同一性。行为同一性首先表现在外显行为和内隐思维动机和能力协调一致。第四,适宜性。 指行为强度在常态水平及有利健康的方向上。第五,整体性与和谐性。即要求个体的行为应反映自己固 有的特征个性。 三、(1)主动走向人群(2)健全的人际交往态度(3)良好的社交形象 四、七大类:糖、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食物纤维。分别加以说明。 例如:糖是供能为主。 五、在预防上要坚持体育锻炼,冬季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根据气 温和运动强度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每次活动后要注意保暖。要保持室内卫生,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患上感时少到公共场
9、所,或戴口罩,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上感高发期应避免大型集会,减少本病的发生。 五、 第四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运动强度性急救 二、简述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组成因素? 三、简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必要环节? 四、简述心肺复苏术? 参考答案: 一、运动练强度: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即功率)。 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性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包括以下方面:性染色体不同、性腺不同、性激素不同。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包括性格、气质、智力、感觉、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性角色是指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形成的角色差异。 性别同一性 也称性别自认”,即对自身
10、性别的认同。 急救是指在事故发生现场对受伤者采用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 二、运动练习强度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即功率)。 运动密度是指一次锻炼中实际练习时间与总时间之比。 运动持续时间是指在完成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 运动练习数量是指一次体育锻炼中所完成的总次数、总距离或总重量。 三、(1)传染源(2)传染途径(3)易感人群 四、心肺复苏术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进行抢救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心肺复苏分为初 期抢救和后期抢救。初期抢救是心肺急救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是抢救的第一步,亦是重要的一步,必须是 迅速、就地进行。后期抢救应由医务人员完成。心肺复苏包括呼吸复苏(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心脏按 压),因二者必须是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因此统称为心肺复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