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

上传人(卖家):binbin 文档编号:957216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六章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中国地理电子教案 教学重点 关键词关键词 阐明中国自然灾害基本特征和地域差异阐明中国自然灾害基本特征和地域差异。 了解中国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生态建设的成就了解中国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生态建设的成就。 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布局和意义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布局和意义。 中国自然灾害中国自然灾害 (natural disaster in China) 中国环境保护中国环境保护 (environmental

2、 protection in China) 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Three-north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内容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 主要对策主要对策 分布中心分布中心 保护目的保护目的 建设成就建设成就 基本状况基本状况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

3、本特征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 (一一) )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 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 所发生。 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 登 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的 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 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 害每年发生面积80

4、0104 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 000104 hm2。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表表6-1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 因子类别 自 然 致 灾 因 子 资料来源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 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 浪、海冰、赤潮 中华人民共和 国减轻自然灾 害报告,1993 年12月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 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 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 洪水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 中国重大自然 灾害及减灾对 策 ( 总 论 ) ,

5、1994年5月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病害、虫害、草害 病害、虫害、鼠害、火灾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 热风 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 鼠害、毒草 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据中国主要自 然致灾因子的 区城分异一文 (有补充修改), 1994年3月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 (二二) )灾情严重灾情严重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一般年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4 000104hm2,少收粮食 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

6、响的人口约2108人, 其中需转移安置的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 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 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 (三三)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 的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 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 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第六章 灾害与

7、环境 图图6 6- -1 1 中国中国1900190019921992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 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 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 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 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 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 情,从高到低,依

8、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 北地区。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 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 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 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 川接壤地区)。 二、中国减灾建设二、中国减灾建设 ( (一一) )减灾工程减灾工程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减灾建设已成为我国稳定社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此外,减灾建设还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 家经济与社

9、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防洪防洪( (潮潮) )抗旱工程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 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有些学者认为,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灾 害、风险区划与减灾规划,以及科技减灾,预防灾害的宣传、教育与立法 等措施

10、。 ( (二二) )减灾非工程建设减灾非工程建设 图6-2 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从本质上看,减灾虽没有创造利润,与生产过程相反,但因其保证了生产的 安全运行,稳定了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因灾造成的生产损失, 故形成了“减负等于加正”,即减灾增产增收稳定生产和社会,所以有突出的经 济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稳定发展、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 持续生产过程。 减灾除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将其作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事业,到底应投入多大的经费,才能确保区域持续发展,这是许多科技工

11、作者、 社会经济决策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损失,有很大比例是人们在高风险区开发 造成的,其中在低湿地平原区人为占用河道,相对提高了洪水水位,使洪水风 险人为扩大就是一例。必须认真评估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建 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 模式。这就是区域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 ( (一一) ) “减灾成本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 ( (二二) ) “减灾投入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 ( (三三) )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

12、况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 (一一)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 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 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 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家庭燃煤污染,属煤烟型污染。烟 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

13、染物。 20世纪90年代人为烟尘和粉尘年排放量分别为1 324104 t和781104 t,人 为排放SO2为1 495104 t,人为排放CO2约6.5108 t碳。 总悬浮微粒(TSP)和SO2的浓度分布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其他季节, 居住区、商业区高于工业区,且早晚出现两个高峰。大气中铅、苯并a芘等有害 物质70以上集中在可吸入颗粒物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 (二二) )中国农村生态破坏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 水污染问题;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城市垃圾和粪便处理已成为城市发 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汽车噪

14、声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 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 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 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 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退化是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有0.87108 hm2 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 hm2的草原继续 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 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 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

15、,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 成恶性循环。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西北、 华北北部和东 北西部地区土 地沙化最严重。 据调查,“三 北”地区11个 省区有15.8 104 km2的土地 存在沙化的潜 在危险。 图图6 6- -3 3 中国沙漠分布中国沙漠分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 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 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7104 km2,占国土总 面积的38.2,其中水力 侵蚀面积179104 km2, 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 km2。每年黄河输沙量为 16108 t,长江带走泥沙 24108 t。全国

16、每年土壤 流失量总计达50108 t, 其中氮、磷、钾流失量约 4 000104 t。建国40多 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耕 地267104 hm2,每年的 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据 有关统计,全国约89的 贫困地区属于水土流失区。 图6-4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 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 (一一)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 (二二) )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 (三三) )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 (四四) )林业生态屏障

17、开始发挥作用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 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 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 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 666104 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 林任务1 333104 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

18、年时间,造林400104 hm2,投资78.56亿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100104 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 km2的沙漠 得到了绿化,133104 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 893104 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 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 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

19、州、四川、 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 km2。1989年 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104 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 210104 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 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 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 t。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 个县(市),总面积25104 km2

20、。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 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 km。2050年工程建成 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 hm2农田得到 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 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涉及4省(市)110县(市),总面积 12104 km2。规划造林面积356104 hm2。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 覆盖率将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 屏障。1993年全面启动的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造 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

21、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 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 全国总量的50,45和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平原 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 (五五) )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 (六六) )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1949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 江河堤防27104 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塘坝620

22、万座, 总库容超过5 000108m3,修建各种水闸3.4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 517 座。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 的排水河道等,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 截至2000年末,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104 km2,其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为28.4104 km2,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 10.9104 km2。修建了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计划到21世纪中叶,完成7大 江河流域治理面积148.37104 km2,其他地区治理47.17 km2。其中,黄 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

23、地区、风沙区的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 重。 全国治沙工程1991年开始启动,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主线,治 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 hm2。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1 1)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坚持可持续发展方 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划。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 和植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 (2 2)

24、实行计划生育,减实行计划生育,减 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3 3)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制定和严格实施环 境法规和标准。境法规和标准。 图图6 6- -5 5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 (4 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整治。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5 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 污染。污染。 (6 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 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7 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 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图图6-6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

25、联系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联系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三大环境政策的提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环境管理思路逐渐形成、成熟和发展的明显标志,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推出、是中 国环境管理实践的总结。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为主体,以三大政策 为核心,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标准,并为贯 彻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找到了相应的配套的运行机制。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就是这种运行机制的有效法律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

26、活有机体,包括动 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 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 丰富多彩的标志。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 丰度居世界第8位。中国植物种类约30 000种,居世界第3位。野生植物 中约有200个属、10 000种为中国所特有,如水松、银杉等。真菌、地衣 40 000种,细菌、放射菌1 000多种。脊椎动物约4 400多种,约占世界种 数的10;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 猴、扭角羚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鲟。无脊椎动物粗略估计 不少于100万种。

27、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 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中的一个,即: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生 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 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王献溥等 的研究,中国具有国 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 分布中心14处,具有 全国性意义的生物多 样性分布中心6处, 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 多样性分布中心5处, 海岸和

28、海洋生物多样 性分布中心11处,共 计36处。 图图6-7 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吉林长白山地区;吉林长白山地区; .冀北山地地区;冀北山地地区; .陕西秦岭山地地区;陕西秦岭山地地区; .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滇西高山峡谷地区;滇西高山峡谷地区; .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 .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 .浙闽山地地区;浙闽山地地区; .台湾中央山脉地区;台湾中央山脉地区; .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桂西南石灰岩地区;桂

29、西南石灰岩地区;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 分布中心分布中心 1.黑龙江内蒙古边境大兴安岭 山地地区; 2.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区; 3.新疆阿尔泰山地地区; 4.新疆伊犁天山山地地区; 5.甘青东部祁连山地区; 6.宁夏内蒙古贺兰山地区。 具有全国意义的生具有全国意义的生 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a.东北穆棱三江平原湿地区域; b.两湖平原湿地区域; c.云南洱海区域; d.贵州威宁草海区域; e.川西若尔盖湿地区域。 湿地和淡水区域湿地和淡水区域 生

30、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a.海南南沙群岛珊瑚礁区域;b.海南西沙群岛珊瑚岛区域; c.海南东南海岸珊瑚礁区域; d.海南文昌清澜港、琼山东寨港红树林区域; e.广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岛红树林区域; f.广东珠江口南海海区;g.浙江平阳南麂列岛海区; h.江苏盐城沿海海域;i.山东庙岛群岛海域; j.山东青岛沿海海区;k.辽宁大连蛇岛海区。 海岸和海洋海岸和海洋 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 整个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

31、建立良好意识和 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 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是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 二是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 的药物治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40以上的药物以自然资源作原料。 三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 天然淀粉、油脂、蜂蜡、染料、饲料、皮革、羽毛等。 五是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 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是生物

32、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采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三种方法。 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补充的,目的是尽可能有效地保护每个物种的遗传变异。 就地保护就地保护:通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生 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禁猎区等,通过保护 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 底,中国已建立

33、自然保护区926处,面积达7 697.9104 hm2,占中国国 土面积的7.64。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和级别比较齐全,已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三大系列和九种类型(森林、草原和草甸、荒漠、内 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带、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地貌、古生 物遗迹),初步建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的适当地 方,例如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野生生物繁殖或驯养中心 等,主要保护物种资源。中国现有植物园60多个,动物园28个,公园动 物展区近150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和驯养中心近20

34、0个,迁地保护 在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离体保存离体保存: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 求不同,离体保存主要以有机体的一部分,如种子、花粉、胚胎、精液、 各种繁殖体、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材料等进行保存。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 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保护法规。为了保护物种,1984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 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1988年12月国务院 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7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 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

35、要等。 主题:分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分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对照方法:对照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1998) 写出读书报告写出读书报告 能力训练:理解国家政策和需要的感悟能力能力训练:理解国家政策和需要的感悟能力 要求:要求:2 2人一组,讨论,完成人一组,讨论,完成1 1份作业份作业 教学活动建议教学活动建议 相关与网站相关与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地震信息网中国地震信息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水利科技网中国水利科技网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中国自然保护区网 林业资源与生态信息共享林业资源与生态信息共享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思思 考考 题题 1.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2.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3.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4.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5.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end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回主目录回主目录 下一章下一章 上一章上一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其他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地理 中国电教(第六章).ppt)为本站会员(binbi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