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971043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山东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试题评析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试题评析 生生 物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 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 M6P 标志。 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 M6P 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 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 M6P 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 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6P 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S 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

2、成 CS 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 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 M6P 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D 【评析】该题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 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考查 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 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该题以溶酶体酶的形成过程 为情境,考查溶酶体酶无法正常形成对溶酶体功能的影响,蕴含结构与功能观,体现了对生 命观念的考查。 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 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 M6P 标志,体现了 S 酶的专一性,A 正确;由所

3、学知识可以知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B 正确;由题干 信息可知,在 S 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 S 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合成会受 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 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M6P 受体基因缺 陷的细胞中,带有 M6P 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 错误。 2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 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 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 ATP 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消耗

4、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NADH 比正常细胞少 【答案】B 【评析】 该题以癌细胞的“瓦堡效应”为情境, 既从基础性维度考查细胞呼吸不同类型的特点, 又需考生结合题目情境综合性分析癌细胞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情况。 该题从基础性、 综合 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4 个维度进行设计,维度间既相互关联,又有交叉和递进。该题既贯穿 基础性和综合性,又关注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 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 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 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 ATP,B 错误;由题干 信息和分析可知, 癌细胞主要进行无

5、氧呼吸, 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C 正确; 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 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 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NADH 比正常细胞少,D 正确。 3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 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答案】C 【评析】该题以高中基础实验的材料选择为情境,贴近考

6、生学习实践活动,引导考生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该题以实验材料黑藻为主线, 综合考查了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观察、 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条件的探究、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的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高中生物常规实验。该题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 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运用生物学的相 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 正确;黑藻成 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 不具有分裂能力, 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B 正确;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

7、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 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 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 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 正确。 4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 DNA 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 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 DNA 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 cffDNA。 近几年,结合 DNA 测序技术,cfDNA 和 cffDNA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可通过检测 cfDNA 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B提取 cfDNA 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

8、遗传病 C孕妇血液中的 cffDNA 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D孕妇血液中的 cffDNA 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答案】B 【评析】该题以利用检测血液中的 cfDNA 和 cffDNA 进行癌症早期筛查和遗传病产前诊断 为情境, 使考生了解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的关 注和对生命的爱护。该题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考查考 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 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 该题旨在引导考生正 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和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

9、过检测 cfDNA 中相关基因 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 正确;提取 cfDNA 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 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 错误;孕妇血液中的 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 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 正确;提取孕妇血液中的 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 故可通过 DNA 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 正 确。 5CDK1 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 DNA 复制开始后,CDK1 发生 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 DNA 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 CDK1 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

10、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 M 蛋白通过影响细 胞中 CDK1 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 BYDV 的细胞中 CDK1 的磷酸 化水平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细胞中 DNA 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 CDK1 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 CDK1 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 BYDV 的细胞中,M 蛋白通过促进 CDK1 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 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 BYDV 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评析】该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 CDK1 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 BYDV 的细胞发

11、生病 变的原因, 旨在考查考生从试题文字描述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能综合运用细胞周期 和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释 CDK1 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并解释大麦黄矮病毒对农 作物的影响及原理。该题将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 的考查作为考查内容的重心,体现了“立足考查知识与能力,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引 导高中生物教学”。 由题干可知, 正常细胞中 DNA 复制未完成时, 磷酸化的 CDK1 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 正确;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 CDK1 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 进入分裂期, 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12、B 正确; 由题干可知, 感染 BYDV 的细胞中,M 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 CDK1 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 错误;由 题干可知,M 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 BYDV 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 正确。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 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 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 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13、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 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 Aaa 的子细胞 【答案】C 【评析】该题以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桥”为情境,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该题与课程标准 和高中教学实际密切结合,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又回归教材,有利于引导考生合 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 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 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 正确;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 裂, 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

14、别移向细胞两极,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B 正确; “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 错 误;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 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 染色单体上的 a 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 Aaa 的子细胞,D 正确。 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 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 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 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 K+浓度

15、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 K+内流过程不消耗 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评析】 该题以听毛细胞纤毛膜上特殊的兴奋产生方式为情境, 考查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等关键能力。 考生在原有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的基础上, 能够依据题干信息中听毛细胞纤毛 膜上特殊的兴奋产生方式,得出纤毛膜膜内外的 K+浓度特点这一新的结论。该题与课程标 准和高中教学实际密切结合,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又回归教材,体现了“立足考 查知识与能力,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引导高中生物教学”。 由题干信息可知,受一定刺激时 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16、,故静 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 K+浓度高于膜内,A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纤毛膜上的 K+内流过 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 ATP,B 正确;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 正确;由 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 属于反射,D 正确。 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 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 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用钠-钾泵抑制剂

17、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评析】该题以碘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和调节过程为情境,旨在考查甲状腺激素的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该题情境设计贴近考生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引导考生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 能力等关键能力。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从而促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 错误;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

18、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 正确;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 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 错误;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 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 错误。 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答案】A 【评析】该题以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9、为情境,情境设置考虑与 生产实践的联系,引导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A 错误;生长素类似 物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所以如果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 可以获得无 子番茄,B 正确;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 正确;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 熟,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D 正确。 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 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

20、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评析】该题以建立濒危物种绿孔雀的自然保护区为情境,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该题引 导考生从系统的视角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的积极情感。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 正确;提 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 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 正确; 建立自然保

21、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 错误。 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 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 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是,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评析】 该题考查考生从试题文字描述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能综合运用种群数量增 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相关知识解释曲线变化, 能够全面检验考生对高中所学生物学必备知 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 单独培养时, 甲藻的 K 值约为 2 0

22、 106个, 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 K/2 时, 约为 1 0 106 个,A 正确;10-12 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 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 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 错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C 正 确;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可以会灭绝,D 正确。 12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 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 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

23、物代谢加快 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释放形成的 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答案】C 【评析】该题以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传统酿酒工艺为情境,考 查了考生运用现代发酵工程知识解释酿酒过程的原理和现象的能力, 同时弘扬了我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 “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 正确;“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 吸过程中产生 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 正确;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 “炊作饭”,即蒸熟,C 错误;“舒令极冷”是将米

24、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 母菌死亡),D 正确。 13 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 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 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 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 未排出的染 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 依据该原理, 将普通小麦 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 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过程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 B过程的目的是是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 C过程中常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D耐盐小麦的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答案】C

25、【评析】 该题以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耐盐小麦新品种为情境, 关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在 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激励和促进考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该情境设置考虑与生产实践的 联系,引导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过程 1 是获得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分解,A 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将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 能不会被全部排出, 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 胞中,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故过 程通过紫外线照射是使中间偃麦草的染

26、色体断裂,B 正确;灭活的病毒诱导是动物细胞融 合特有的方法,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物理法、化学法,C 错误;实验最终将不抗盐的 普通小麦和抗盐的偃麦草整合形成耐盐小麦, 说明耐盐小麦染色体上整合了中间偃麦草的染 色体片段,D 正确。 14 经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注入囊胚, 通过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遗 传特性的实验小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促性腺激素处理雌鼠可以获得更多的卵子 B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C胚胎移植前要检查胚胎质量并在囊胚或原肠胚阶段移植 D遗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 【答案】C 【评析】该题考查胚胎工程的基本知识,考查内

27、容为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 规律、基本方法,能够全面检验考生对高中所学生物学必备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情况。 该题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又回归教材,与课程标准和高中教学实际密切结合。 促性腺激素可以使雌鼠超数排卵,获得更多的卵子,A 正确;精子只有获能后才能完成 受精,故体外受精前要对小鼠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B 正确;胚胎移植通常选择囊胚期之前 的阶段,如桑椹胚或囊胚阶段,C 错误;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造小鼠的基因,所以遗传改 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获得,D 正确。 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检测法利用

28、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答案】D 【评析】该题以新型冠状病毒的两种检测方法为情境,贴近现实生活问题,引导考生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 正确; 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 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 不出抗体的情况,B 正确;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

29、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 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 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 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6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 SUT 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 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 SUT 表达 水平高的品系 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30、A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和果糖 B曲线甲表示品系 F 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C1518 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 D提高 SUT 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延后 【答案】BC 【评析】 该题考查考生从试题文字描述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 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A 错误;品系 F 中的 SUT 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 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 甲应为品系 F 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

31、量,B 正确;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 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 15-18 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 素的合成,C 正确;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 SUT 的表达水平会使 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D 错误。 17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 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 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 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

32、后的序列可被 MstII 识别 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 BamHI 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4不携带致病基因、8携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答案】CD 【评析】 该题以电泳图结合家系图这种新颖的情境考查遗传规律, 考生需结合题目中的多种 信息综合做出判断,考点又回归基础性的遗传病类型、基因突变类型、限制酶识别特点、产 前诊断等知识,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由 II-3 患病,而 I-1 和 I-2 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可能位 于 XY 同源区段上,也可以位于常染色体上,A 错误;根据电泳结果,II-3 只有 1350

33、一个 条带,而 I-1 和 I-2 除 1350 的条带外还有 1150 和 200 两个条带,可推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 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 MstII 识别,替换后的序列则不能被 MstII 识 别,B 错误;I-6 为隐性纯合子,故 10 104为隐性基因的条带,14 104为显性基因的条 带, 所以乙病可能有正常基因上的两个 BamHI 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 正确; II-4 电泳结果只有 1150 和 200 两个条带,为显性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II-8 电泳结果有 两条带,为携带者,二者都不患待测遗传病,D 正确。 18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

34、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 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 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 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评析】该题以高原性肺水肿为情境,考查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 与平衡观。 该题旨在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 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

35、 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 CO2含量偏高,A 正确;体温 维持在 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 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 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 织液增加,C 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 正 确。 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 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 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

36、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AB 【评析】 该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 探索防控外来 物种入侵的新方法并警惕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引导考生从系统的视角理解生物与环境之 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情感。 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

37、 错误;群落演替是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 转变为本地植物占 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 错误;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 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应用外来 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20 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 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 M 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 N 单独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 M、

38、N 菌株 混合培养一段时间, 充分稀释后再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 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 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 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 BM、N 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 C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 D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 【答案】B 【评析】 该题以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探究为情境,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该题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又回归教材,与课程标准 和高中教学实际密切结合, 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 有利

39、于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 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操作过程当中出现杂菌污染,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为杂菌,A 合理;若 M、N 菌株互为对 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的菌落,需要 MN 混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而该菌落来自于单个 细菌形成的菌落,单个细菌不可能混合培养的细菌,B 项不合理;M、N 菌株混合培养后在 基本培养基上可以生存,推测可能是混合培养过程当中,菌株间发生了基因交流,获得了对 方的遗传物质,C 合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当中已突变的基因 也可能再次发生突变得到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存的野生型大肠

40、杆菌,D 合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9 分)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可利用太阳能合成糖类,相关装置及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 甲、乙表示物质,模块 3 中的反应过程与叶绿体基质内糖类的合成过程相同。 (1)该系统中执行相当于叶绿体中光反应功能的模块是_,模块 3 中的甲可与 CO2 结合,甲为_。 (2)若正常运转过程中气泵突然停转,则短时间内乙的含量将_(填:“增加”或“减 少”)。若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块 2 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变,原因是_。 (3)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量相等的情况下, 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_ (填: “高 于”“低于”或“等于”)植

41、物,原因是_。 (4)干旱条件下,很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由于 对环境中水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答案】 (1)模块 1 和模块 2 五碳化合物(或:C5) (2) 减少 模块 3 为模块 2 提供 的 ADP、Pi 和 NADP+不足 (3)高于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没有呼吸作用消耗糖类(或: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糖类) (4) 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CO2 的吸收量减少 【评析】 该题以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设计及在干旱地区的潜在应用为情境。 既关注生物学原 理和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激励和促进考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又考查光合作用

42、的 物质合成和能量转化,蕴含物质和能量观。还考查科学探究,既包括对教材中基础实验的考 查,又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的考查。试题知识 内容分布合理,考查内容为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能够全 面检验考生对高中所学生物学必备知识的理解、 掌握与运用情况。 试题与课程标准和高中教 学实际密切结合,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又回归教材,有利于引导中学积极推进生 物学教学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 (1)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题图 中模块 1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模块 2 将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43、, 两个模块加起来相当于叶 绿体中光反应的功能。 在模块 3 中, CO2和甲反应生成乙的过程相当于暗反应中 CO2的固定, 因此甲为五碳化合物(或 C5)。 (2)据分析可知乙为 C3,气泵突然停转,大气中 CO2无法进入模块 3,相当于暗反应 中 CO2浓度降低,短时间内 CO2浓度降低,C3的合成减少,而 C3仍在正常还原,因此 C3 的量会减少。若气泵停转时间较长,模块 3 中 CO2的量严重不足,导致暗反应的产物 ADP、 Pi 和 NADP+不足,无法正常供给光反应的需要,因此模块 2 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发生改 变。 (3)糖类的积累量=产生量-消耗量,在植物中光合作用产生糖类,

44、呼吸作用消耗糖类, 而在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中没有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因此在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量相 等的情况下,该系统糖类的积累量要高于植物。 (4)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保住水分会将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 CO2的吸收 量减少,因此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22(10 分)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 丘脑 CRH 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 CRH 神经元与 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 图 1 所示,图 2 为该小鼠 CRH 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

45、 1 中,兴奋由下丘脑 CRH 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 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 T 细胞的原因是 T 细胞膜上有_。 (2)在体液免疫中,T 细胞可分泌_作用于 B 细胞。B 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 (3)据图 2 写出光刺激使 CRH 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 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 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 预期实验结果:_。

46、【答案】 (1) 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 记忆细胞(或:效应 B 淋巴细胞和记忆 B 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 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 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 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 的 N 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 N 抗体的产生量 实验组小鼠的抗 N 抗体产生 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评析】该题以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的脑-脾神经通路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为情境,关注 我国科技进步对人类生命健康做出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第(4

47、)小题在科研人员 发现新神经通路的背景下, 让考生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考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等基本实 验设计原则。试题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考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有 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 1 可知,T 细胞是去甲肾上 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 肾上腺素能作用于 T 细胞,是因为 T 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 用于 B 细胞

48、,B 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 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 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 CHR 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 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 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 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 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 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 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 量的 N 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 N 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 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 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 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 N 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23 (16 分)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 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 M 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 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 2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 Ts 突变为 ts,Ts 对 ts 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 螟的基因 A 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 A 基因插入 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 A 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 影响,进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高考专区 > 一轮基础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名师评析(山东卷).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