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州市柳州市 2021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评析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评析 一、考题呈现一、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分)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 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 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 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
2、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 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800 字。字。 二、命题评价:二、命题评价: 高度模仿高度模仿 2020 年全国卷三的高考题,其价值体现如下:年全国卷三的高考题,其价值体现如下: 1.注重立德树人,考查“家国情怀”和“小我大我的融合”。 2.注重思
3、辨的创设,如,何为“新生活”?如何才能做到心“安”?“无乡愁”如何理解? 3.注重思维的构建, 命题材料的本身就包涵思维的导向, 如, 梳理“新生活”“心安”“无 乡愁”三者的联系; 隐含着“旧生活与新生活”“心不安与心安”“有乡愁与无乡愁”三组对立 统一的矛盾。 还存在一种时空迁移的创设后辈周飞给鲁迅写一封信, 其间的“留白” 需要考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4.注重情境写作的创设,如围绕主题写作,应用文体写作。 5.文化味与时代性相融合,玩味“乡愁”与追求“新生活”统一,题材新颖。 三、审题分析:三、审题分析: (一)命题开放性(一)命题开放性 材料一:引用鲁迅在故乡中的文字,表达了鲁迅对故乡
4、后辈的期望“他们 应该有新的生活”,考生要对“新生活”做恰当的定位不辛苦辗转、不辛苦麻木、不 辛苦恣睢,考生要结合新时代生活做恰当的外延界定。鉴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这种生 活是一种幸福、和谐、有价值、有理想的“新生活”。 材料三:引用黄文秀日记中的话,点明她立志支援家乡扶贫工作,投身家乡经济 建设,把个人价值与家乡建设相统一。 材料三:点明乡愁是客观存在的,其情感上表现为对家乡的热爱,客观上因为生 活变迁、时空阻隔而产生“乡愁”。 审题过程中,如何把三段材料关联,是审题的重点。梳理行文的思维可知: 因为时空的阻隔,乡愁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把对家乡热爱的“乡愁”转化为一种切实 有力的行动,不同的人有
5、不同的表现,鲁迅表现为一种寄望“应该有新生活”,黄 文秀表现为立志回乡扶贫诸如此类。 随之拓展,不同的人排遣乡愁,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可以投身家乡建设、资 助馈赠,皈依反哺、情感寄托,甚至隐忍不发等。 以上铺垫,为考生审题提供了开放性的导引,考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掘,情感受到 了激荡,是否就可以思绪信马由缰,洋洋洒洒下笔了呢? (二)写作限制性(二)写作限制性 其限制性有二:一是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二是以鲁迅后辈周飞的 身份给鲁迅写一封信,谈回乡看到鲁镇的“新生活”的感触。 理解“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这一主题,是审题立意的难点: 何为“安”?即内心安稳、平静。 何为“无乡愁”
6、?乡愁是客观存在的,“无乡愁”是一种主观感受。 “心安”与“无乡愁”之间是一种因果联系,因为“心安”,所以“无乡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立意的关联点有三: 其一、周飞跟鲁迅谈鲁镇的“新生活”的所见所闻,这是对命题材料一中鲁迅对后辈 期望“应该有新生活”的照应。 其二、周飞应该谈谈自己对家乡鲁镇“新生活”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新 生活”的赞颂,表达内心的幸福与坦然,关联主题词“心安”。 其三、周飞应该表达自己如何通过身体力行、或物质支持,或表达美好祝愿,助 力家乡建设。从而表达主观感受上的幸福与愉悦,从而舒解乡愁,远离乡愁,照应主 题词“无乡愁”。 四、立意参考四、立意参考 考生应该
7、抓住关键词“新生活”“心安”“无乡愁”,理清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灵活组合 排列,侧重强调,构筑篇章。 立意 1:由“有乡愁无乡愁”,其间插入鲁镇新生活的认识,表达对家乡发展 的赞美之情和对家乡无限热爱,即“心安”之所在。 立意 2:由“心不安心安”,其间叙写鲁镇家乡生活的今昔变化,从而表达对 “新生活”的赞颂与憧憬,表达积极助力支援家乡建设的愿望,表达“无乡愁”。 立意 3:由“旧生活新生活”,通过今昔的对照,叙写家乡鲁镇的发展变化, 表达自己(周飞)的幸福愉悦感受(心安),表达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愿望,从而表 达“无乡愁”。 五、备考建议五、备考建议 1.思辨审题,注意命题材料组接的层次与联系。 2.立体化写作,“审题-立意-构思-写作”四位一体,不要片面孤立。 3.构筑篇章注重层次逻辑,避免文章扁平表达,欠深刻。 4.注重情境表达,表达要主题集中、对象明确,有“我”的思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