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卖家):青草浅笑 文档编号:1002100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必修必修 5 第一章第一章 解三角形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一、正弦定理 1.定理定理 2 . sinsinsin abc R ABC 其中 a,b,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 为其对角,R 为外接圆半径. 变式:a=2RsinA,b=2RsinB,c=2RsinC 二、余弦定理二、余弦定理 1.定理定理 a2=b2+c2-2bc cosA、b2=a2+c2-2ac cosB、c2=a2+b2-2ab cosC 变形: 222 cos 2 bca A bc 、 222 cos 2 acb B ac 、 222 cos 2 abc C ab 2.可解决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 已知三边,解

2、三角形;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 2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三、三角形面积公式 (1) 111 222 abc Sahbhch . 其中 ha,hb,hc为 a,b,c 三边对应的高. (3)如果一个数列已给出前几项,并给出后面任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关系式,这种给出数 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其中的关系式称为递推公式. (4)一个重要公式:对任何数列,总有 11 1 , (2). nn n aS aSSn 注:注: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要注意数列与函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等差数列二、等差数列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3、个常数,那 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数列的公差. (2)递推公式:an+1=and. (3)通项公式:an=a1+(n-1)d. (4)求和公式: 1 1 ()(1) . 22 n n n aan n Snad (5)性质: 3 若 m+n=p+q,则 am+an=ap+aq; 若 m+n=2p,则 am+an=2ap; an=am+(n-m)d. (6)等差中项: 若 m+n=p+q,则 aman=apaq; 若 m+n=2p,则 aman=a2p; an=amqn-m. (6)等比中项: a,b 的等比中项.Gab a,b,c 成等比数列 2 ( , ,0).a b cbac

4、 注:注: a1和 q 叫做等比数列的基本元素, 把 Sn和 an都用 a1和 q 表示往往能使问题简化. 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在 a1,q,n,Sn,an五个数中,知道三个可求剩下的两个.使用 求和公式时,要注意 q1 的条件. 四、数列求和四、数列求和 主要求和方法有: (1)公式法:主要用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方法. (2)分组求和法:将数列的每一项拆分成几项,然后重新组合成几组,使每一组都能 求和.如数列n+2n. (3)并项求和法: 将相邻几项合并,使合并后有规律, 便于求和.如 12223242 (1)n1n2. 4 (4) 裂项相消法: 将每项分成两项的差, 并

5、且正负能抵消.如求 111 . 1 22 3(1)n n (5)错位相减法:设an是等差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 Sn=a1b1+a2b2+anbn时用 错位相消法.做法:将上式两端乘以bn的公比,错一位相减,中间 n1 项构成等比数列, 可以求和.注意将 n=1,2,3 代入检验. 性质 8 ab0,nN,1. nn nab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二、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ax2+bx+c 0(a0) ax2+bx+c 0) ax2+bx+c 0(a0) ax2+bx+c 0(a0)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 0 0 0

6、 ax2+bx+c0 (- , x1)(x2 , +) x|x x1 R ax2+bx+c0 (x1,x2) ax2+bx+c0 (- , x1x2 , +) R R 5 ax2+bx+c0 x1 , x2 x1 说明:说明:表中内容不需死记硬背,可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灵活掌握. 表中 x1,x2是方程 ax2+bx+c0 的根,且 x10(0)表示直线 Ax+ByC=0 某一 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不等式 AxByC 先画出直线 ax+by=0 作为参考直线,然后向上或下平移参考直线,使其与可行域有公共点 且到达最上(或最下)的位置,此时 z 即取得最大或最小值.当 b0 时,最上方的为最大值, 最下方的最小值;当 b0,b0). 变式: (3) 22 ( ,R). 2 ab aba b (4) 2 ( ,R). 2 ab aba b 以上各不等式当且 a=b 时等号成立. 2.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数学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doc)为本站会员(青草浅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