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 期末期末综合测试卷综合测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每小题 3 分分,共共 45 分)分) 1.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D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 方向。”这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前几年访问大陆时拜谒何处的祭文 (A ) A.黄帝陵B.炎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D ) A
2、.世袭制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4.蔡元培称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选项能印证此观点的是(D) A. “有教无类” B. “以礼治国” C. “因材施教” D. “民贵君轻” 5. 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 54 年的统治历程,他的雄才大略使汉 朝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帝的功绩是(C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 D.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6. 下列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B )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始皇焚书坑儒 A. B. C. D. 7. 近年来“
3、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鼓吹新疆独立, 妄图把新疆 从我国分裂出去。 下列哪一史实的发生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C ) A.张骞出使西域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设新疆省 8. 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 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C )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拆分王、侯的封地 D.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9.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B ) A.汉朝的使者
4、、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人 10. 三字经是中国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 史”部分: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魏蜀吴,争汉鼎,迄 两晋”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D ) A.汉业建号三国羸秦氏 B.号三国汉业建羸秦氏 C羸秦氏号三国汉业建 D.羸秦氏汉业建号三国 1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 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D)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2. 三国演义中有诗赞华佗
5、“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 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下面有关华佗的描述正确的是(A ) 他擅长外科手术他创制出一种外科手术前使用的麻醉药即“麻沸散” 他创造了一套叫“五禽戏”的体操他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 B. C D 13. 某班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出两次战 争的一些共同点,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C ) 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都与曹操有关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战争中都设计用火攻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A B. C D.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贵族女孩可能经历(B ) 学汉语穿戴
6、汉族服饰改汉姓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B. C D.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 学技术领域内, 数学、 农学、 医药学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在祖冲之之前已有人对圆周率作出研究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C.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D.上述三人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共 55 分,第 16、17 题各 15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3 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7、世界文 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 而丹朱病; 授丹朱, 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4 分) 答:黄帝,人文始祖。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指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4 分) 答:涿鹿之战。历史影响: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 成日后的华夏族。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4 分) 答:禅让制。实质是一种原始的民主选举部落教盟首领的制度。 (
8、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3 分) 答:共同点:传说中的人物;主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 品质,受到百姓愛戴及后人敬仰。 17.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幵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 动,请你也来参加。(15 分) 【秦之兴】【秦之兴】 材料一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 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4 分) 答: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 (任写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
9、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 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4 分) 答: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政治措施:中央设立三公,地方上度分封,立郡县。 【秦之衰】【秦之衰】 材料三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谪戍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 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3 分) 答: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泰朝的残暴统治。 【秦之亡】【秦之亡】 材料四材料四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 立无亲,危
10、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秦帝国兴亡史里,你得 到了哪些启发?(4 分) 答: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 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18.魏晋时期,国家分裂,但经济也有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官渡之战挫袁军。” 材料二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 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 人才济济, 难以言传。” 材料三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
11、区战争较少,社 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 材料一称赞的是曹操(人名)。“袁军”指袁绍领导的军队。(分) (2) 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与北魏哪个皇帝的改革有关?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 分) 答: 孝文帝。 使用汉语; 穿汉服; 采用汉姓; 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 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3 )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从材料三中找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 因。(4 分) 答:得到开发。北民南迁:政身的免税免役政策: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 安定。 (4)从材料三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 分) 答: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12、:要注意引进人才:要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 1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 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材料二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 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材料三 史记 记载, 秦孝公死后, 秦惠文王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 反
13、”,结果商鞅被处死。 (1)结合材料一“徙木立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你在做人方 面有何启示?(2 分) 答: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让变法深入人心。 做人要诚信。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看出商鞅还具有什么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 一观点正确吗?请阐述你的理由。(3 分) 答:创新精神。正确。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社会 就会发展滞后;只有不断改革,社会才会向前发展。 (3)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2 分) 答:因为变法内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4)商鞅最终被处死,商鞅变法失败了吗?为什么?(4 分) 答:没有失败。因为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主持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 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一 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5)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 分) 答: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 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