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六 国国 论论 苏苏 洵洵 第第2课时课时 心灵可以交给鸡汤抚慰,但是幸运心灵可以交给鸡汤抚慰,但是幸运 一一 定要交给努力保管。定要交给努力保管。 致所有在努力奋斗的人致所有在努力奋斗的人 品析第三段品析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终继五国五国迁灭迁灭,何哉?,何哉?与与 嬴而不助五国嬴而不助五国也也。 终终:最后。:最后。 迁迁:改变。:改变。 迁灭迁灭:灭亡。:灭亡。 与与:亲附、亲近。:亲附、亲近。 也也:判断句:判断句 译: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2、。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继继:随着、跟随:随着、跟随 五国五国既既丧,齐亦不丧,齐亦不免免矣。燕赵之君,矣。燕赵之君,始始有有 远略,能守其土,远略,能守其土,义义不赂秦。不赂秦。 既既:已经。:已经。 免免:幸免。:幸免。 始始:开始,起初。:开始,起初。 义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动词。 译: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 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而不贿赂秦国。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斯用
3、兵之用兵之效效也。至也。至 丹丹以以荆卿荆卿为为计,计,始速始速祸焉。祸焉。 斯斯:这。:这。 效效:效果,结果。:效果,结果。 始始:才。:才。 译: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 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 祸患。祸患。 速速:招致。:招致。 以以:用:用 为为:作为:作为 赵尝五战赵尝五战于于秦,二败秦,二败而而三胜。后秦击赵三胜。后秦击赵 者者再再,李牧连,李牧连却却之。之。 于于:跟、与。:跟、与。 而而:连词,
4、表并列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再再:两次。:两次。 却却:使: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译: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续击退了它。 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 洎洎牧牧以谗以谗诛,邯郸诛,邯郸为为郡,惜其用武郡,惜其用武而而不终不终 也。也。 洎洎:等到。等到。 以以:因为。:因为。 谗谗:小人的坏话。:小人的坏话。 而而:却,连词,表: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5、。 洎洎诛诛:被动句。:被动句。 译: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为为:成为。:成为。 且且燕赵燕赵处处秦秦革灭殆革灭殆尽之际,可谓尽之际,可谓智力智力孤危,孤危, 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诚诚不得已。不得已。 译: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 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 已。已。
6、 且且:况且。况且。 处处:处在。处在。 革灭革灭:消灭。消灭。 殆殆:几乎,差不多。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力:智慧和国力。智慧和国力。 诚诚:实在。实在。 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于秦,刺客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不行,良将犹犹在,在, 向使向使:以前假如。以前假如。 附附:亲附,依附。亲附,依附。 犹犹:还。还。 译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 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 活着,活着, 则胜负之则胜负之数数,存亡之,存亡之理理,
7、当当与秦相较,与秦相较,或或 未未易量易量。 数、理数、理:天数,命运。天数,命运。 当当:通“倘”,假如。通“倘”,假如。 译: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 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或或:或许。或许。 易易:轻易。轻易。 量量:判断。判断。 第三段第三段 1 1、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燕:以荆卿为计 赵: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不赂者灭不赂者灭 亡的原因亡的原因 思思 考考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8、,智力孤危。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 2、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个分论点?、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个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不能独完。 4 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深入 全面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同时为下文 进一步假设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9、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 5、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假设论证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量。 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 “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 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不用荆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不用荆 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
10、活着。用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假 设推理设推理的方式,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的方式,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 得更加透彻,说明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 亡图存。亡图存。 品析第四段品析第四段 呜呼!呜呼!以以赂秦之地赂秦之地封封天下之谋臣,天下之谋臣, 以以事事秦之心秦之心礼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奇才,并力并力西西 向,则吾向,则吾恐恐秦人食之不得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下咽也。也。 以以:用。用。 封封:封赏。封赏。 事事:侍奉侍奉。 并力并力:合力。合力。 恐恐:恐怕。恐怕。 下下:吞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 咽咽:咽喉。咽喉。 译:译:唉!如果六
11、国用贿赂秦国的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 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 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六国)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 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悲夫!有如此之悲夫!有如此之势势,而为而为秦人秦人 积威积威之所之所劫劫, 译文: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 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势势:形势。形势。 为为:被。被。 而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积威: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积久而成的
12、威势 劫:劫:胁迫,挟持胁迫,挟持 日日削削月月割,割,以以趋于亡。趋于亡。为为国者国者无无 使使为为积威之所劫哉。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 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日日:一天天,名作状。一天天,名作状。 月月:一月月,名作状一月月,名作状 以以:而而。 为为1 1:治理。治理。 为为2 2:被。被。 无无:通“勿”,不要通“勿”,不要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本段以“呜呼”
13、起笔,承接上一段内容继续假本段以“呜呼”起笔,承接上一段内容继续假 设,针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六国提出图存之道:设,针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六国提出图存之道: 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 “悲夫”一句领起作者对六国丧失自身优势的“悲夫”一句领起作者对六国丧失自身优势的 惋惜。“为国者”一句作者惋惜。“为国者”一句作者一语双关一语双关,像北宋王朝,像北宋王朝 发出诤谏,劝诫北宋统治者吸取这惨痛的教训。由发出诤谏,劝诫北宋统治者吸取这惨痛的教训。由 论古转向讽今,很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北宋统治者的论古转向讽今,很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北宋统治者的 忠告
14、。忠告。 品析第五段品析第五段 夫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势弱弱于于秦,秦, 而犹而犹有有可以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 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 势。势。 夫夫: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 势势:势力,力量。势力,力量。 于于:比比。 而而:却。却。 犹犹:还。还。 可以可以:可以凭借。可以凭借。 译: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 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5、苟以苟以天下之大,而天下之大,而从从六国破亡之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是 又在六国下矣。又在六国下矣。 苟苟:如果。如果。 以以:凭借。凭借。 从从:追随追随。 故事故事:旧例。旧例。 是是:这。这。 3 3、第五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第五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 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引古(六国破亡)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从从内容内容上看,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
16、者上看,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 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 从从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 来的结论;来的结论; 从从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内容小结 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主要
17、是用丼例 子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4段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 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这篇史论论证严密,请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 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 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 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论 证 方 法 “古人云:古人云: ” 引证法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六国灭
18、亡史实 例证法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秦与六国、六 国之间的对比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证明破灭必然性证明破灭必然性 事实论证(第二三段)道理论证(第二三段)事实论证(第二三段)道理论证(第二三段) 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二段)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二段) 假设论证(第三、四段)假设论证(第三、四段)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 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 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 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 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 而
19、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试赏作者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试赏 析本文在语言上突出的特色。析本文在语言上突出的特色。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如在。如在 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而秦兵又至矣”的 描述,引用古人“薪不尽,火不灭”的名言说明描述,引用古人“薪不尽,火不灭”的名言说明 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 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0、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如用“呜呼”“悲夫”等如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叹词感情强烈的叹词。就是。就是 在在夹叙夹议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夹叙夹议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如对“以 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赞赏,对“,对“ 用用 而不终”的而不终”的惋惜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 劫”的劫”的痛惜、激愤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都溢于言表,有着强 烈的感染力,使文章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不仅以理服人,而且 以情感人。以情感人。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等修辞 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 ,起伏跌宕,富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起伏跌宕,富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 势。势。 作业:作业: 翻译并背诵第三四五段。翻译并背诵第三四五段。 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