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导入新课,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马说 韩愈,学习目标,1
2、、积累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中的词语、句段的含义; 3、结合文中的语气词,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5、背诵并默写全文。,题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
3、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读准字音,伯b乐l 祗zh辱r 骈pin死 槽co枥l 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 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 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策c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学习第
4、一段,重点词语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所以。 虽:即使。 祗:只是。 辱:辱没。 于:在。 骈:两马并驾 。 以:因为 称:著称,辱:辱没。 于:在。 骈:两马并驾 。 以:因为 称:著称,翻译第一段,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问题探究,1、本段表达作者观点(中心论点或主旨句)的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5、骈死于槽枥之间。 4、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小结: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6、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领起全文作用的
6、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习第二段,重点词语: 食:吃。 或:有时。 食:通“饲”,喂养。 是:这种,这样。,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 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 等:等同 。 安:怎么。 小结: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翻译第二段,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
7、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用几个词语概括本段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学习第三段,重点词语: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执:拿着。 临:面对 。 其:难道。 邪:“邪”通“耶”,表疑问,吗。 其:恐怕。 小结: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问题
8、探究,1、哪些句子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7、“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
9、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巩固练习,1、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揭露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有“千里马”、“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四种方式; 第一种给人以震撼,吸引注意力;第二种避免重复和歧义;第三种避免重复和应对要求;第四种既承接上文,又加重了愤慨的语气。,3、翻译
10、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特别强调)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愤懑之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讽刺无知) 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译: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讽刺浅薄无知),4、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
11、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长。我赞同这个观点。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
12、人就应该是人才。,想拥有人才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的企业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也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说白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综合以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打工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位置,实现价值。,拓展练习,1、 列举我国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周文王姜子牙; 齐桓公管仲; 刘邦张良; 刘 备诸葛亮; 李世民魏征; 朱元璋刘基。,2、古代名人怀才不遇的表现。 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终成著名文学家; 苏秦怀才不遇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田园山水诗歌流芳百世。,中心思想,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事实,揭露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托物寓意),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