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与散文化小说专题届高考与散文化小说专题 一、概念: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 的新样式。 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既写闺土也写 “我”,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显著的抒情 性特征,而这恰是散文化小说的一个重要表征。接续其后的现代作家,诸如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 当代的孙犁、汪曾祺、贾平凹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都是该类型小说的名家圣手。 二、主要特点 1 1、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抒情性结构的非戏
2、剧性 “散文化小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抒情小说、非戏剧性小说,也就是说,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是散文 化小说的核心特征。 (1 1)抒情性结构)抒情性结构 之所以说出如此复杂的特性,就是因为作为根本体裁特点来说它还是小说,但从讲究情节结构的小说 来讲, 它又有典型的抒情性, 所以谓之抒情性结构。 究其根本, 散文化小说有一特征, 即自鲁迅 ( 故乡 ) 始散文化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循着回忆性叙事的展开,小说结构组织上伴随 不做故意的“回忆”却松散自然的夹有抒情语言,故而抒情性典型; (2 2)非戏剧性)非戏剧性 此类小说,在具备浓重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结构上自然显示出淡化
3、情节、散化结构的特征。具 体说来,就是没了常规小说的具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叫非戏剧性。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 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2 2、人物性格的淡化、人物性格的淡化 在传统的小说中, 人物性格的刻画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即强调塑造 “典型环境” 中的 “典型人物” 。 而散文诗化小说却故意淡化人物的性格特征描摹与多社会人的撮合,呈现人物本真的单一原貌,其小说中 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亦看不到多重人物特性。 3 3、特定的环境情韵、特定的环境情韵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环境的描摹总具备一定的情韵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 的情感、情绪
4、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4.突出情调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 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 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戴车匠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 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 车匠
5、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 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 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 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 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 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 皮条牵动
6、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 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 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 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 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 看到戴车匠坐在床
7、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 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 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 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 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 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 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
8、,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 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 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 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 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
9、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 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 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家车匠店的位置, 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 与结尾形成呼应, 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匠店。 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具有清雅的生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诚实,勤奋;疼爱孩子;对社 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答对五点即可) 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10、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 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 艺。 (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戴车 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侯银匠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 把家
11、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 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 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 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 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
12、的,也显得 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 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
13、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 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 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 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 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 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
14、,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 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 分)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 分)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
15、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 分) 要花轿早有打算改装花轿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 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 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
16、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 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 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溜索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 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17、。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 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 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 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 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 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 身下十余丈处移
18、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 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 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 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 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 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
19、快地收绳, 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 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 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 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 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 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
20、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 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丈绝 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声腾上来, 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21、。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 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先找到写牛的相 关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 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 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邻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2、。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且较分散,但每一 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 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其表现的从容、 认真、 豪迈等的句子就能概括出来。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
23、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言之成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4、)-(4)题。(25 分) 邮差先生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 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 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 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 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 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25、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 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 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 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 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
26、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 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 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 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
27、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 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 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 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 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
28、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 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 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 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明丽、诙谐幽默,饶 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29、解析:B 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D 项“他尴尬地笑”“小 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E 项“语言简 洁明丽”的表述不准确。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然地 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 性格。(每点 2 分)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
30、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 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尽职尽责。 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没有来, 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8 分) 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2 分)小城里的生活很 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2 分)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 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
31、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 愿。(2 分)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2 分)。(每点 2 分) 茶干茶干 汪曾祺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 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 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 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 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
32、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 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 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 青砖铺地, 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大酱缸。 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 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 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 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干的作坊。
33、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 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 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 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 木牌上刻着字, 木牌压在豆腐
34、干上, 字就出来了。 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 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 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 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 碗里
35、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 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 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 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 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 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 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 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
36、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 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 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后记: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 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 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 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
37、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 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 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 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
38、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 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 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 “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 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 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对他的不作为有着
39、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故选 C。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 雄厚;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开头详写酱园 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每要点 2 分,答出三点 即可。若从情节角度分析,酌情减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身,以及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内 涵,优化组织答案。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40、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来进行塑造。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 意。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 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散文化特点”不计分) 解析:本题借助后记与正文的关系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 界限”意即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散文化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意境和结构等
41、方面思考。 其中,后记中专门提及了结构:“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 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组织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 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 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 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
42、伸出来无数的这样 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 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 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
43、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 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 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44、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 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 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 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
45、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 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 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 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 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 戴着眼平。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46、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 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 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 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
47、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 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 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 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 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 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
48、,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 分) 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 分) 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 分) 选“磨房里外”。理由: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 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 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