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3课时.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059322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3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3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3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 第 3 课时 【学习任务与情境】:【学习任务与情境】: 辜鸿铭是清朝遗老,他头上那根辫子,成了他最负盛名的标志。当北 大学生在嘲笑他的辫子时,他说:你们看到的我有形的辫子,而你们心中 却有无形的辫子。 “有形的的辫子”、“无形的辫子”怎么理解?你认为辜鸿铭头上的 那根辫子该不该剪掉? 【学习内容与目标】【学习内容与目标】 分析鲁迅小说中“辫子”,理解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感受其深刻的洞察力。 【学习活动概述】【学习活动概述】 辫子”是鲁迅小说中一种特有的意象,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灵魂,同 时也是他对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思考,从国人的辫子到

2、阿 Q 的辫子,其内涵既有叠印,又有变 异。 通过研讨阿 Q 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作品,让学生既认识到鲁迅先生借 “辫子”形象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又能看到“辫子”凝聚的民族文化。 【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阅读资料: 鲁迅毕生所揭示和剖析的国民性,看起来涉及的方面很多,其实却都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的。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林非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 : 它的最初的根源是 : (1)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社会结构所必然产生的“专制者”和“奴才”精神的复合物,从而派 生出: (2)“怯弱”和“贪婪”这些 自私自利的习性,而在这个自私 自利的精神王国中间,又必 然会流行 : (3)“瞒”和“骗

3、”,于是必然会形成 : (4)“面子”和“做戏”,这又必然会导致 : (5)“无特操”,实际上可以无所不为,其表现的形式却是调和折衷的“中庸 ”之道,而在 精神上最大的抚慰。又是 : (6)“精神上的胜利法” 。 一、呐喊中哪些篇目写到了“辫子”?找出具体的段落。 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 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我不知道 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 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

4、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阿 Q 正传:“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至于为什么是黄的,鲁迅 没有交待,或许是营养不良,或许阿 Q 原本就是个异类。在阿 Q 正传中,写到阿辫子最 生动 的一场是和小的争斗:“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 D 的辫子。 小 D 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 Q 的辫子,阿 Q 便也将空着的一只手护住了自己的 辫根。” “阿 Q 听到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现 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 风

5、波:鲁镇茂源酒店老板赵七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辛亥革命以后,赵七爷便将 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如若不当道士,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就标志着皇帝坐上龙 庭。张勋复辟时,他就把辫子垂下,穿上长衫,恐吓被剪掉辫子的七斤,令其一家人失魂落魄, 在鲁镇上演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二、这些“辫子”的描写反映了鲁迅怎样的社会洞察力? 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 难。反映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严肃的主题。 阿 Q 这种不敢正视现实,不愿承认失败的态度,和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妄 自尊大、自我陶醉的种种表现形式,就是阿

6、Q 性格的主要特征:自欺欺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阿 Q 精神”或“阿 Q 主义”,由于这种表现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故又称为“精神胜 利法”。表现的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思考。 有一本权威的文学史曾把此结论做了形象化的描述:“辛亥革命的命运是和阿 Q 的命运紧 密地联系着的,阿 Q 被送上法场,辛亥革命也同时被送上了法场,枪声一响,这个革命的生命 便和阿 Q 的生命一起结束了。”寓深刻于形象之中,大家之笔。 风波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 小风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 没有绐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 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张勋 复辟帝

7、制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嚣张,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随着张 勋复辟失败,风波平息,农村又一切如旧。作品通过对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 三、文化探源。 1、尝试探究:满族人喜欢留辫子的原因有哪些? 在民俗文化上有以下几种解读: 环境的原因:由于满人的前身女真族人经常到深林中进行狩猎,山林中树木密集,很容 易对女真人的头发进行刮扯,因此他们索性就养成了剃发留辫的习惯。 因为满人喜欢骑射的原因:进行剃发留辫在满族人看来十分方便男子的骑射生涯。满族 人在头部的前面不留头发,是避免在马匹奔跑过程中头发对视力造成一定的阻碍,在脑后留一 条辫子是为了方便在行军狩猎

8、的时候可以当作枕头睡觉,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宗教原因: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的教义中认为:人的灵魂都是藏在头发里的,辫 子是人身体最顶部的部分,和所谓的“天穹”最近,也就是人类灵魂的所在,因此满族人留辫子 是表示人们对于头发的珍惜。因此,在清朝的一些对外战争历史叙事中后人可以看到,战士在 战死后,需要将辫子完好无损运回到故乡,这就是所谓的“原始天穹观” 对“马”崇拜的原因: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图腾说,像 草原人崇拜狼一样,满族人对于马十分尊崇,满族人留辫子实际上就是和马尾巴有关。每一个 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神灵,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存在的一种传统习俗,正如清朝官员

9、的顶 戴,事实上就是马鞍子的象征,而花翎是对马鞭子的象征,顶子被比喻成骑主。 通常人们都将“剃发留辫”认为是满族人的习俗,鲁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文章注 脚中这样写道:“拖辫子:满族旧俗”。因此,后来的许多文化解读者都以辫子是满族人特有的 形式为观点展开了各种论述。而事实上,对其进行民俗探源,留辫子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在清 朝之前就出现了,至少在宋代就出现过只不过是满族男子普遍都留辫子因此被人们广为认知。 2、“辫子”在小说背景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在汉人的眼中,留辫子就是满人的特有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蛮夷的表现,这让千百年来崇 尚礼仪的汉人很难接受,甚至提升到了从人退化为蛮夷的高度。 不仅仅

10、是一种容貌外观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沉浮的象征。被收服的汉人留辫子后从外观 上和满族人并无差异,逐渐实现了汉满两族的融合。 辫子既是臣服的象征,又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风俗。 四、探究小说中的“辫子”意象内涵。 辫子的意象沉重。 鲁迅先生在辞世的前两天仍想到它,写下它:“剃头担上的旗杆,三百年前是挂头的。满人 入关,下令拖辫,剃头人沿路拉人剃发,谁敢抗拒,便砍下头来挂在旗杆上,再去拉别的人 以作用论,则打架时可拔,犯奸时可剪,做戏的可挂于铁竿,为父的可鞭其子女,变把戏的将 头摇动,能飞舞如龙蛇,昨在路上,看见巡捕拿人,一手一个,以一捕二,倘在辛亥革命前, 则一把辫子,至少十多个,为治民计,也极方便的。”

11、 在鲁迅的笔下,辫子已不仅是人的生理构成上的一个部件,而是浸着民族之血,沾着弱者 之泪的象征物了。 五、问题解决: 辜鸿铭是清朝遗老,他头上那根辫子,成了他最负盛名的标志。当北 大学生在嘲笑他的辫子时,他说:你们看到的我有形的辫子,而你们心中 却有无形的辫子。 “有形的的辫子”、“无形的辫子”怎么理解?你认为辜鸿铭头上的那根 辫子该不该剪掉? 参考:“无形的辫子”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根辫子,他用最固执、滑稽、桀骜的方式,坚 守中国文化的尊严和自信。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我们在嘲笑 他的怪诞和荒谬时,是否体察过,他将文化的碎片一片片拾起的良苦用心? 链接: 辫子让鲁迅有着

12、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还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受过“无辫之灾”。他在日本留 学时剪掉了辫子,回到家乡绍兴竟为此付出了“代价”:在路上,小则说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因 那时捉住奸夫,总是先剪去他的辫子;大则被指为“里通外国”的“汉奸”。以至于当绍兴中学卷起 剪辫风潮时,学生们问他,有辫好,还是没辫好?他给的居然是“没有辫子好,然而我劝你们不 要剪”这样“言行不一”的答案。因为鲁迅深知:“他们却不知道他们一剪辫子,价值就会集中在脑 袋上。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在当年, 辫子的有与无,是政治性的“价值”判断的焦点所在,甚至涉及个人生存的安危,鲁迅不愿看到 年轻的生命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对于“人性”与“国民性”的思考 ,是鲁迅早期从事启蒙主义思想探索的两个重要命题。 根据许寿裳的回忆, 鲁迅从 1902 年进入东京弘文学院之后 , 就跟他常常谈到三个相关的问题 : 一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读写测评】【读写测评】 如今生活中,我们身上是否有类似于呐喊中“辫子”式的物件?结合小说“辫子”内 涵,写一篇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3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