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类题研究之文学阅读区块链重点题型简述与答题策略高考类题研究之文学阅读区块链重点题型简述与答题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自 2017 年 12 月 29 日公布以来,成为指导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新课标将学业质 量水平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类,每类设定五个不同的水平,明确规定水平 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其中明确“以综合考察作为命题 的导向”,“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内在联系的、 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我们先回顾 2017 年、2018 年的 高考题: 1、(2018 年全国卷三)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
2、小说中的“科 学”与“科幻”的关系。(6 分) 2、(2017 全国卷二)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 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从题干看,命题者将重要的概念都点出来了,题干指示的信息 非常丰富,题 1 是直接将“科学”“科幻”概念性词语设题。这 样的题干,指向非常明确。透视 2017 年 2018 年两年高考全国卷 语文题阅读试题着“文本+文学理论”阅读、 “文本+视角”形式。 以此观照 2019 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命题,不难发现:文学类命题 从“文本”命题由往年一题一考点向基于文本衍射出一题多考点 的综合命题的转变,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以
3、及 基于“文本”外延的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表现出“文本+”区 块链的形式,“文体+整本书”阅读、“文本+文学理论”阅读、 “文本+细节”阅读和“文本+情感”阅读等;从区块地图 回顾 2019 年高考文学奥文本阅读题,对“形象”的考查依然是重 点, 并呈现出从单一考查向综合考查转变的趋势, 出现了一些 “形 象+”的新模式。如全国 1 卷第 8 题“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属“形象+表现手法”模式:天津卷第 18 题 “文中的老租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 什么影响, 属 “形象+作用模式:江苏卷第 14 题 “作者以 表妹” 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4、,属“形象+题目+情感”模式。以 上题型需要考生在总结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别进一步分析表现 手法的使用,人物之间的影响、题目所表达的情感等,将以往两 道成三道题中的考点放在一道题中考查,阅读量和答题难度都有 很大提升。从目前高考语文增加阅读量,拉大区分度、突出思维 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势来看, 未来高考命题人还会不断扩展 “形象+” 区块键的外延,“形象+环境”等模式都有可能出现。 区块地图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结构题可谓常考常新, 2019 年 共有 5 道题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出现了“结构+”区 块链,这些不同题型的共同特征是由单一考查向综合考查转变。 有“结构+环境”型,如全国 I
5、I 卷第 9 题,需要考生先分别关注 在公园苗困这一环境中发生了哪些事件或苗圃这一 景物本身发 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再分析这一环境(景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 作用:有“结构+细节”型,如全国卷第 9 题,要求考生先分别理 解两处“沉默细节发生的原因,再进一步分析作者为何在首尾做 这样的设计:还有“结构+情感”型,出现较早,2017 年北京卷第 23 题曾要求考生在分别概括人物情感及其表现的基础上体悟作 者构思的匠心。总之,在未来高考中,融合多个考点的复合型题 将会成为主流,有利于综合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结构+”新模式 也会越来越多,笔者预测“结构+心理变化”的题型将会出现在今 后高考中。 全国卷
6、一 单 选 1.小说三要素 与表现手法等 方面的知识 鉴赏分析文本内 容与艺术特色的 能力(D) 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 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 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 感倾向 简 答 小说中塑造人 物形象的相关 知识 鉴赏小说塑造人 物形象艺术手法 的能力(D)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 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 感、形象和表现手法 简 答 1.历史文化知 识 2.小说创作的 真实与虚构等 知识 对文本基本特征 把握的能力(F)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 的具体内容,对作品的表现 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全国卷二 单 选 1.小说情节、 人物塑造、背 考查分析文学作 品人物和情节的 能敏锐
7、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 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 景等方面知识 能力(D) 迅速判断正误,察觉其言外 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 简 答 关于小说中塑 造人物形象的 多种方法 考查分析文学作 品表现手法的能 力(D) 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 释作品的形象,并对作品的 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简 答 小说在作品结 构、情节安排 等方面的知识 考查分析文学作 品环境描写的能 力(F) 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 作品的细节在情节发展中的 作用作出自己的评论 全国卷三 单 选 1.小说创作有 关背景、结构 等方面的知识 考查对小说的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能 力(D) 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 象的语
8、言特点和情感特征, 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察 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 倾向 简 答 小说三要素中 环境描写的分 类及作用的相 关知识 分析作品景物描 写作用的能力 (D)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 的具体内容和景物描写,阐 释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简 答 1.有关细节描 写的知识 2.小说结构方 面的知识 考查分析并赏析 作品中相关细节 的能力(F)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 的具体内容,对作品表现情 感态度和结构布局作出自己 的评论 题 1: (2019 年全国卷一)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题 2:(2018 年全国卷三)结合本文
9、,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 学”与“科幻”的关系。 从题干看,命题者将重要的概念都点出来了,题干指示的信息 非常丰富,比如题 1 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 本”的特征,不仅交代了“故事”的叙述方式,而且指出其“新 编”的特点。题 2 更是直接将“科学” “科幻”概念性词语设题。 这样的题干,指向非常明确。透视最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语文题阅 读试题着眼于“文体+整本书”阅读、“文本+文学理论”阅读、 “文本+细节”阅读和“文本+情感”阅读等。据此分析,不难发 现:文学类文本命题由往年一题一考点向基于文本衍射出一题多 考点的综合命题的转变,高考文学阅读类设题具有反套路化答题 的特点,答题的关
10、键在于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基于文本外 延的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所以高考语文文学类题的备考重点 必须要“重阅读、重理解、轻套路”。从阅读来看,于文学类文 本的考察点有变难的趋势,在文学艺术上有更加高的鉴赏要求。 鉴于 “文体+语言” 阅读近几年高考中未出现过, 今后将强势回归。 “文本+细节”阅读和“文本+情感”阅读等。鉴于“文体+语言” 阅读近几年高考中未出现过, 今后将强势回归。(2019-全一) 9理 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 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比如题 1 要求从“故 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特征,不仅交代了“故事” 的叙述方
11、式,而且指出其“新编”的特点。眼于“文体+整本书” 阅读、 二、阅读宝藏二、阅读宝藏 【亮点】【亮点】 (2017 年全国 II 卷)(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 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窗子以外 作者一开始只是写自己眼前的窗子及窗外的景象, 后来推己及人,想到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禁锢在窗子里的,因此 人称由“我”换成了“你”,含有冷静审视之意;最后一段,揭 露有些人装腔作势的嘴脸,其实也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关照与理 解,这里虽然用第二人称,但作者也将自己代入其中,两种人称 是合二为一的,表达了作者自嘲的态度和对那些“时髦的学者” 的讽刺。这两种人称的转换,
12、和口语的随意性特征相符合,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真实可感。 题干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 怎样的态度?考查散文叙事视角的转换,既人称变化;以及作者情感 的探究。作答本题,可以先分析第一人称“我”的作用,可结合原文 与平时阅读的经验得出,使用第一人称“我”给人以亲切、真实可信 之感等,以“你”和“我”的对话写作,给人以像朋友拉家常的轻松 自然的感觉,同时使行文更加流畅自然。 【备考使命】【备考使命】 【答题误区】 误区一:误区一:答非所问。如:“你”是指读者,“它”是指“春 天”。这道题问的是人称变换之间蕴涵着“怎样的态度”,也就 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
13、图,但这个答案只是从含意(如何理解)的 角度分析,答非所问。鉴于答出了含意,可酌情给 1 分。 误区二:误区二:答题角度单一。如:第三人称“它”的使用,能够 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加了文 章的真实性。两者只是从内容的角度去分析其妙处,都没有涉及 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 答题的角度都非常单一, 每点只能给 2 分。 【思维快线】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和人称的使用非 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 流思想情感, 增强亲切感, 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能够比较
14、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 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它”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叙事视 角,“你”蕴含着观看自己(作者)生活或观看他人(读者)生 活的视角。“你”是“它”-春天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观察者、体验 者,作者站在自己描绘的春充满着勃勃生机,蕴含着作者对春天 的企盼和喜爱:“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日 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 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 然”。“你”能顺着作者文字体会到作者的喜悦,这生机盎 然的春天“它”也属于“你”。这样的具体表达增加了文章的可 信度,是文章内容更为具体,凸显文
15、章的核心内涵。 【装备模板】 从结合人称探究作者的态度,主要从不同人称作用的角度出 发去分析。本题是赏析文章人称的妙处,还要从不同的角去分作 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解答。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对文章人称使用 的设题,一般涉及含意的理解和作用的分析。我们在答题时,首 先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的答题方向。从含意的角度看,我们 需要读懂文章,从作品中理解其指代意义,并且去分析作品主题 以及蕴含的作者写作意图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文本是答题的依据,要分析 人称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态度,就需
16、要回归文本,从文本中去整合 信息。文章“你”“它”人称视角的变化,可以看出文章不仅是 写“你”-作者对于春天的企盼,也是写“它”-春天在“你”- 读者面前展示蓬勃生机。这样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显得亲 切,一方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另一方 面展现“逼”出来的“春天”的丰富多彩,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 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第三步,答案表述的条理性。第三步,答案表述的条理性。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不注意表 述的条理性,不能做到分点陈述,导致失分严重。因此,在组织 答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分点陈述。从人称的表达效 果、主题表达等方面分别予以陈述,做到层次清晰,要点全
17、面。 【亮点】【亮点】 (2019 年全国 I 卷)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 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 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 范,将 30 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 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 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 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 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 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
18、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 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 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 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 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 貌。 【印象【印象| |观察】观察】 理水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篇小说,以古人古事为情节 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 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收账烧债券是一篇冯驩收 账烧债券,让利于民,收买人心的故事。两文在对材料的处理上 颇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的眼光看历史
19、,运用现实的思维,恰当的评判历史。 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 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 式规范, 将 30 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 外衣,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性。收账烧债券成功地通过历史故 事再现一个永恒的主题:得民心者的天下。故事中的冯驩,以怪 人面目出现,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 尝君无一例外地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通过“薛国市义”,冯 谖为孟尝君赢得民心,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第二,创造艺术典型的方法。理水中大禹,老子等。作者 都用极简练的语言,三言两语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简单的 描写
20、,让人物跃然纸上。 收账烧债券中也是通过简单的故事, 成功地塑造了冯驩的形象。 【秘笈秘笈| |传授传授】 所谓“故事新编”,将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神话寓言等 故事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故事、 人物予以加工,进行再创作,使得作品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 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通过翻花样而出新意,运用古今 映衬、虚实相生等手法,让文章幽默风趣、耳目一新。 一、联系原著,熟悉故事。一、联系原著,熟悉故事。故事新编人物是从古典名著或其它 作品中借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著相一致。我们在阅读 新编类作品时, 必须熟悉原著, 对原著所述故事、 所写人物了解, 这样,才
21、能更好地理解新编出来的故事与原著“故事”中人物的 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读一下史记孟尝君列传,你会 发现孟尝君的封地薛城俨然就是一个小王国,而孟尝君就是这个 王国的国君。国君行使他的权力自有他自己的一套规则,而显然 冯驩这个办事的并不按照这个规则来做事。从日后的结果看,冯 驩的做法显然要高出一筹,孟尝君一味要求百姓偿债的做法并不 可取。 二、联系现实,暗扣主旨。二、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 写的是古事,实际上是折射现实社会。 “让利于民”,说到容易, 做到很难。 我们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可能就在这四个字上。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由人民的劳动创造,这固然是对的。但如
22、何 合理分配社会的财富,如何找到一个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分配制度并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对话和交流,换位思考和 相互理解,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只有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后制定 的规则才是保证社会繁荣安定的根本。权力来源于人民,利益最 终归属于人民。 【新题新题| |前瞻前瞻】 在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将文本与课本 或课外名著结合,探究不同主人公身上所代表的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具体而言,要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第一,深入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本题的重点在于一要找出 二人精神品质的共同点,二要找出不同点,三要明确你的认识与 思考。“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是答题的出发点。 第二,深入文本,寻找答题要点。第二,深入文本,寻找答题要点。本题将试题材料与课本材 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答题时要找准比较的点。冯驩收账烧掉 债券,为孟尝君获得民心。烛之武保国家,利说退秦师。以此类 推,考生不难找出其异同。 第三,深入浅出,明确历史人物对你的影响。第三,深入浅出,明确历史人物对你的影响。例如本文中“得 这儿短的,就是对老百姓的情义,我就买了情义回来。”烛之 武退秦师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启迪考生,要承担起 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