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第6 6讲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准备侵略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 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 (2)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
2、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 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阐释 片面最惠国待遇 提示: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 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3、最惠国 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 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危害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理解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示: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 代化。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权;在经济上指中国逐渐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
4、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 为“西学东渐”。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英法两国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天津 条约。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结果:
5、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 年 1860 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 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 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 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 白银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影响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
6、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思考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 得提书夷字。”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清政府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从 而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平壤战役:清军
7、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辽东之战: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结果: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 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
8、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 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阐释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提示: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 商品。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 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9、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1900年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理解 “扶清灭洋”口号 提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但它带有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爱国官兵的同情,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 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2)过程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从大沽口向北 京进犯。 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知 识 梳 理 易
10、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 要地。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11、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易 错 辨 析 1.林则徐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因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虎门 销烟 【辨析】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对外实行 闭关锁国。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积极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 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因素,而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侵 略战争的借口。 2.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实质相近 【辨析】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破坏的是司法 主权。而片面最惠国待遇
12、则是贸易领域一种单方面给予外国优惠待遇的行为。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易 错 辨 析 3.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意图的是五口通商 【辨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和关 税协定都是这一意图的具体体现,但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这一意图。因为它规定中国海 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 便利英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4.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决定性因素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辨析】武器落后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中国战败的原因有:清 朝封建统
13、治腐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战争中,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战略失 误等;英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其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新兴的资 本主义制度。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1 (2018 全国卷)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 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 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4、【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 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 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 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 的观念,D项正确。 【答案】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1 (2015 山东卷)“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
15、,使它越 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 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 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 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 “中国历史与西
16、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 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 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 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2 (2019 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 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
17、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 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 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从材料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 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是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能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 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清政府对外国使节觐见的态度,没有涉及捍卫国家主权,排除A项; 材料中清政府不接
18、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外国使节不能行跪拜礼,没有涉及清政府逐步 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因天津条约而不接见外国使节, 不能体现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2 (2018 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 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 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
19、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 不能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 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支持,B项错误;而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 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 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 【答案】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3 (2019 鄂东南教改联
20、盟学校高三一模)甲午战争之际,日本基督教思想家内村 鉴三曾把当时的“日、中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 的关系,这表明( ) A.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B.日本文明开化运动成效显著 C.甲午战争催化日本的民族偏见 D.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C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甲午战争之际,日本认为中国“代表旧文明之大国”,日本则 “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体现了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偏见认识,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则更固化了这种认知,故选C项;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便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A项; 材料中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并不一定是正确论断
21、,因而也就不 能作为日本文明开化成果显著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 未体现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4 (2019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 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 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 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
22、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 以肯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到“其党焚烧 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 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 是义和团发生时,时人对其不同的记载,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无关,所以体现不了历史叙述
23、 随时代变化而不同,排除A项;历史解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 难以统一,排除B项;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 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1.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 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 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
24、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 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A 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3.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 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4.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 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25、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B 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5.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瓜分狂潮 6.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 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 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
26、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018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外贸中心,工商业从业人员 很多。鸦片战争后,广州工商业衰落,十三行风光不再,大量工商业者沦为流民。出现这 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州在鸦片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逐渐解体的小农经济无力支持工商业发展 D.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终结 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27、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鸦片战争中英军逼近广州城外,清军全部退入城内,鸦片战争对广州造成破坏, 但不是广州工商业衰落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一方面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另一方面促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依所学,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大量出口,冲击了小农经济,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仅有广州十三行一处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鸦 片战后,开辟广东、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处通商口岸,说明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 地位终结,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28、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2.(2019 河北保定二模)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 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 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 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A 【解析】“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体现了该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 易的国际化,故选A项;该文表述没有强调主权的丧失,排除B项;近代化
29、主要的体现在工 业化上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附件中修约的规定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买下伏笔,排除D 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3.(2018 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 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 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C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30、制度,材料中耆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A项错误;材料是自从中国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的原因,B项错误;据材料“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 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可以得出耆英看到了战 败背后的基本问题,C项正确;耆英从中国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D项错 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4.(2019 湖南株洲二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 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 约定是:“英国
31、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 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交纳少额关税,但需要花大额金 钱给官员打点,这样便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因而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 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项;英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 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目的,而材
32、料重在说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原 因,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通过“协定关税”以便于英国商品倾销,中国丧失 关税自主权,说明两国并非正常贸易,排除C项;D项仅反映材料第一层信息,未体现南 京条约议定关税内容,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5.(2019 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二轮复习诊断)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 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 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可知( )
33、 A.马克思准确预见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不可避免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必然性 D.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据材料“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 革的前夕,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导致近代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客观开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而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加强了与 世界的联系,故选D项;据材料“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可知强调鸦片战争后中 国的社会变革,而未涉及预测太平天
34、国运动的发生,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方入侵导致中 国变革,而中国的工业革命并未发生,排除B项;依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 动之后,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C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6.(2018 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 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 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 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
35、地方自主性增强 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D 【解析】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地方上书中央,不能反映 中央集权的削弱,A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 易”,不符合近代民族国家的外交理念,B项错误;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 中”,地方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 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7.(2019 福建泉州二模)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
36、战耳。不见各省 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 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 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B 【解析】题干中“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刘公岛降舰之役”可知,反映 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题干信息“画疆自守”“求放还广丙一船”“广东无涉”等信息可 知,地方与中央离心,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 战败,日本侵略
37、势力没有受有效遏制,排除C项;地方官员并没有与朝廷分庭抗礼,只是阳 奉阴违,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8.(2018 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 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 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
38、解析】根据所学“日本兵临城下”的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破产,所以不能得出甲午战 争导致洋务运动出现窘境,且“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也无法体现洋务运动的成 效,A项错误;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 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 中国面临战争危机,B项正确;根据所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与材料所给事件不相符,C项错误;漫画反映的主要是中日间的斗争和冲突,无法得出日 本与列强的关系,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9.(20
39、19 安徽淮南二模)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 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 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 日本。”作者认为( ) A.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 C.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 D.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由材料“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 亦不能毫无损伤。
40、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可知作者认为甲午中日 战争中日本作为一岛国无法应对长久作战,中国若能坚持抗战将能取得战争胜利,故选 C项;由材料“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 十倍”,可知作者以中日国情的分析符合实际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认为若中国长 久抗战能取得战争胜利,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不是必然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 争中国战败,彻底打破中国天朝上国迷梦,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0.(2018 湖北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中
41、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 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 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 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B 【解析】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在八国联军侵华后,A项错误;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 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 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未涉及中国扩大对列强
42、 开放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民族意识觉醒,也没有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 涨,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1.(2018 广东深圳宝安高三9月调研)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 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 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 反映了清朝时期( ) A.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D.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
43、杂变化 D 【解析】材料中义和拳的宗旨转向“自卫身家”“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 象”,只反映出清朝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A项错误;义和拳的宗旨演变既反映出西 方国家宗教侵略加剧,也与政治、经济侵略有关,B项不够全面,B项错误;C项只反映出 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变化,不够全面,C项错误;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反映出中国社会政治半 殖民地化、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西文化的对抗等复杂变化,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2018 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 开埠通商为
44、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 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解析】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 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B项正确; 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 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3.(2018
45、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 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 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 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 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 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 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
46、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 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 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 料一、材料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 【答案】(1)名称:福州。背景:国外: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广 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
47、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重重。 (2)起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不愿拱手而让台,掀起反割 台斗争。特点:军民联合(或“参加者广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4.(2018 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48、能 力 提 升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 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巾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 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十大夫对这场 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 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 为取句的士大大,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 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上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
49、了分化。(言之成理即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示例二: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 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 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 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 动提供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 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 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