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第第1414讲讲 发达的古代中国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发达的古代中国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 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
2、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 善。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理解 图解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3、江 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阐释 精耕细作 提示: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 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 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 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4、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的存在, 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存在。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冶 金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 期;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杜诗发 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 瓷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
6、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 织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 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 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期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技艺 超过前代。 (3)表现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阐释 工商食官 提示:“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 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 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
7、族服务。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2.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民营手工业 (1)生产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8、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阐释 资本主义萌芽 提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机户为满足市场需 要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 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 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的销量更大
9、。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思考 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提示:市场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依赖小。政策限制:手工 业这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社会环境: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受封建社会动荡 的冲击大。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易 错 辨 析 1.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辨析】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 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相对 于商品
10、经济而言的,和商品经济对立,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的特点。 2.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辨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 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易 错 辨 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辨析】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 北向南转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 北
11、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4.明清时期的江南农业明显衰落 【辨析】江南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出现了粮食不 能自给的情况。这是由于当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并不意味着当 地农业的衰落。 5.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与市场毫无联系 【辨析】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但是它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 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 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1 (2016 全国卷)如图为汉代
12、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A项错 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 的不断发展,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 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D项正确。 【答案】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1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汉
13、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 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 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D 【解析】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及所学,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制 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2 (2019 福建三明二模)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 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
14、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 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作 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解析】由材料中“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可得知佃种权 可转让,也可随时收回,“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可得知即使田主变换,佃种权仍归原佃 户所有,因而“永佃”是指佃户拥有永久的佃种权,而不用依附于地主,故选C项;材料中没 有出现雇佣关系,因而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自然经济
15、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 争后,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是农产品,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2 (2018 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 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 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 并且井主所
16、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 业,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一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 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 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 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D项错误。 【答案】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3 (2016 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 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
17、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 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 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 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 高了,A项正确;材料
18、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 渐减弱,而不是强化,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4 (2019 广东顺德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 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 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促进
19、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解析】官营手工业衰落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纳银是白银广泛使用的结果,故B项 错误;市民阶层兴起与商业都市发展有关,C项错误;根据材料“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极 大地解放了轮班匠人身束缚,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 产的发展情况,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20、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2.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 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这种记载表明( ) 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3.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A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4.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凡一炉场,
21、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 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 材料反映了广东冶铁业的突出特点是( ) A.官方经营 B.分工精细 C.品种繁多 D.雇佣劳动 5.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 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
22、层人 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 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A.社会史视角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视角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视角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视角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017 山西临汾三模)先秦著作山海经 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 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 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
23、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 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 远,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2.(2019 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 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
24、“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 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A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 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 张力,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不是垂直流动,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宽了 商业的限制,不等于重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
25、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 护封建统治,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3.(2019 广西南宁二模)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 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 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
26、制的发展,并未涉及 农业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双季稻一年两熟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 两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并未涉及政府 政策,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4.(2019 四川南充三模)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 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 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
27、.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解析】根据题干“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 连阡陌,家累数万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用来购买 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典卖地产投资,出现地权与资本 相互转化,没有说明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在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经营市场化 现象,排除B项;明清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5.(2019 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下表为中国
28、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 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 争” 汉书 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 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汉代到元朝的历代政府都
29、加强了对水资源的 管理,如“以防纷争”(汉)、“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唐)、“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等, 故选D项;题干述及水利工程兴修之后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情况,没有提及其兴修事宜,排 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 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排除C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6.(2018 福建福州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南方各路按户均 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 浙、江西和
30、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 A.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B.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 C.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转移 B 【解析】材料南方各路田亩数与中举人数倒挂的现象,反映出土地无法满足过度的人 口增长,导致经济文化发展放缓,A项错误;江东等地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经济文化发展放 缓,B项正确;材料说明人地之争对经济文化的影响,与科举制的影响无关,C项错误;材料 只介绍北宋南方各路的发展差异,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7.(2019 四川绵阳三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31、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 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 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B 【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 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 排除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 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
32、 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8.(2018 河南濮阳二模) 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上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
33、】根据题目中铁器的地区分布,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并未出现不均衡,A项错误;结 合所学知识,铁器工具的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B项错误;根 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C项正确;但从铁器出 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9.(2018 广东梅州二模)国语 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 儒效载:“工匠之 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
34、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不涉及官、私营,A项错误;根据材料 “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中国古代手工业均 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手工业家族内的传承,不涉及人 身依附问题,C项错误;同理,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0.(2018 山东聊城一模)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所首创。 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
35、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 (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 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A.B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所 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不相 符,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根据题目
36、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 (14261435)所首创”“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 型纹饰”得出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C项正确;题目牵涉的是釉上红彩,并未 牵涉彩瓷和珐琅彩,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1.(2019 山东济南二模)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 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
37、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C 【解析】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 来源,故选C项;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排除A项;由材料 “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 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2018 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题)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 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38、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B 【解析】“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A项错误;“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 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见这 样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B项正确;“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 但材料中无法证明其已垄断市场,更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达到如此水平,C项错误;“19世 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39、提 升 13.(2018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 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 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 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 得而有也。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 皆是也。 王
40、柏鲁斋集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 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 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 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 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 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41、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 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 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債务盘剥。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 桑(重农抑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 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
42、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 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4.(2019 湖南株洲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图一 东汉青铜奔马 图二 北魏铜鎏金佛像 图三 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 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43、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 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 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 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 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
44、外 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 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均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 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 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示例二 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 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 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 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 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 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