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07821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 人物传记阅读 时间:60 分钟 分数:56 分 姓名_ 得 分_ 一、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雷蕾) 1990 年, 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 90 华诞时, 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 思 乡曲 。深沉优美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 1912 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 岁时去法国,1928 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 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 奏小提琴时,王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

2、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 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 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 。曲子取材于 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 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 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 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 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3、。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 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 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 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 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 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 恩来)的宠儿 ,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 子 。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 20 年,但

4、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 国 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 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 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 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 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 ,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 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 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 写完几个作品, 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 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 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

5、子,你为什么 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1987 年 5 月 20 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 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 (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是音乐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革 )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 的。 (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思乡曲分三部分,一、表达思乡情绪;二、表达 对故乡热爱;三、表达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 (新浪博客)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 (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所表

6、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 怀恋之情。 B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 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 C马思聪认为,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 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 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_ _ 3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_ _ 二、 (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7、。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陆怡彤远山) 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 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 印象。 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 8 天的演出。这位 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 2016 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 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 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 。她顺着他 们

8、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 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 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 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 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 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 30 年,在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 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

9、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 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 答案就在这里 。 朱生豪,32 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 31 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 自己: 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 在日本侵 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 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 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 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 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

10、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 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 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 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 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 来完成。她解释说: 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 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 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 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

11、生豪和丹 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 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 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 言出 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 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 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 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 虽然许多戏 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

12、 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 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 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 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 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 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 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 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

13、 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5 日,有删节)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陈薪伊对人生理解和对戏剧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懂 得“经典” “大师”的含义。 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 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D “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 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运用细节描

14、写,如“童心未泯” “正午阳光一般的” “睿智” “坚定”等词,浓墨重 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 ,其中“长达 8 天的演出” “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 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 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 艺术人生。 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 的理想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6. 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

15、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三、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一辈子改善自己“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一辈子改善自己(一慈) 他是这个浮躁年代一开口就令人安静的人,他说人生最重要就是改善自己。 就像年轻时爱喝可乐,可中国人终会在岁月里明白茶的滋味。你走过的路越长,越接得 住胡德夫歌声中的错综复杂。他的很多歌,乍一听是山河,细听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骄傲和 感伤,还有足以克服这个喧嚣时代的安静。 胡德夫说。 其实我的歌就是写我经历过的事情,对大自然的那种赞叹。在那个歌里面, 我尽量用直白的方式,用咏叹。 胡德夫说自己一个意外歌手 。20

16、世纪 70 年代初,他去台北一家咖啡厅驻唱,只是为 了多赚一点收入,来为身患癌症的父亲筹措医药费。那时候胡德夫唱的主要是西方的民谣, 他很少用麦克风的豪迈歌唱,被余光中形容为宛如在厚壮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沉大风箱。 然后,在咖啡厅的角落,他碰到了李双泽, 李双泽这个朋友,他不是唤起我去唱我自己卑南 族的歌的人而已,他对我说: 你可以写歌。 但当时,胡德夫怀疑,说,大家都是拿个吉他唱英文歌,谁会愿意听一个原住民的歌, 谁会愿意听台湾民谣呢?李双泽很坚持,他对胡德夫说: 你常常讲的,你小时候的那个山谷, 你说你很快乐、你很想念那个地方,你说你在牛背上是一个王,天空的老鹰是你的向导 这个就是歌啊。 胡

17、德夫回去之后,把整个在山上的事情想了很久。 我早上四点钟就起来去喂饱我的牛; 这时候老鹰飞上了天空,互相咦呼唤着在学习飞的小鹰,一家全在天上翱翔。我还 可以跟它们对话,那咦声响彻山谷。那时我躺在那个贫瘠的山坡上,但是我把它看成是 我的草原,我是个骑士,腰系弯刀啊这样子。那个我不能忘记的,很得意 我每次在大陆唱牛背上的小孩的时候,一个个小孩子会一副怅然的样子,欲哭无 泪的样子。后来我问组织者: 为什么底下有孩子哭呢?他说: 胡德夫你不知道,很多的 小孩,都是逃出农村来的。你快乐地唱农村的事,对他们来讲不一定是那样的。哪个孩子不 想跟都市的孩子平起平坐啊,或者是得到的知识一样多啊。所以你唱稻米、水

18、牛、香蕉 会勾起他们的乡愁。 胡德夫很感慨,他写的只是一个岛的乡愁,却引来这些孩子们很大的、 浓浓的乡愁。后来,胡德夫投身原住民权益运动,沉寂了很多年没有唱这首歌。一直到 2005 年、他 55 岁的时候,才再次把匆匆拿出来唱, 这时候感受和味道又不一样了。 如今, 在台东老家,胡德夫开了一家牛肉面店,在那里会朋友,写东西。他想告诉每天匆匆来去的 都市人: 没有擦肩而过就结识到的朋友 , 从不认识,从那么繁忙,从根本不必打招呼,非 常匆匆的脚步,乒乓乒乓当中,茫茫的人海里,能够结识到朋友,结识到好的事情,在里面 觉得有在改善自己,我想说的是这个 , 连我这么老我都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自己。

19、两个月前,胡德夫当祖父了。在我们都是赶路人一书里,他这样写道, 他(祖父) 来山谷看我的时候,常把我抱在腿上唱古谣给我听。他每次唱的内容都不一样。虽然曲调相 同,但歌词都是他当时的内心所想。就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千年古谣,我现在把它唱给你听。 现在,那个牛背上的小孩也当祖父了。那个厚壮沧桑的身体里住着的深沉忧伤的大 音箱已经在唱给孙子的歌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中“可乐”和“白茶”分别比喻胡德夫青年时代内心的激情躁动和经历岁月 沧桑之后的淡定平和。 B胡德夫走上歌唱生涯完全是一场意外,他需要钱给父亲治病而兼职唱歌,但后来他投生 原住民权益运动,沉寂

20、了很多年没有唱歌。 C胡德夫在大陆唱牛背上的小孩很愉快,但台下许多小孩欲哭无泪,因为他们是不得 已才逃到城市,模糊的歌声引起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D根据文章,胡德夫所说的“改善自己”应该是改善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让自己对他人、 对故土文化的传承更有价值。 8下列对文章结尾一段理解,最恰当两项是(5 分) A “ 厚壮沧桑的身体里住着的深沉忧伤的大音箱”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胡德夫歌唱 技巧的复杂多变,既厚壮沧桑又深沉忧伤。 B这句话体现了胡德夫在艰难岁月中已经长大成熟了,懂得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懂得了 对岁月的宽容,对自己的乐观。 C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前者体现胡德夫艰苦岁月中的忧伤,后者体现他

21、对传承祖先留下的 文化的坚定信念。 D这句话连接了童年的天真自由和晚年的深沉忧伤,给读者带来生命的沧桑感,但更多的 是生命延续带来的希望。 E我们应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深沉,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等到失去 了再懊悔。 9 “他是这个浮躁年代一开口就令人安静的人” 结合全文简析古德夫的歌让人安静的原因。 (6 分) _ _ 四、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刘心武) (1)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 人注意的作家。 (2)至今还记得 19 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

22、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我把对沟 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3)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 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 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 , 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 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却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4)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 。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 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5)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

23、主题是: 你 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码: 不 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6)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个懒懒声音: 谁啊? (7)我就直截了当地说: 看了黄金时代 ,想认识你,跟你聊聊。 他居然懒洋洋的: 好 吧! 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信息却令我欣慰。 (8)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 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 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9)我把在小书店

24、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 你写得实在好。 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 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10) 那一年我 54 岁, 他比我小 10 岁。 我自己也很惊异, 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 共同语言 ? 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 的想法。 (11)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 ,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 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 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 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1

25、2)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时间,也忘记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13)1997 年初春,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 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 不 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 我没大在意,嘱咐了 一句: 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 也就算了。 (14)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 ,直截了当地 告诉我: 王小波去世了。 我本能地反应是: 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 但那竟是事实。 (15)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 ,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 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 (1

26、6)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有删节)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理解,不准确一项是(3 分) A文章中多次写到“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既呼应了文章标题,也表明了作者对王 小波的深切怀念和因王小波已经去世的失落之情。 B前文写到两座寺庙,后文又提到两座寺庙,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上以比喻和对比的手 法,对王小波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C第(2)段画线句子在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句中 “银杏树”既是眼前之树,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形象象征。 D第(10)段中的“共同语言”表明虽然作者与王

27、小波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 然接纳对方的意见。 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对王小波的介绍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无论是对其作品黄金时代的态度由误会 到欲罢不能,还是对其人的接触和认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B作者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但也嫉妒王小波的才情;两人因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而最 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C作者在阅读完黄金时代后,向很多的朋友咨询了王小波的电话,既表明作者想见王 小波的迫切心情,也说明了王小波先生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 D文章第(10)段和第(11)段的内容表明,作者与王小波先生会面后的谈话其实是话不 投机的,但两人并未因此而有争吵,反而

28、成为了朋友。 E文章多次提到喝酒,说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作者与王小波因酒而结缘,也是因酒而有 了对彼此的深入认识,酒成为了文章的一条行文线索。 12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 (6 分)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人物传记阅读人物传记阅读 一、1.C【解析】 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 在材料中没有出现,无中生有。 2. 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 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解析】注意从内容上分析表现了传主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了思乡 曲艺术

29、感染力,从结构上分析: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 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3.抗战时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北平和平解放后,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 动,并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作出了重要贡献。虽受政治迫害被迫 流亡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和祖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默默奉献。临终 前依然在创作思乡题材的作品,一生对祖国忠诚不渝。 【解析】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 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 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

30、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 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 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为什么说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 ,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文章的开头,对文章 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抗战时、北平和平解放后、文革期间、临终 前等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概括。 二、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 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等。根据原文认识忧郁王子哈姆 莱特 ,是在她看过两部莎翁的电影之后。 5.B E【解析

31、】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A 项细节描写错, 浓墨重彩牵强; C 项决定导演在前, 产生共鸣在后;D 项是为了给哈姆雷特中加入中国味道 。 6.(1) 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以期用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唤醒 观众; (2) 哈姆雷特中设计了“中国味道”的细节,如舞台布景里运用中国建筑元素,加 入昆曲牡丹亭音乐等; (3)话剧力求忠于自己,如在剧中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 才能看到的细节, 力求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 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解 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重点抓住哈姆莱特有哪些与 众不同的特点和结合材料。答题区间

32、在文章的中间段落,筛选关键事件,概括形成答案。 三、7.B【解析】本题是对文意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胡德夫 走上歌唱生涯完全是一场意外,他需要钱给父亲治病而兼职唱歌,但后来他投生原住民权益 运动,沉寂了很多年没有唱歌。把主人公走上歌唱生涯是一场意外的理解有误。 8.C D 【解析】 A 项厚壮沧桑的身体里住着的深沉忧伤的大音箱不是比喻。B 项 这句话 体现了胡德夫在艰难岁月中已经长大成熟了,懂得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懂得了对岁月的宽 容,对自己的乐观。对文句的理解有误。E 项理解有误。 9.从时代角度:这个时代是浮躁的,人心渴求安静;从他个人角度:他的歌内容赞美自然、

33、民族、故乡、亲情与友情等最质朴的情感;他唱歌的技巧直白咏叹,歌声深沉厚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筛选和概括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对文本的 准确理解加以概括。 四、10。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分析。C 项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 错误,因为此时作者并不认识王小波。 11.A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B 项嫉妒其才情错误,这里只 是表明对王小波才情的高度赞赏;D 项话不投机错误,只是说到两人阐述的想法不同,性 格直率;E 项因酒而结缘错误,从文章看,两人是因书而结缘。 12.相貌平平,模样有点凶;不拘小节,随意随性; (回电话的方式;见面交流的问答) 憨厚、睿智,而又幽默; (从与作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生前无名,死后才华作品被世人 认可。 (如很少人知道他的号码, 黄金时代当时还不被重视,被随便塞在一小格中等) (每 点,任意回答出三个方面,能联系文本作答,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变相考查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第四专题 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