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086331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3.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情速览 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一般为人物传记,传主品 质一般与当前社会价值观相吻合。从考点来看,着重考查文言文断句、 古代文化常识、 分析概括、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考点。 20192020 年的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分值、题型稳定,2021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 的命题形式、分值、选材应该不会发生变化。 2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理 解这些,就不能阅读文言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虽然三年高考 没有单独考查这些考点,但不能放弃对这些考点的复习,况且翻译题 也是对这些考点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熟悉课本上的文言文, 要有充足

2、的知识积累,在复习时要进行全面复习。 2020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 欧阳修惊喜,殿试 中乙科。后以书 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 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 行手实 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 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 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 “公姑徐之。 ”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

3、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 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 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 所恨。轼恐 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 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 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 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 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 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 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

4、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 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 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

5、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的“士”因“噤(寒冷而 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而不能说话,故“噤未能言”前后应该断开。 由此排除 B、C 两项。从“轼尽奏逐之”可知,“每摧辱举子”的人 是“内侍”,而不是苏轼,故“内侍”和“每摧辱举子”之间不能断 开,进而排除 D 项。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 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

6、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 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 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 当权官员。 解析: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 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 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 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 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

7、旱灾病 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 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 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 为一代文宗。 解析: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 减免的。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 多作 粥药剂,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 活者甚众。 译文: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 解析:(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领;坊,街巷。 (2)关键词: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答案:(1)又减价出售

8、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 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 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惊喜,(苏轼)殿试考中乙科。后来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 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这个人,让他出人头地。”苏 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光禄丞之职。(苏轼)已经服丧期满,回到朝 廷,(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实行新法,苏轼上书议 论新法不便利。(当)新的法令日益推行,苏轼在这中间,常常设法使

9、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 (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 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过,如果出自朝 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 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推行手实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有害于 百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服进入延和殿侍奉皇帝, 皇帝赏赐他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 (苏轼)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士子们端坐庭中,噤 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 能。巡视考场的内侍们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义模 糊

10、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并把这些内侍官都赶走了。 元祐四年,因多次发表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愤恨。苏轼担心 不被他们所容,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苏轼)到杭州后, 遇上大旱, 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 苏轼向朝廷请求, 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又得到皇上赏赐给予剃度僧人的牒文, 用于 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 又减价出售常平米, 制成许多稠粥、 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 交通的要地, 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 ”于是集中多余的公 款二千缗钱,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稍稍蓄积钱 粮

11、来防备瘟疫。徽宗继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 复为朝奉郎。苏轼自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 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 苏轼学习他父亲苏洵写文章, 后来得之于天资。自己曾经说:“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本无一定格式,但 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虽然是嬉笑怒骂的话,也 都可以写成文章, 并且可以诵读。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 称雄百代, 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高分技法高分技法1:突破文言断句题的:突破文言断句题的“5依据依据”“”“3步骤步骤” 一、文言断句一、文言断句“5依据依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2、确的一项是( )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 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误 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 (节选自辽史 耶律俨传) A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 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B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 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C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 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D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 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解析:“清宁初”

13、是年号,前后都应断开,排除A、C;“南院 宣徽使事”为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答案:B 【参考译文】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 官。清宁初年,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同二 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年,因误奏事情获罪,贬为榆 州刺史。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跋氏,后为宗 室长,因号长孙。父晟,字季,涉书史,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 军。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 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

14、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 故晟以女适太宗时隐太子衅阋已构,后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 释嫌猜。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寻为皇太子妃,俄为 皇后。 (摘编自新唐书 列传一) A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 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B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 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C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 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D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

15、志之/每语晟 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解析:“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语意完整,且“心志之”的主语 为“炽”,故应在“突厥女”后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C选项。根 据“必有奇子”的主语应为“此”,所以“人”后应该断开,因此可 以排除选项D。 答案:A 【参考译文】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河南府洛阳县人。其祖先出自北魏 拓跋氏,因后来成为魏宗室的长房子孙,故称之为长孙氏。父亲长孙 晟,字季,涉猎书史,矫健勇猛,通晓兵法,出仕隋朝任职为右骁卫 将军。长孙皇后喜好图书史籍,观古往今来善恶之事作为自己的借 鉴,视听言动严守礼法规范。长孙晟之兄长孙炽,仕周为通道馆学 士。曾

16、闻知太穆皇后幼时劝北周武帝抚接突厥之女,暗暗记在心中。 常对长孙晟说:“这是聪明智慧之人,必生奇异之子,不可不考虑她 的婚姻之事。”因此长孙晟将其女嫁给太宗。当时秦王与隐太子李建 成嫌怨已成,长孙皇后内助秦王尽孝以侍奉高祖,谨慎地顺承高祖诸 妃,以消除猜疑。到太宗进入宫中分发将士铠甲兵器时,长孙皇后亲 临其地慰劳勉励将士,大家无不为之感动振奋。不久成为皇太子妃, 接着成为皇后。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 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 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

17、高后患之乃 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 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 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 张丞相列传)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 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 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 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 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

18、召周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语段中,两个“使”字,第 一个为动词,翻译为“派遣”;第二个“使”为名词,翻译为“使 者”。原文翻译为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语意连贯,中间不应 该断开。因此可以排除A、B。“使者三反”语意连贯,后面断开; “固不遣赵王”的主语应该是“周昌”,据此可以排除C。 答案:D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他和堂兄周苛在秦时都担任泗水卒史。沛公被封 为汉王,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高祖去世之后,吕 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 返了三次,周昌坚持不送赵王(入朝)。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忧虑(这件 事),就派使臣召周昌(入

19、朝)。周昌被召(入朝)之后,拜见太后,太后 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 王(入朝),为什么?”周昌被召(入朝)后,吕后(又)派使臣召赵王,赵 王果然来了。(赵王)到长安一个多月,喝药死了。周昌于是称病辞 职,不上朝觐见,三年之后去世了。 二、文言断句二、文言断句“3步骤步骤” 步骤 解释 第一步:理解句意初判断 先通读所给语段,弄懂文言文的基本情 节;若有人物对话,应要弄清说话的人物 是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对文意 的了解,初步判断选项中易切分的地方。 第二步:巧抓依据定关键 断句时,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巧抓标 志。(见“五依据”)。 第三步:断后通读

20、细检查 断完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句意是否完 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圆合, 最后与四个选项比对,确定正确答案。 2019 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 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 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

21、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题演示答题演示 第一步:理 解句意初判 断 本句的大概意思是:贾生名叫贾谊,洛阳人。十八岁 的时候,便以博通诗书、写文章而在全郡有名气。当 时吴廷尉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的人才, 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很赏识他。根据大意可知“吴 廷尉”为人名,是后一句的主语,可以肯定A项错误。 第二步:巧 抓依据定关 键 四个选项中,前三处断点相同。第四处B、C两项相 同,A

22、、D两项不同,“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可 以肯定D项错误;B、C两项五、六处相同,第七处根 据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应为“召置门下”,可知B项错 误。 第三步:断 后通读细检 查 断完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句意、语意,四个选项 比对,确定答案为C。 42020 全国卷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 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 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 “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 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 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

23、,蔡京引方 士 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民讼诸府”意思是民向 官府诉讼,“诸府”是诉讼的对象,做状语,修饰“讼”,其后断 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掠”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据 此排除BD;“即出民”中,“民”是“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 除C。故选A。 答案:A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传言会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写奏表祝 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 令出了三个题目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完了,皇上(看后)就在草稿后 批阅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便从秘书少监被任 命为

25、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士兵夜里追查盗 贼,盗贼逃脱离去,有受到惊吓跑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 兵)就(把百姓)当成盗贼捆起来。(被抓的)百姓向州府申诉,然而,受 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 事,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 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荐方士王 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 5对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 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建兴

26、中,陈声率诸 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陶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 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 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选自晋书) 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 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 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 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 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

27、杀牛饮血/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在对句意进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 句子成分的划分等判断断句是否正确。对比四个选项,“保董城伺又 率诸军围守之”这一处断句中,“伺”是人名,谓语是“率”“围 守”,而“保董城”则是“声”发出的动作,所以“伺”前应断开, 据此排除C、D两项。“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这一处断句中,根据 句意来看,此处是说阻断水道,城中没有水,所以“城”前应断开, 据此排除B项。 答案:A 【参考译文】 朱伺字仲文,是安陆人。朱伺勇猛威武,但不善言辞,不认识 字,担任郡将督时,见到乡里的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等到做 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建兴年间,陈声率两千多名无赖之徒拦截长 江

28、掳掠,陶侃派朱伺为督护讨伐陈声。陈声往东逃去,守住董城。朱 伺又率众军包围董城,在城四周围起层层篱栅,架筑高高的望楼,用 强弓向下射,又阻断城中水道。城中没有水,杀牛喝血。阎晋,是陈 声的妻弟,就斩下陈声的头出城投降。 高分技法2:破解文化常识题的“两法四法两步” 一、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记忆两法记忆两法”“”“判定四法判定四法” 一线串 珠法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 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 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 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 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如

29、人物的称谓:直称姓 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 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 记忆 两法 归类 联想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 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忆屈原 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调动积 累直接 判定法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 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 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 礼

30、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 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 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 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判定 四法 剖析词 语 推断法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 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 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 “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 “陟”应指升职。 结合语 境 深推法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 文中搜索相

31、关信息加以推断。 判定 四法 遇生灵 活 判对法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 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 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 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 ,除祁乡令。寻被元帝檄 ,使讨江州刺史华 轶。以母忧去职。服阕 ,以侍中、卫将军征 。年七十九,卒于位。追 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 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

32、要的文书,后 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 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文中指虞潭守 丧结束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卫将军。 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 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答案:B 【参考译文】 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虞潭清正坚贞有品行节操,州 郡征辟他为从事、主簿。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酒,出 任祁乡县令。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被派遣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 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 (虞潭)七十

33、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谥号为 孝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王安石字 介甫,抚州临川人。俄直集贤院。以母忧 去,终英宗 世,召 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 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 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 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 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解析:对“字”的表述有

34、误,“对平辈或晚辈”应改为“对平辈 或尊辈”。 答案:A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王安石因 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 职。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二、文化常识答题二、文化常识答题“两步骤两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 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 省辟 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初,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 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 曰:“是如易柱,须得大 木

35、。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 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 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 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八年,疾笃, 居一月而卒 ,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 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 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

36、处 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 “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答题演示答题演示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 易判定A、C两项正确。 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 项B项和D项的正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 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 “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 确定B项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 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

37、惧,伪送款以缓师。天会六年,迁 尚书 左仆射,判 广宁尹,加太子太傅 。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 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天眷初,同签会宁牧 。及熙宗幸 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 ,改同知燕京留守。桢久在台 ,弹劾无所 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 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 “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 ,年六十 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节选自金史 高桢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

38、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通称为进士。 B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 C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 中的“判”表示,天会六年,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 D牧,州的行政长官,相传舜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文 中是“管理”的意思。 解析:文中“牧”是州的行政长官,并不是“管理”的意思。 答案: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太师,指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文中指为高 桢加衔。 B公,古代爵位的一种,“戴国公”是指当时给

39、高桢的封爵。 古代的爵位通常有五等,按地位高低分为“公、伯、侯、子、男”。 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 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 都叫“薨”。高桢身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 解析:按地位高低应分为“公、侯、伯、子、男”。 答案:B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 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 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天会 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兼任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他在位八年, 治政法律清明严肃

40、,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 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 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 守。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 汇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 恨他。 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让他 们两个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按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推辞 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 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等到高桢因病 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画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

41、未 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 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高分技法高分技法3:“三点考虑”“六字诀”,保文言翻译高分:“三点考虑”“六字诀”,保文言翻译高分 一、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三点考虑三点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太清之 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 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 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

42、 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 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 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答题演示答题演示 第一步:找 出关键实词 句中“度”译为“猜度”;“辄”译为“总是”; “辞”译为“推辞”;“雅”译为“一向,非常”; “重”译为“敬重”;“罪”译为“怪罪”。 第二步:锁 定重点虚词 句中“因”为副词,译为“就”;两个“之”均为代 词,他。 第三步:抓 牢文言句式 “辄辞以疾”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句 序为“辄以疾辞”;“弗之罪也”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 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弗罪之也”。 第四步:连 缀成佳句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

43、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 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 钦敬他,不怪罪他。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 孙。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 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 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 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 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 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 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 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 驾崩,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 到

44、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 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 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 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 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 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特殊句式: 译文: “尝”,曾经;“就”,跟随;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

45、妻”,名词作动词,嫁。 故以女妻之: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父”。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 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以”,介词,把。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 命是从。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特殊句式: 译文: “大人”,这里指父亲;“奉承”,侍奉。 “以”,因为。 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宾语“命”提到了动词 “从”之前。 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 我拿着手巾梳子(服侍您)。(我)已经侍奉了 您,就只听从您的命令。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 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

46、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 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戴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 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 以让我拿着手巾梳子(服侍您)。(我)已经侍奉了您,就只听从您的命 令。”鲍宣笑着说:“(你)能像这样,就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 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与鲍宣一 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 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

47、陕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 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自 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敝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 租赋二年。”仁宗从之。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十之三 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 朱泚之乱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臣奏黜潍,议乃 定。 (1)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敝为甚,请以诏劳来,仍 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特殊句式: 译文: “凋敝”,困苦;“劳”,慰劳、安抚; “谕”,宣布;“蠲”,减免。 “于”,介词,到;“以贼平蠲租赋二年” 中的“以”,介词,把。

48、 三年于今:状语后置句,“三年”是名词用 作动词,有三年;状语“于今”宜在其前。 自西夏元昊反叛,至今已有三年,关中的人 民困苦到了极点,请求让我带诏前往慰劳、 安抚他们,并宣布平定叛贼之后减免租赋二 年。 (2)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 重要实词: 重要虚词: 特殊句式: 译文: “携”,离散;“所以”,的原因; “致”,招致。 “而”,连词,表并列,无实义。 此衰世之事之乱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这是衰世才做的事,会招来民怨并离散民心,这就是 唐德宗(时期)招致朱泚叛乱的原因。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陕西用兵,他任体量安抚使。 出发前,向

49、皇帝请求说:“按照旧例,使者每到一处,都宣读皇帝的 诏书,慰问官吏将校,但不惠及普通百姓。自西夏元昊反叛,至今已 有三年,关中的人民困苦到了极点,请求让我带诏前往慰劳、安抚他 们,并宣布平定叛贼之后减免租赋二年。”仁宗听从了他的请求。当 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十分之三的房租用来增加军 费。王尧臣进奏皇帝说:“这是衰世才做的事,会招来民怨并离散民 心,这就是唐德宗(时期)招致朱泚叛乱的原因。”度支副使林潍害怕 张永和,因此附和他的建议,王尧臣奏请罢黜林潍,才停止讨论此 事。 二、文言文翻译二、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六字诀” 三处着眼点,让我们找到了题目的命题点和翻译的采分点,接下 来就是

50、动手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 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六字诀。运用六字诀翻译语句,并非单纯考虑某 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了方便同学 们更好地掌握六字诀,我们特地把六字诀分开详细讲解。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 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中“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 译。 (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 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12把下面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新高考专用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134张).ppt)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