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乡土土中国中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费孝通费孝通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 乡土本色乡土本色 熟悉社会熟悉社会 导语:乡土中国里凝结着学术救国的热血导语:乡土中国里凝结着学术救国的热血 “我只能说在乡村里可以看到中我只能说在乡村里可以看到中 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问题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问题 都牵连到这些在乡村里住的人民。都牵连到这些在乡村里住的人民。 我也相信目前生活最苦的是住在我也相信目前生活最苦的是住在 乡村里的人民,所以乡村里的人民,所以对于他们的对于他们的 生活的认识应当是讨论中国改造生活的认识应当是讨论中国改造 和重建的重要前提和重建的重要前提。” 乡土重建乡土重
2、建118118页页 “1929“1929- -19371937年,因我们实际钻年,因我们实际钻 到乡间,钻到农民的生活里去研到乡间,钻到农民的生活里去研 究,从研究实验中,我们体验出究,从研究实验中,我们体验出 来,发现中国人民的四大问题来,发现中国人民的四大问题 愚、穷、弱、私与改造方式的愚、穷、弱、私与改造方式的 四大教育(艺术教育、生计教育、四大教育(艺术教育、生计教育、 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晏阳初晏阳初由识字教育到乡村由识字教育到乡村 建设建设 晏阳初(1890-1990) 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沿袭之社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沿袭之社 会组织会组织结构既已崩溃,
3、而新者未结构既已崩溃,而新者未 立;或说是文化失调,人非社会立;或说是文化失调,人非社会 则不能生活,而社会生活则非有则不能生活,而社会生活则非有 一定秩序不能进行;任何一时一一定秩序不能进行;任何一时一 地之社会必有所为组织构造者,地之社会必有所为组织构造者, 形著于外而形成一种法制、礼俗,形著于外而形成一种法制、礼俗, 是即其社会秩序也。是即其社会秩序也。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1893-1988)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1 1 读了前三篇,你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对中国基层读了前三篇,你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对中国基层 社会的认识与哪位前辈(晏阳初、梁漱溟)
4、的理论更契合?社会的认识与哪位前辈(晏阳初、梁漱溟)的理论更契合? 二、梳理文本,理解主旨二、梳理文本,理解主旨 篇名篇名 核心观点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论证思路 01乡土本色 02文字下乡 03再论文字 下乡 中国社会的中国社会的 基层是乡土基层是乡土 性的性的 熟人社会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法理社会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从黏着土地、不流动、 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 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特点 从空间阻隔角度从空间阻隔角度 而言,面对面社而言,面对面社 会不需要文字会不需要文字 特殊语言特殊语言 辨析辨析“愚愚”的问题:讨论文字的问题:讨论文字 传情达
5、意的功能;乡土是传情达意的功能;乡土是“面面 对面的社群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不需要文字 从时间阻隔角度从时间阻隔角度 而言,生活定型,而言,生活定型, 不需要文字不需要文字 空间阻隔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时间阻隔 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 从乡土社会的生活特定从乡土社会的生活特定定型定型 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2 2 前三篇文章内在的关联是什么?前三篇文章内在的关联是什么? 第一篇: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于村之间第一篇: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于村之间 孤立隔膜、孤立隔膜、熟
6、人熟人社会)社会) 第二篇:从空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辩第二篇:从空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辩“愚愚”, 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中文字不如语言、特殊语言、表情动作交流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中文字不如语言、特殊语言、表情动作交流 得充分)得充分)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第三篇:从时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社会共同社会共同 经验打通今昔、世代的时间阻隔,定型不变的乡土社会用口头经验打通今昔、世代的时间阻隔,定型不变的乡土社会用口头 语言即可传授共同经验,不需要文字语言即可传授共同经验,不需要文字) 基础基础 深入深入 探讨探讨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第一章
7、乡土本色 黏着土地 不流动 聚村而居 熟悉熟悉 空间:直接接触, 不需文字 时间:定型生活, 不需文字 第二章 文字下乡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人和人之间熟悉人和人之间熟悉 人对工作熟悉人对工作熟悉 人对自然环境的熟悉人对自然环境的熟悉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是对文字和乡村教育的否定吗? 前三章关联前三章关联 第一章是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社会的 性质特点,是二三章的理论基础;二三两章之间的关 系是并列关系,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 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的 结论;三章内容整体构成总分关系。 三、精读语段,品味语言三、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讨论与
8、交流讨论与交流3 3 郑也夫教授说过:郑也夫教授说过:“费(孝通)的文字的特长是深入浅费(孝通)的文字的特长是深入浅 出,举重若轻,真佛只说家常话。出,举重若轻,真佛只说家常话。”请精读以下两个文”请精读以下两个文 段,体悟乡土中国一书语言运用上的特色。段,体悟乡土中国一书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土”字却用字却用 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9、/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 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 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 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而且,据说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而且,据说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 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最近最近 我遇着
10、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朋友,他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朋友,他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 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 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我我 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 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11、这样说来,我们的这样说来,我们的 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 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精读段落精读段落1 1 中国农民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几点:一、一、每家所耕的每家所耕的 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二、 需要水利等公共设施,有合作的需要。需要水利等公共设施,有合作的需要。三、三、为了安全,为了安全, 人多
12、容易保卫。人多容易保卫。四、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 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 落。落。 精读段落精读段落2 2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4 4 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安土重迁的特色及其深远的影响。的特色及其深远的影响。 原因: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 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 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 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影响:“乡土本色”决定了
13、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封闭狭 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参考文段一参考文段一: : 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 概是比较奢侈的。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我小时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 的就是认几个字,起码认识自己的名字,不是睁眼瞎,一旦有机会进了城的就是认几个字,起码认识自己的名字,不是睁眼瞎,一旦有机会进了城 ,能认个男女厕所,能认个男女厕所; ;离开家了,能给家里写个信。他们
14、要求很低,目标要离开家了,能给家里写个信。他们要求很低,目标要 上大学的似乎不多,因为身边缺少榜样,孩子们学习也都不怎么好。即使上大学的似乎不多,因为身边缺少榜样,孩子们学习也都不怎么好。即使 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文字在转型社会的乡村里,村民还是只求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文字在转型社会的乡村里,村民还是只求一一点基本的点基本的 作用,但不是不需要。作用,但不是不需要。 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 ,也找不到老师。,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比如,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
15、造了需求。比如, 我小时候,村里经常会有少林武术班,几个跑江湖的我小时候,村里经常会有少林武术班,几个跑江湖的“武师武师”一召集,临一召集,临 时借个场地,办了个短期武术班,这样周遭几个村子的小孩子时借个场地,办了个短期武术班,这样周遭几个村子的小孩子( (我的印象我的印象 都是男孩子都是男孩子) )就报名缴费来学习了。现在就没有这种班了,因为在乡村,就报名缴费来学习了。现在就没有这种班了,因为在乡村, 挣不到太多钱,没有人来办了。就是没有供应了,人们也想不到这个练武挣不到太多钱,没有人来办了。就是没有供应了,人们也想不到这个练武 术的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
16、乡术的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 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 (选自选自陈陈心想走出乡土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对话费孝通 ,三联书店,三联书店,20172017年年 ,7575页页- -7777页页) ) 参考文段二参考文段二: : 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民国二十五年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民国二十五年 (1936(1936年年) )在开弦弓村看到村民生产生活中没有文字的需求,是个事实。在开弦弓村看到村民生产生活中没有文字的需求,是个事实。 而宋元明清中国乡村私塾中分明弦歌不辍,是另一个事实。
17、后一事实说而宋元明清中国乡村私塾中分明弦歌不辍,是另一个事实。后一事实说 明,那里曾经有教育,它不是帮助生产生活,而是服侍科举功名。明,那里曾经有教育,它不是帮助生产生活,而是服侍科举功名。19051905 年废除科举。年废除科举。19361936年费孝通入吴江开弦弓村调查的时候,科举已经废除年费孝通入吴江开弦弓村调查的时候,科举已经废除 3131年,很可能那是该村落历史上文字最衰微的时刻。年,很可能那是该村落历史上文字最衰微的时刻。2626岁的费孝通看到岁的费孝通看到 了这一幕,且从自己十岁前乡村生活记忆中,调不出私塾时代的文字学了这一幕,且从自己十岁前乡村生活记忆中,调不出私塾时代的文字学
18、 习的印象。习的印象。 讲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不该忘记此地当年私塾的繁荣。其实费孝讲吴江乡村的文字遭遇,不该忘记此地当年私塾的繁荣。其实费孝 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 :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 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但这段简述未进入日后的论文江村经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但这段简述未进入日后的论文江村经 济。其后的乡土中国竟然以开弦弓村一个时点上的教育特征,即济。其后的乡土中国竟然以开弦弓村一个时点上的教育特征,即 “文字难下乡文字难下乡 ,定格无年代区分的乡土中国。,定格无年代区分的乡土中国。 ( (郑也夫评郑也夫评 与费孝通与费孝通) )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5 5 陈心想和郑也夫似乎都不赞同费孝通文字下乡中的观点,陈心想和郑也夫似乎都不赞同费孝通文字下乡中的观点, 他们两反对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他们两反对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文字下乡难的真正原因你认为文字下乡难的真正原因 何在何在? ?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6 6 联系后面的篇章,说说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在全联系后面的篇章,说说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在全 书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书结构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