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马说、 捕蛇者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爱莲说、师说师说等都属于这等都属于这 一种文体。一种文体。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题解题解 韩愈韩愈(768768824824)唐代)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自称
2、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韩柳”。 他是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韩愈著作节选韩愈著作节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八大散文代 表作家的合称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即唐代的韩愈、柳宗韩愈、柳宗 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3、、苏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曾巩。辙、王安石、曾巩。 所谓“所谓“古文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是相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质朴自由,以 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 现实生活、表达思想。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自南北朝以来,文坛 上盛行骈文,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 等形式,华而不实等形式,华而不实, ,不适于用不适于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
4、弘文馆、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 崇文馆和国子学。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韩愈写师说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 笑侮,收召后学,做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
5、长安,炊不暇熟,又挈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 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 难能可贵的。难能可贵的。 朗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课文,注意读音。 句句读读(dudu) 或或不不焉(焉(fu fu )经)经传传(zhunzhun) 从从师师(cng)(cng) 读读书(书(dd) 不不能(能(b b ) 传传道(道(chun chun )从从容容(cng) (cng) 聃聃(dn) (dn) 蟠蟠(pn) (pn) 苌苌弘弘(chng) (chng)
6、近近谀谀(y) (y) 贻贻(y)(y) 冉冉(rn) (rn) 潘潘(pn) (pn) 长长幼幼(zhng) (zhng) 须须臾臾(y) (y) 怡怡(y)(y) 文章字词文章字词积累:正音积累:正音 文章翻译文章翻译 生生乎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从而师师之;生乎吾后,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其闻道也亦先乎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师道也,夫道也,夫庸庸知其年知其年之之 先后生于吾先后生于吾乎乎?是故?是故无无贵贵无无贱,贱,无无长长无无少,少,道之所存,师之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所存也也。 1. 1. 乎:乎:介词相当于介词相当于于于
7、2. 2. 从而从而 古古义义:跟从跟从并且并且 今义今义:连词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因此,就。,表示结果或目的。因此,就。 3. 3. 先先乎乎吾:吾:比比 4. 4. 师之:以之为师,意动用法师之:以之为师,意动用法 5. 5. 师道:学习道理,名词作动词师道:学习道理,名词作动词 6. 6. 无无 古古义:义:无论无论 今今义:没有义:没有 7. 7. 判断判断句式句式 1. 师道:师道: 从师从师的风尚。的风尚。 2. 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读) 3. 众人众人:古今古今异义异义 4. 下下:名作名作动,低于动,低于 5. 耻:耻:以以
8、为耻为耻。意。意动。动。 6. 圣圣名词名词,圣人,圣人形容词形容词,圣明,圣明 7. 愚愚名词名词,愚人,愚人形容词形容词,愚昧,愚昧 8. 其其:语气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大概 嗟嗟乎!乎!师道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众人,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圣人也亦远 矣,而矣,而耻耻学于师。是故学于师。是故圣圣益益圣圣,愚愚益益愚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 爱爱其其子,择师而
9、教之;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于其身也,也,则耻则耻师焉,惑矣。师焉,惑矣。 彼彼童子童子之师,授之师,授之之书而书而习习其其句读句读者也者也,非,非吾所谓传吾所谓传其其 道道解解其其惑惑者也者也。句读。句读之之不知不知,惑,惑之之不解不解,或或师焉,师焉,或或 不不焉焉,小小学学而而大大遗,吾遗,吾未见未见其明其明也也。 1. 其:其:自己的自己的 2. 于其身于其身:对于对于他们自己他们自己 3. 其:其:其中的其中的/书书/那些那些 4. 者也者也,判断判断句式句式 5. 之之:提提宾宾标志标志不知句读不知句读,不解惑,不解惑 6. 不不:同同“否”“否” 7. 或或或或 :固定固定句式句
10、式,有,有的的有的有的 8. 小、大小、大:形容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的方面/大大的方面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耻相师相师。士大夫。士大夫之族之族,曰师曰弟子,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云者,则群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彼与彼年相若相若也,也, 道相似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也,位卑则足羞,官,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之不不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乃反反 不能及,不能及,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 1. 耻:耻:意动意动,以,以为耻为耻
11、 2. 相师:相师:拜别人为拜别人为师。师。 3. 之族:之族:这这一类一类人。人。 4. 群聚群聚:成群成群地地聚在一起聚在一起,群群,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 5. 5. 相若相若:差不多差不多 6. 6. 之:之:主谓之间,取独主谓之间,取独/ /这些这些。 7. 7. 乃:乃:竟竟 8. 8. 其其:表示表示感叹,语气词,感叹,语气词,多么多么 1.常常:固定固定的。的。 2. 师:师:意意动用法动用法,以,以为为师师 3. 之徒之徒:这些这些人人,之,之,指示代,指示代 词,词,这些这些 4. 贤:名词,贤:名词, 道德才能;道德才能; 5. 不必不必:古古义义:不一定不一定; 今义
12、:今义:不需要不需要 6. 贤:贤:动词动词 贤明;贤明; 7. 术业:术业:学问和学问和技艺;技艺; 8. 专攻专攻:专门专门研究研究 圣人无圣人无常常师。孔子师。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之 徒徒,其,其贤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故弟子不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术 业业有有专攻专攻,如是而已,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好古文,六艺六艺经经 传传皆通习之,不皆通习之,不 拘拘于于时,学时,学于于余。余。
13、余余嘉嘉其能行其能行古道古道, 作作师说师说以贻以贻 之。之。 1. 1. 六艺:六艺:指指 诗诗书书礼礼 乐乐易易春秋春秋 六种经书。六种经书。 2.2. 经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古代解释经书 的著作。的著作。 3.3.于:于:表被动表被动/ /向;向; 4.4.古道:古道: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 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现象积累 一词多义:之一词多义:之 (1 1)爱其子,择师而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之 (2 2)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人 (3 3)师道)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不复,可知矣 (4 4)句读)句读之之不知不知 (5 5)六艺经传,皆通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 (6 6)蚓无
14、爪牙)蚓无爪牙之之利利 (7 7)吾欲)吾欲之之南海南海 代词,他代词,他 代词,这些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助词,提宾标志助词,提宾标志 代词,代“六艺经传”代词,代“六艺经传”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往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生乎吾前,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惑而不从师,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其出人也远矣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夫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 今今其其智乃反不能及,智乃反不能及,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
15、欤 代词,他代词,他 代词,那些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他们代词,指他们 副词,大概副词,大概 他们,多么他们,多么 一词多义:其一词多义:其 1.1.其皆出其皆出于于此乎此乎 2.2.学学于于余余( (耻学耻学于于师师) ) 3.3.于于其身也其身也 4.4.师不必贤师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 5.5.不拘不拘于于时时 1.1.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3.3.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对,对于对,对于 4.4.介词,表比较,介词,表比较, 比比 5.5.介词,表
16、被动,被介词,表被动,被 一词多义:于一词多义:于 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也久矣 所以所以传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六艺经传传皆通习之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一词多义:传一词多义:传 1. 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2.2.吾吾师师道也道也 3.3.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4.4.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不传也久矣 5.5.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之人百工之人 6.6.十年春,齐十年春,齐师师伐我伐我 名词,老师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动词,从师动词,从师 名词,有
17、专门技艺的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师一词多义:师 1 1 其闻其闻道道也固先乎吾也固先乎吾 2 2 吾师吾师道道也也 3 3 道道相似也相似也 4 4 师师道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不传也久矣 5 5 余嘉其能行古余嘉其能行古道道 道理道理 道理道理 道德学问道德学问 风尚风尚 正道正道 一词多义:道一词多义:道 (1 1)师者,所以传道)师者,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业解惑也。 受受, ,通“授”,传授。通“授”,传授。 (2 2)或师焉,或)或师焉,或不不焉。焉。 不不, ,通“否”,指不从师。通“否”,指不从师。 通假通假字字 2.2.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必有师
18、: (古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 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古)特殊指示代词)特殊指示代词“所所”与介词与介词“以以”结合,译结合,译 为用来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的原因(或缘由)。 (今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 无无贵贵无无贱,贱,无无长长无无少:少: (古古)无论,不论。)无论,不论。 (今今)没有。)没有。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6. 小学小学而大遗:而大遗: (古古)小的方面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一般指研究文字、训
19、诂、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 音韵的学问。音韵的学问。 (今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 句读句读之不知:之不知: (古古)句子停顿的地方。()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今)看字发出声音。)看字发出声音。 4. 今之今之众人:众人: (古古)一般人、普通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今)许多的人。)许多的人。 1. 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 2. 而而耻耻学于师学于师 3. 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 4. 位卑则足位卑则足羞羞 5. 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6. 吾吾师师道也道也 1.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
20、,以为耻为耻 3.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的方面 4. 意动用法,感到羞耻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5.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6. 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学习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主要句式主要句式 1 1. .师师者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 2 2. .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 3 3. .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 4 4. .其其下(下(于于)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 5 5. .(士大夫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则群聚而笑之 6 6.
21、.不拘不拘于于时时 7 7. .句读句读之之不知,惑不知,惑之之不解不解 8 8. .而而耻学耻学于于师师 9 9. .师师不必贤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 1010. .其其闻道也固先闻道也固先乎乎吾吾 1111. .学学于于余余 1212. .或或师焉,师焉,或或不焉不焉 判断句判断句 省略句省略句 被动被动/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有的固定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文本研读文本研读 (1 1)人为什么要从师?(用原文回答)人为什么要从师?(用原文回答)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为惑
22、也,终不解矣。 (2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所存也。 理解第一节理解第一节 (1 1)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 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2 2)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 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23、耻师焉。 理解第二节理解第二节 (3 3)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 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 (4 4)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及。” (5 5)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
24、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 错误的,愚蠢的。错误的,愚蠢的。 原文:“学者必有师。”原文:“学者必有师。” 1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论证了什么观点?、作者用孔子的言行,论证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 2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理解第三节理解第三节 理解第四节理解第四节 本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本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2.“2.“能行古道”能行古道” 1.
25、“1.“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文章特色文章特色 (1 1)下定义、作结论)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 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 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
26、,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 自明。自明。 (3 3)引用论证)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 了说服力。了说服力。 (一)整句散句结合。(一)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 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 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下圣
27、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 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二)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 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
28、比一句加重。第一 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 语气。感情强烈。语气。感情强烈。 (三)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三)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 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也。 孰能无孰能无惑惑?惑惑而不从师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吾吾从而师之。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贤于弟子。 顶顶 真真 作用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 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