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1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
2、争的主题。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3、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
4、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生词。渡过(d)芜湖(w)摧枯拉朽(xi)溃退(ku)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2根据资料助读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
5、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四、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
6、无斗志,土崩瓦解。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
7、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会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5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说说文中用语的精练、铿锵处。(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
8、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五、课堂小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冲破敌军防线,南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
9、,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六、板书设计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新课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资料助读背景链接: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
10、渡江战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生词。荻港(D)锐不可当(dng)泄气(xi)要塞(si)溃退(ku) 签订(qin) 督战(d) 歼灭(jin)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歼灭:消灭(敌人)。2读课文,指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11、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研读课文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
12、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4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西起九江(不含)。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3)人民解放军百
13、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五、课堂小结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
14、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六、板书设计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2理解新闻的内容。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过程与方法】1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学习新闻的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领会科技的力量,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科技观。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起诺贝尔,大家一定会想到以诺贝尔命名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
15、尔奖颁发这篇新闻。二、资料助读1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2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
16、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基本要求: 用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三、感知、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及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2)学生重点读文章第二段回答,文章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
17、及所做贡献有什么作用?(3)新闻前的黑体字部分属于什么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1)本消息的导语部分是文章的第一段,导语交代了中心事件、时间、颁奖机构、首次颁奖及诺贝尔的遗嘱几方面的内容。(2)体现了新闻事实准确、翔实。(3)属于电头,交代了新闻报道的报社名称和准确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2再读文章,思考后回答:(1)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2)消息的结尾部分补充说明了资金的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发言: (1)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首届获奖者的详细情况,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管理及评选情况。(2)
18、资金的管理和奖项的评议权分开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原则,充分体现了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明白了新闻的特点,同时了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颁奖的规则等情况。3“飞天”凌空【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特写的常识及特点。2理解新闻特写的内容。3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过程与方法】1品味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爱国意识。1概括新闻特写的主要内容。2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3体会作者在新闻特写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
19、题,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做到突出都能有爱国的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在体育运动方面为国争光的新闻特写。二、资料助读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主要由亚洲地区举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主办。第18届亚运会将于2018年08月18日至2018年09月0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2015年8月17日,中国奥委会已经向亚奥理事会正式递交了杭州代表中国申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意向书。 9月16日亚运会申办悬念揭晓,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花落杭州。杭州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
20、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三、感知、研习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疏通下列字词。凌空(lng)翘首(qio)酷似(k)潇洒(xio) 轻盈(yng) 屏息敛声(lin)眼花缭乱(lio) 由衷(zhng ) 悄然(qio)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概括“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的主要内容。(2)如何理解标题“飞天凌空”的含义?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后明确:(1)文章叙写了吕伟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赛冠军的精彩表现。(2)文章把吕伟跳水的姿态比作“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的全过程,感动裁判和在场的观众
21、,赢得了高分,获得了冠军。3重点研读学生再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展示。(1)吕伟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描写细致,生动形象。请找出直接描写的句子体会生动形象的特点。找出比喻句进行分析。如:“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把吕伟跳水时优美的身姿比作“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动作的完美,令人感动佩服。(2)请找出文章的侧面描写分析其作用。以下两处通过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侧面烘托了吕伟的精彩表现。“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
22、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3)如何理解文章中体现的爱国精神?通过一个印度观众的评价点出了吕伟等运动员的表现实际上是代表一个国家,是国家荣誉。他们的刻苦训练获得了应有的好成绩,都是爱国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和优秀的表现为国争光,我们作为普通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也同样能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期待大家的表现,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4一着惊海天【知识与能力】1
23、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2学习叙事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军队的发展情况及实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一、导入新课要保证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取大家之智慧,集大家之所长,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俗话说的好,国不可一日无“军”。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军队。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24、。让我们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领略一下我们这支精锐军队的风采,去见证让人激动、自豪的“圆梦”时刻吧!二、资料助读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三、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桅杆(wi)承载(zi)娴熟(xin)湛蓝(zhn) 刹那(ch) 镌刻(jun)2生词注释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
25、工作很熟练。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文中指当时的相机记录下的场面。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四、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上标注生字词读音。2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开头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介绍歼15舰载机着舰前的准备,点明此项任务的危险。第二部分(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稳稳地停了下来)描绘歼15舰载机着舰的过程。第三部分(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最后)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二)深层理解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描写海风之大和海浪之汹涌,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集体环境
26、,突出此时着舰之险,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2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什么作用?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3文章写着舰过程中,用具体时间显示进程,这样写有必要吗?有必要。以时间为序更体现事件的紧迫性,给读者以真实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简明扼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提示: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
27、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三)走进语言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文字。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提示: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
28、“疾如闪电”等)和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四)走进写法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一着惊海天对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指挥人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过程都做了完整记录。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
29、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着舰实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一切完全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读者关注的是着舰能否成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环节来叙写。这个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叙写了着舰过程的状态,将此过程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作为科技类文章,要让读者有更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不能太含蓄。作者在叙写中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阐述,为的是让读者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这一实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五)走进主题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
30、,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对工作人员由衷的景仰之情。5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及其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
31、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1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2理解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
32、中的藤野先生。二、资料助读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
33、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三、认知贯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梳理叙事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b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c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d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e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2请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横线填上适当的词语。找出依据并分析。藤野先生是一个_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例概括)3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万分的感激,深切的
34、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第37、38段)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照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照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污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
35、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
36、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改用“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
37、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达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期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
38、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作者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出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
39、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体会本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意义?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但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课堂小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
40、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沐浴在关爱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6回忆我的母亲【知识与能力】1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议论、抒情。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2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所包蕴的
41、人文内涵。3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结构。2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高的爱,因此关于母亲的比喻也比比皆是。大家说说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是的,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朱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二、资料助读
42、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
43、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届人大后,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三、默读课文同学默读课文,在生字词处标上记号,思考课文的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四、正音释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佃农(din)祖籍(j)妯娌(zhu li)勉强(qin) 迁徙(x) 慰勉(wi min)溺死(n) 衙门(y) &
44、nbsp;私塾(s sh)调料(tio) 血溅(jin) 瞒着(mn zhe)2解释下列词语。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俭省;缩,缩减。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五、小组交流,全班研讨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
45、,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第三层(第1415段),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节也可归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六、朗读分析课文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1老师范读第一节,此段情深意切,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提问: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46、用?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引导学生把握“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情地朗读第一节。2指定一两位学生朗读215节。要求感情充沛,以情带声,尽量声情并茂。读后教师可请学生加以评论,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然后教师再略作评点。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关键性语句找出来。此类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这些语句分别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就形成了母亲的完整形象。教者可指明,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筛选并整合信息。3讨论:以上提取的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并加以简单分析。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这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同情贫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