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 春练习题 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 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考点:内容概括)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波,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 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 (考点:语言欣赏)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 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考点:片段练习) 四、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的理解)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2、,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 眨呀眨的。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五、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 评价。 (考点:朗读) 济南的冬天 一、 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 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二、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跟同学做一点 儿探究。 三、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
3、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圏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 儿粉色。 四、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 3 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五、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 200 字。 雨的四季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 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4、。 呼吸变得畅快, 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 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 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诗四首 一、反复诵读观沧海 ,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 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 “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 用意?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 ,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 下句对偶的精妙。 四、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
5、造出特别的氛国。假 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 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秋天的怀念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 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
6、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 般的神色。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五、课文第 1 段与第 3 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
7、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 情。 散步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 题?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 用。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向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
8、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 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散文诗二首 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 散文形式呈现。这两首散文诗通过描写金色花、荷叶、红莲等物象寄托情感,篇幅短小,情 感细膩,语言清新雅致。所不同的是, 金色花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 依恋;而荷叶母亲则写现实与联想,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你更喜欢哪一 篇?与同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 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
9、丰富的 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 春水 ,感受他们作 品风格的相似之处。 世说新语二则 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 事。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 ,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 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 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四、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五、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
10、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 ,前者 尊称对方的父亲, 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 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乐园”之“乐”表 现在哪些方面?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 ,但
11、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四、朗读并背诵第 2 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 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 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 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 字左右。 五、 文中那个活波可爱、
12、 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 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 “大” 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论语十二章 一、下列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3、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背诵全文。 五、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 新” “不耻下问” “海人不倦” “后生可畏” “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 与同学分享。 纪念白求恩 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第 2、3 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 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对工作的要求
14、 白求恩 不少的人 三、背诵课文第 4 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纯粹的人, 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 除了毛泽东,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的文章, 如朱德的 纪念白求思同志 、 宋庆龄的 我们时代的英雄 、 聂荣臻的 “要拿我当挺机关枪使用” 一怀念白求思同志 等。 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
15、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植树的牧羊人 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读课 文,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 羊人的相关语(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 起来心无旁鹜,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 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
16、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 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 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別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 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等,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 的评价和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 文章按照
17、时间顺序, 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 险, 再到脱险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 其实也是 “我” 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 收获自信, 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 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限于篇幅,课文选入的时候做 了删节。不妨课下阅读全文,看看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诫子书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
18、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向,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 理解的。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试为下列向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 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背诵全文。 猫 一、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 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
19、“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病死 二、第一只猫死后, “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 后, 作者写道: “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 ”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 “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 ,但它亡失之后, “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 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四、品味下列语,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
20、,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五、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 巧尊的猫 、新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狼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
21、国传统文化 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人室 六、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増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 等的描写。 皇帝的新装 一、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 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提示 快速读时, 既要静下心来, 努力扩大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 也要在每个段落结束时, 稍作停顿,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几段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应该看作一个部 分?前后段落有怎样的联系?这样,就大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复
22、述起来也比 较有把握。 二、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 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三、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 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 大自然” ,你如何理解?)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 “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 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
23、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 去看布料?)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 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 啊!”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 四、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 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 五、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 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二、凭借想
24、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 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 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三、下面是三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说说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风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诗人看到 “街灯明了” , 联想到 “
25、天上的明星” , 想象着天上有美丽的街市。 仰望星空, 你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 小诗。 寓言四则 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 含着怎样的道理。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 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 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奈何忧
26、其坏? 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没有自以为贵, 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 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7 下课后练习题下课后练习题 邓稼先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 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 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 ,有什么 作用?结尾处又
27、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 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 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说和做 一、 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 ,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 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
28、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 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 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 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 。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 死水 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 的精神追求。 孙权劝学 一、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
29、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 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提示: 留一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一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一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一一
30、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一一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黄河颂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 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 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 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 ,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期
31、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 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 老山界 一、文章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 析。 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 来了。(从“照着习”和“躲” ,你读出了什么?)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 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32、,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 奇在哪里?“奇观”一词含着怎样的情感?)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 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四、 文中有不少生动、 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 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 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 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咽,像波涛在澎湃。 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
33、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 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 、 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木兰诗 一、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 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二、 木兰诗 富有北方民歌特色, 风格刚健质朴。 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 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 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
34、的哪 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四、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对镜帖花黄。 五、背诵这首诗。 阿长与山海经 一、 熟读课文,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 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換。在通 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別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
35、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 “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三、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四、文中一些语向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僧恶她的时候,一一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 么要用“憎恶” “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 ,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6、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 为“情有可原” , “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 ,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一脚的牛”等的 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 奇色彩。 老王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 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国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 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
37、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 这么说?) 五、课文結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
38、者的愧作。 ”作者为什么“愧作”?这种“愧 作”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 的语。 卖油翁 一、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 3.尔安敢轻吾射! 4.康肃笑而遣之 四、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 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 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
39、思? 叶圣陶二三事 一、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 文中评价性的语,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二、作者在第 1 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 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 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 说。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 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五、课外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
40、先生 ,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 哪些精神品质? 驿路梨花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 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二、 本文构思巧妙, 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 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 说说其表达效果。 三、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 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短文两则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
41、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 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 ,根 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 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三、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四、 “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取消子独立性。析下列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42、者不如乐之者。 紫藤萝瀑布 一、 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 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 “不 由得停住了脚步” ,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 ,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二、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 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 感官互通) 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 交融) 三、结合自己的
43、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 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 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 流。 五、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 燕国树寻 好一朵木權花等,课外找来 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古代诗歌五首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 ,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 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 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二你有
44、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 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 诗结尾两向的含义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 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向在原作中 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増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 以备写作中引用。 伟大的悲剧 一、作者说斯科特的南
45、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 大”又指什么?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 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 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 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3.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一一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怎样理解“劳伦斯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
46、向死神走去”这句话的意思?) 三、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同时,在叙 述和描写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记文学这一特点的理解。 四、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 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 料),写一篇读笔记。 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 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 厄运。 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比我们遭到的最后这个打击更不幸的遭遇了。 我们来到离我们所熟悉 的“一吨营”只有 11 英里路的地方时,剩下的只有
47、煮最后一顿饭的燃料和两天的粮食。 四天来我们无法离开帐篷狂风在我们四周怒吼。我们身体虚弱,写字很困难。但就我个人 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那样, 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是 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尽力而为,至死 方休。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们 呼呼,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拂。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 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 如今
48、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遗体来讲这些事 迹了 (黄继忠译) 五茨威格的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传记作品,如滑铁的一分钟 黄 金国的发现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课外可以找来阅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 史图景。 太空一日 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 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 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 欢呼起来 2.我
49、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 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 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 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河中石兽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 了怎样的道理? 二、 文中老河兵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 有人提出疑问, 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
5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 不变)的成语。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一老河兵闻之 8 年级上册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 个小标题。 二、 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 说说为什么他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 ,可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