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2021 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文化自信”主题练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文化自信”主题练 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 而文化精华 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 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 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 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
2、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 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 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 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 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 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 Q 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 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
3、先进生 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 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 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 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 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 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 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交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 精神也不能划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
4、,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 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 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 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看重它的基本精 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 2 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 的中国人, 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一一社会主 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 民的产
5、儿。 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 Q 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 好的。 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 系在一起的。 D.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他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 时代的英雄人物。 (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 分。 B.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 形成的根本原因。 C.文章第三段, 运用举例论证, 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第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
6、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 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 动的关系。 B.如果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产生于旧的社会关系中的国民的 某些缺点也会发生改变。 C.如果一个国家具备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 值就会得到普遍的认同。 3 D.我们要走入经典,准确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又要走出经典,使传 统文化的继承面向实践。 【答案】 (1)C (2)C (3)C 【解析】(1)A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一节所说的内容可知,并不是“中 国人”“
7、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 ”而是“中国历史的和现实 的杰出人物是”。B 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说通过塑造阿 Q 作为旧式农民 形象就能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原文只是说“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D 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节是说“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 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 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 (2)C 项,推理的结果错误。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是阐述“这种变化是当 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8、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3)C 项,说法太绝对。一个国家具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个国 家的文化的价值不一定会得到普遍的认同。 原文第三节只是说“如果没有高度发 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 作用的。” 二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终形 成了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中具有典型特征的 重要内容。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书 法的传承和发展附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 每
9、一种字体的演变发展都与当 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如甲骨文与殷商社会 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关,金文与西周礼乐文化相联,隶书的成熟与汉代社会的 4 繁荣发展相关等。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代和 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取法 前代名家张芝、 钟繇, 并深刻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 融汇儒、 道两家思想, 推陈出新而创造出的中国书法经典。 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的吸收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儒家的中和、道 家的空灵、佛家的圆融等,都被书法家融化到笔墨和线条中,形
10、成中国书法独有 的精神气韵。二是历代书法家在书写诗词歌赋和尺牍信札时,渗透了对书写内容 和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始终标示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保持着独立的民族 特色,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因为是书写的艺术化实践, 所以最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思想,是心迹的流淌,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书法上,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我们从王羲之的 兰亭序 中能够感受到魏晋名士雅集的逍遥和追求自然的风度, 从颜真卿的 祭 侄文稿中能够感受到忠臣烈士的铁骨铮铮和面对国耻家仇的义愤
11、填膺。中国历 代书法经典无不隐含着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因为共通的、高尚的 思想指向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品格。 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的存在, 中国书法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很少受到外域文化的干扰, 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 展势头。中国书法少有舶来品的气味,也基本.上没有发生精神内核的变异,从 这个意义上看, 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反映中国文化的灵魂, 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理解并 接受。 书法具有广泛亲合力和感召力,易于被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沿线国家理解 和接受,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已经受到高丽、日本等
12、国人民的喜爱,如欧阳 询传载:“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柳公权传亦载:“外 夷入贡者,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各国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格外关 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很早就对朝鲜、日本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文字。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书法要想继续助力文化自信与文 化强国,还需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 5 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 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摘编自吕文明书法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能够表现国人的情感和 文化。 B.每一种字体的演变与发展都与文化背景相依相伴,甲骨文、金文、隶书无一 例外。 C.林语堂认为书法是书写的艺术化实践,只有书法才能表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 极致。 D.中国书法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早在唐代就被高丽和日本等国喜爱并 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文化积淀、品格精神及对外传播等三个角度解读 中国书法。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论述了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同时也思考书法的 当代价值。 C.文章援引林语堂、熊秉明等人的语句作为事实论据,论据
14、经典权威,论证充 分而有力。 D.文章两次例举兰亭序,分别论证了中国书法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彰显民族 品格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创作者对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他就能够创作出反映时代 的经典作品。 B.对于书法创作者和研究者,书法的魅力不仅在于方法技艺,更在于代代传承 的文化精神。 C.共通且高尚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国书法未曾受到外来的干扰,成为中国文化极 典型的代表。 6 D.当前, 我国的书法艺术既需继承更要创新, 创作也应有国际视野, 中西合璧, 风格多样。 【答案】 (1)C (2)D (3)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
15、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 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只有书法才能表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在书 法上,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 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说的是“也 许只有在书法上”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是从观者的角度来说的不确 定的推测, 而非“只有书法才能表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的创作角度和太过 绝对的结论。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16、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两次例举兰亭序,分别论证了中国书法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彰显民族 品格的观点”错误,第二次举例兰亭序是为了证明“书法因为是书写的艺术 化实践,所以最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思想,是心迹的流淌”,而不是“彰显民族品 格”。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 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 项,“对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他就能够创作出反映时代的经 典作品”太过绝对, 原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 解前代
17、和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 理解文化精神是基础, 但只是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7 C 项,“共通且高尚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国书法未曾受到外来的干扰”表述不当, 原文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的存在, 中国书法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很少受 到外域文化的干扰”,是“很少受到”而不是“未曾受到”。 D 项,“我国的书法艺术既需继承更要创新,创作也应有国际视野,中西合璧, 风格多样”错误, 原文最后一段说“当代书法要想继续助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 还需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 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 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可见,
18、并非要“中西合璧”,而是要具有时代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强调的都是中国特色。故选 B。 三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文明中, 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 和、 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 中华道术、 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 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 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日篇看,早 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19、。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之命 禹。论语尧日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 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 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 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 早期, “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之间 的和谐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 为道德范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 是指不同的事物、 观念结合,处于一种和
20、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 显得十分单调。 因而, 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 乾卦 彖 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8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 “和日常,知和日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 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 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 正如
21、礼记 所说“乐 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 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 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 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 宾之心”等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 直为后儒所称颂, 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 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光明网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
22、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 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做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 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就是指和谐与单调兼 容并包。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 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 证思路。 B.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 截然不同。 9 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儒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
23、最高道 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 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 想的继承发展。 B.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主要体现 在音乐中。 C.“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 功能各不相同。 D.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相关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 观有相同之处。 【答案】 (1)D (2)B (3)C 【解析】(1)A 项,“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理解
24、有误,依据原 文文句“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 分析可知,原文是“精神生命”,而非“生命”,故此项扩大了范围; B 项,“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理解偏差,依据原文“早在尧舜禹时 代, 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比较可知,原文无 “儒家的”字眼,且根据常识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尧舜禹时代并没有儒家;故 此项混淆范围了; C 项,“和而不同就是和谐与单调兼容并包”理解有误,对“和而不同” 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原文说 的是“因而, 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但并不意味着“就是”, 故此项说法太绝对化了。 (2)B 项,“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理解错误,此选项的概括是在文章的第 10 三段,依据此段的中心句“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 最高道德理念”和对文段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可知,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 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论证的是“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 念”。故此项曲解原文观点了。 (3)C 项,“三者功能各不相同”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和也是道家和佛 家的基本价值范畴”“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分析可知,三 者的功能相同之处,并不是“三者功能各不相同”的,故此项无中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