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六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地 理理 2022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自主诊断 1.地球公转的特征和黄赤交角 (1)公转特征 轨道:近似 的椭圆。 方向: 。 周期 恒星年: 日 时 9 分 10 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正圆 自西向东 365 6 速度。 项目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较 B点 7月初 较 1月初 快 远日点 慢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为什么一年中,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日数多于冬 半年(自秋分日
2、至次年春分日)? 提示 北半球夏半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经过远日点,速度慢,所用时间长,因此 日数多;冬半年经过近日点,速度快,所用时间短,日数少。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示意 赤道 黄道 2326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 3月21日 夏至 9月23日 冬至 2.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 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变化特点 特殊日期 北半球夏半 年(春分日至 秋分日)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大于夜长,纬度越高,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 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皆为 北半球冬半 年(秋分日至 次年春分日)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
3、 夜长,纬度越高,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皆为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北 昼越长,夜越短 极昼 南 昼越短,夜越长 极夜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由 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各纬度 冬至 的纬度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太阳直射点 南半球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 成因 正午太阳 递减 高度 四季更替 夏季:一年内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
4、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 个季节。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最长 最高 最短 最低 3、4、5 五带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一考向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的判断 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则此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 越短;而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特别提醒 昼长越接近12时,则表明此地越靠近赤道。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太阳直射点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
5、,夜渐短;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点 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特别提醒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 达最小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 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永远昼夜等 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极昼(极夜)变化规律 地区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次年春 分 北极 地区 极昼从北极点 向北极圈扩大 极昼从北极圈 向北极点缩小 极夜从北极点 向北极圈扩大 极夜从北极圈 向北极点缩小 南极 地区 极夜从南极点 向南极圈扩大 极夜从南极圈 向南极点缩小 极昼从南极点 向南极圈
6、扩大 极昼从南极圈 向南极点缩小 特别提醒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这两天无极昼、极夜现象;纬度 越高,极昼(夜)持续的时间越长:极点持续时间约半年,极圈上最短,仅24时。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时)2 (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数计算 昼长=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 特别提醒 特殊地方的昼长:赤道上昼长为12时;有极昼的地方昼长为24 时;有极夜的地方昼长为0时。特殊日期的昼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 长,均为12时。 考向一 考
7、向二 考向三 (3)昼夜长短的“对称”规律 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下 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故a 和b两日(c和d两日)日出、日落、昼(夜)长时间一样。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在同一天中,N的昼长等于S的夜长;N的夜长等于S的昼长。 特别提醒 同样道理,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天,北极或南极的极昼 (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或面积大小)一样。如5月22日与7月22日,北极地区极 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相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1】 (2019江苏卷,12)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
8、处,海拔2 118米, 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 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7:32 17:08 6:31 18:15 4:45 19:39 7:22 16:49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 B. C. D.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作为主要信 息载体,推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太阳视运动轨迹,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9、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 东北 西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B (2)B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昼夜长短的计算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 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完成第 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和题干获
10、悉,P点位于75W,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 时)是9时0分0秒;两地相差13个时区,时间相差13个小时,可推算P点的地方 时是前一天的20时。故选C。第2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和上题的结论,P 点日落时间是20时,则昼长是16小时;从图中的经纬度及海陆分布状况,可 推知P点位于南半球,接近南纬54;而我国最北端漠河位于北纬5340左 右,纬度基本相当,但所处的南北半球的位置相反。所以P点的昼长是16小 时,漠河的夜长则应该是16小时左右。故选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2 极昼(夜)的变化 (2020山东青岛高三二模)据报道,2018年8月21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南 极昆仑站(下图
11、)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这一天,科考队员在昆仑站看到日出时,国际标准时间及日出方位是( ) A.7时左右 北方 B.10时左右 东方 C.13时左右 西方 D.15时左右 南方 4.据此推算,昆仑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 ) A.4月16日 B.4月712日 C.4月1318日 D.4月1924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应当位于晨昏线与昆仑站所处纬线的切点 上,而且切点位于昆仑站,其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77E地方 时为12时,那么0经线所在的国际标准时间约为12-5=7时,故A
12、正确。第4 题,8月21日南极昆仑站结束了极夜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结合昼 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从6月22日左右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是极夜, 此段时间约占南极昆仑站极夜期的一半,即大约2个月;那么由6月22日再减 去2个月,即4月22日前后进入极夜期,故D正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二考向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
13、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 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 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 回归线
14、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 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根 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 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
15、楼间距 L=hcotH。如上图: 特别提醒 为保证采光,在计算楼房间距时,需先计算出该地一年中最小正 午太阳高度,因为此时影子为一年中最长,楼影长度最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H)互余,即+H=90 时效果最佳。如下图: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2】 (2016江苏卷,910)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 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 宅景观设计
16、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 B. C. D. (2)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 B. C. D.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华北地区某低碳社区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区 域气候特征、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考 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根 据太阳能热水器朝向可知 ,房屋左侧为北,右侧为南。落叶阔叶树冬季树 木落叶,利于阳光照射进房屋;夏季枝叶繁茂,遮阴效果
17、好,布局在南侧,可达 到夏季遮阳、冬季采光的效果。冬季,华北地区盛行偏北风,常绿针叶树防 风效果好,布局在北侧,可抵御寒风。故C正确。第(2)题,冬至日该地 (40N)正午太阳高度H=90-(40+2326)=2634。正午太阳光线与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垂直,所以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水平面的倾角与正 午太阳高度互余,则太阳能集热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326。D正确。 答案 (1)C (2)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角度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H=|-|,其中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
18、成第12 题。 1.该地经度为( ) A.30E B.30W C.60E D.60W 2.该地纬度可能为( ) A.10N B.10S C.50N D.50S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题可知,北京时间为18时时,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可算出该 地的经度为30E,A正确。第2题,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 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 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纬度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经计算,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符合。再依据图示 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只
19、有C符合。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角度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 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等长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4.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 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遮阳板长 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B. C. 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20、 3.D 4.A 解析 第3题,“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即为一 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该地位于福建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值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极昼现象。第4题,济南的纬度比福建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 小值都比福建小,正午太阳照射室内面积的最大值会更大,因此为了让遮阳 板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安装高度不变,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太阳光线更倾 斜,那么遮阳板必须要加长;如果遮阳板长度不变,那么安装高度应该降低。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考向三考向三 太阳的视运动太阳的视运动 日出、日落
21、方向 太阳直射 点位置 日出、日落方位 无极昼地区 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 北半球 东北升,西北落 北极圈内:正北升,正北落 南半球 东南升,西南落 南极圈内:正南升,正南落 赤道 正东升,正西落 图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特别提醒 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南回归线以南, 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北方天空。 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有时在天顶,有时在正南方天空,有时在正 北方天空。 太阳的周日运动:以上图夏至日为例,太阳东北升东南方天空正南方 天空西南方天空西北落。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3】 (2018全国卷,91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
22、州毕节旅游, 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 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 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考向一 考向
23、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到贵州毕节旅游为背景材料, 主要考查影响车速的因素、太阳的视运动、区域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体 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1.材料信息: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位于 地貌 地区地形 车速较慢。 2.图示信息: 喀斯特 崎岖 东北 西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 第(1)题,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D错误;该高速公路地处 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较小,A错误;两路段雾霾天气不严重,C错误;据图可 知,该高速公路是从重庆到贵州毕节,沿途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因此乙和 丁路段平均限
24、速较低,B正确。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7月份,太阳直 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四个选项均为 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南行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 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据图可知,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 千米,时速80千米,需要3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会照射到,B正 确。第(3)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重庆和 毕节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差别不大,但在地形方面,重庆地处 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故地形是导致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
25、A正确。 答案 (1)B (2)B (3)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题组训练突破训练突破 (2018江苏卷,34)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 第12题。 1.线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全年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则该地位 于北回归线以北。线太阳视运动轨迹由东南向西南延伸,此时该地的太 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所以其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的节气为冬至。D正确。 第2题,根据线所
26、示太阳视运动图和第1题可知,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 度约为23,又因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可以假设当地纬度为,则冬至 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公式为:23=90-(+2326),该地纬度约为 4334N,四个省级行政区中琼、苏、赣三省份的纬度均低于 40N,4334N横穿新疆。B正确。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专项提升 图形突破光照图的判读 1.光照图的综合判读以极地投影图为例 规律规律深化整合深化整合 2.解题突破口光照图中的点、线、角 (1)光照图中的线 晨昏线:晨昏线是球面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 0。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
27、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 (2)光照图中的点 点 直射点 交点 切点 说明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 的地点 晨昏线与赤道的 两个交点 晨昏线与纬线圈的两个切 点 特征 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所在经线地方时 为12时 晨线与赤道的 交点所在经线地 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的 交点所在经线地 方时为18时 所在纬线圈以内的地区 为极昼时,所在经线地方 时为0时 所在纬线圈以内的地区 为极夜时,所在经线地方 时为12时 关系 晨昏线与赤道的两个交点,经度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晨昏线与纬线圈的两个切点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经度 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直射点与两个交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度差为90
28、 (3)光照图中的几种数值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切点的纬度=90。 晨昏圈与地轴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思路思路典题透析典题透析 【典例】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 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文信息可知(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2)图示时刻( ) A.东经10各地处于黑夜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属于黑夜的范围大于白昼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素养解读】【素养解读】本组题
29、以局部太阳光照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晨昏线的判 断、日期的判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思路导引】1.材料信息: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为晨昏线。 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 季南极圈内 有 现象。 夏 极昼 2.图示信息: 南 顺 0:00 解析 第(1)题,P点为南极点,顺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M点在N点的东北 方向;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表明北美大陆气温低,北半球为冬季,悉尼 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时处于夏季,高温多雨;此时南极为极昼期间, 利于南极科考;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越向南日出越早,这一天乙地 日出时刻早于甲
30、地。C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南极为极昼期,则 MN为晨线,N点的地方时为0时;图示为东半球,推知N点所在经线经度是 40E。此时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每一条经线上都有白昼和黑夜;地 球上的两条日界线为180经线和40E所在经线,所以澳大利亚与巴西不 在同一日;地球上每时每刻白昼和黑夜范围均相同;此时为冬至日,地球位 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B正确。 答案 (1)C (2)B 迁移迁移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右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弧ABC为晨昏线局部,B点为切点。图 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光照时刻,直射点所在半球为( ) A.北半球、西
31、半球 B.北半球、东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2.据图推断日期可能为( ) A.6月22日 B.12月22日 C.7月24日 D.1月24日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示为北极,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 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M、D两条经线有一条地方时是0时,位于夜半球中间。 弧ABC为晨昏线局部,B点为切点,所以M点所在经线是0时所在经线,D点所 在经线是180经线。图示时刻,B点所在纬线圈有极昼现象,直射点所在 半球为北半球,C、D错误。直射经线与0时所在经线是两条相对的经线,结 合图示可知,M点所在经线是120E,直射点经线是60W,位于西
32、半球,A正 确、B错误。第2题,图中切点的纬度是75N,刚出现极昼现象的纬线与直 射点所在纬线度数互余,推断太阳直射15N,距北回归线约差8,太阳直 射点每月移动的纬度范围约8,日期应在6月22日前后1个月左右,可能为7 月24日,C正确。 热点透析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情境素材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 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同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 月面开始巡视探测;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
33、完成两器 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2月11日,嫦娥四 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模式。 命题视角 【角度1】发射嫦娥四号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射中继星“鹊桥”?“鹊桥”在轨 运行时,是地球的卫星还是月球的伴星? 答案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因为其周期与方向一致,因此在地 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嫦娥四号着陆区在月球的背面,我国科学 家在地球上与嫦娥四号要取得联系,其电磁信号将会被月球遮挡,因此需发 射中继星,先将地球发射指令发射给“鹊桥”,“鹊桥”再把指令发送给嫦娥四 号和玉兔二号。根据图示,“鹊桥”运行轨道与月球运行轨道平行,因此其为 地球的卫星。 【角度2】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进入月夜休眠期,说明月球上也有昼夜交 替现象,则月球上一个昼、夜时长各为多少? 【角度3】为什么月球上布满了撞击坑,而地球上较少? 答案 月球自转一周需27.321 66日,因此月球上一个昼、夜时长约为13.66 天。 答案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因此易受小天体撞击,形成较多撞击坑。受地球 大气层的影响,进入大气层的小天体绝大多数在大气层中烧毁,因此地球受 小天体撞击少。另外,地球表面受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频繁,过去已有的 一些撞击坑大多已被侵蚀或沉积物所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