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189341 上传时间:2021-03-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时规范练课时规范练 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与危机与危机 一、选择题 1.(2020 山东威海一模)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 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2.(2020 山西大同三模)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 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 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2、)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3.有学者指出,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夺位,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致使藩 王谋叛成为明代政坛上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这类藩王叛乱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徒然给明代社会增 添了许多祸乱。作者意在论证( ) A.分封制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B.明代形成新的王位继承规则 C.遵守规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D.朱棣的政绩为后世提供范例 4.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 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

3、是 ( )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交融 5.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 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等级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 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6.(2020 山东潍坊一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民间海 上走私活动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的限

4、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7.(2020 四川遂宁三模)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 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 B.史著编撰意图各异 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 D.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8.(2021 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1718 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 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傍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

5、当时(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军机大臣懒政 9.(2020 湖北宜昌一模)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 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10.(2020 广东珠海二模)明代内阁大学士多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而到了康熙九年, 清朝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升至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

6、强化 C.表明清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11.(2020 湖南怀化二模)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 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 ( ) A.是临时性官职 B.行使职能单一 C.完全代表中央 D.权力归属中央 12.(2020 河北邢台期末)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 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 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

7、明( )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1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 多元统一体。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 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14.清史稿 洪亮吉传记载:“人材至今日,销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 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形成此现象的社会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科举考试的影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清朝大兴文字狱

8、15.(2020 广东惠州三模)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 理藩院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回疆则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加强了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 16.(2020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 方 行 政 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 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 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 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

9、为王,以镇守地方,屏 藩皇室 监 察 制 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 当普遍。康熙帝认为,“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乾隆帝认为,“夫开边 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 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 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

10、等管 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 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聋人之间的对话”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 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

11、山地方小海 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 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 (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 (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人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课时规范练 7 从明朝的建立到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C 这些举措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 务的,强化监察的目的是加强专制,故选 C 项;明朝时期已废除了宰相,排除 A项;防止地方 分裂是通过削弱地

12、方权力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B项;厂卫特务制度是为皇帝 个人服务的,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健全,排除 D项。 2.A 据材料可知,明代通过廷推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防止官员结党营私,强 化了君主专制,故选 A项;明代选官制度仍然是科举制,廷推制度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明代皇帝在任官方面的规定,与决策机构权力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 刑法,排除 D项。 3.C 由材料可知,朱棣起兵夺位的行为违反了民众对传统政治合法性的认识,成为社会 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臣民遵守规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 C 项;材料论述的是朱棣 以藩王的身份夺位带来的影响,与分封制无关

13、,排除 A项;明代并未形成新的王位继承规 则,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朱棣的谋叛行为,而非其政绩,排除 D项。 4.A 明成祖统治时期,不断地南征北战,且派郑和下西洋,国力耗费巨大,到明仁宗朱高炽 继位后果断地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和西洋宝船,实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可见明朝 统治政策的调整,旨在缓解财政压力,故选 A项;B项体现的是明朝统治政策调整手段而 非目的,C、D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均排除。 5.B 僧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西藏的重要特色,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表明明 朝有效地行使管辖权,B 项正确。 6.D 明朝时期厉行海禁,这导致了民间海上走私困难,从而导致部分走私商贩和倭

14、寇勾 结,在戚继光等人平倭后,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从而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说 明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问题的解决,故选 D项;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排 除 A项;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排除 B项;C 项“失去”一词表述错误,排除。 7.B 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实时记载,而明史为清朝史官编撰,对明武宗的记载 截然不同,主要是由于史著编撰意图各异,故选 B项;史官个人的才学不会造成完全相反 的记载,排除 A项;史料运用方式有别主要是因为两个朝代的政治需求不同,排除 C 项;编 撰体例仅为形式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项。 8.B 据材料可知,康熙帝政务极其繁忙,甚至得不到休息,

15、说明皇帝大权独揽,无人协助决 策,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选 B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符合 题意,排除 A项;材料仅提及皇权,并未提及社会其他方面,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 C 项;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排除 D项。 9.C 材料中的规定反映出军机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故选 C 项;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 A项;吏治清明指为官者清正廉洁,少有贪 污腐败现象,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排除 D 项。 10.B 11.D 督抚制度下的督抚长官隶属于中央机构,根据材料“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

16、 另行派人”,可知督抚的权力归中央所有,故选 D项;从材料中“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 方行政首脑”,可知督抚不是临时性的官职,排除 A项;督抚既是地方行政首脑,还可以管 理军事,可知督抚行使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排除 B项;“完全代表中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 12.D 材料“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必须请示”等信息体现了专制权力的加强,导致 管理不够灵活,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故选 D项;材料没有反映明清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排除 A项;材料强调“有例可援”,说明标准并不严格,排除 B项;材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 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说明权力没有分散,排除 C 项。 13.B 由材料“许多原先分散

17、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 统一体”可知,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各个民族的交融和统一,故 B项正确;材料信 息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以及复杂地理环境,故 A、C、D三项错 误。 14.D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术研究迎合官府的观点,这是 清朝文字狱造成的恶果,D项正确。 15.A 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 A项;仅 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 整的法律体系,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天 朝上国”

18、的意识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D 项。 16.参考答案 (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 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2)特点:“守中治边”,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重视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海疆 并重,兼理边疆地区经济事务;因俗而治,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民族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管 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维护领土的完整性。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9、;促进了边疆开发。 17.参考答案 (1)要求:要求派专门商务监督常驻中国管理对华贸易;要求中国划出海岛供 英商经商居住。 (2)理由:中英贸易属朝贡贸易,中国是“天朝上国”,英国无权要求平等的通商权利,这 违背“天朝”体制;划出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这一要求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坚决捍卫国家 的权益,不能作出让步。 (3)理解:说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其对中华 文化充满景仰;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 当性。表明双方都极其固执而自信,导致双方沟通无果而终:乾隆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 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提出了对方难以接受 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7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