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太阳、地球和月球和月球 第第 6 6 课课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 2.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在分工工协协作中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力量。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
2、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 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图书资料、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 电筒等。 教师准备: 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课件、 海报示范、 图书资料或电脑、 网络等。 【课时课时建议】建议】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 -说,这是什么。(地球) 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究竟
3、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 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 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 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 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 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
4、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 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 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 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 是球形的呢?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下面的文字, 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在球面 上及平面上移动的景象。 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 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
5、,然后桅杆才逐渐 隐没在海平面下。发生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据此,人 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 5.模拟船的出港以及月食。 (1)教师下发实验器材,教师强调实验的注重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 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 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地点选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实验中要准确把握手电筒、小立方体或小球、纸板的位置。 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 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
6、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 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3)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 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 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 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 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 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 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麦哲伦航海的文字, 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
7、件展示的环球 航行图了解这段历史。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我们通过模拟帆船出港, 观察到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而出港时则相反。同时在模拟月食的实验中,观察到只有小球在纸板上的影子始 终是圆形,与实际观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们能判断地球是球形的。人类 认识地球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经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张衡的“浑天 说”、亚里士多德宇宙观、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近现代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才最终 确认地球是球形的。 4.完成随堂学,巩固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教师组织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交流发现的新问题并观察地球仪。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帆船进出港月食投影环球航行进入太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