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

上传人(卖家):永遠守護你 文档编号:1265287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把握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一、一、激趣导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恐龙。 师:没错,这就是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后来 突然灭绝了, 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

2、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 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 探讨。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恐龙图片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主归纳内容二、初读课文,自主归纳内容 1.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 ,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 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 响。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

3、,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筛选信息,比较分析作答) 预设预设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问题。 (2)课文选用的材料: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 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 现有恐龙化石。但 1986 年在

4、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几十年前,人 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在四十多亿年的 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 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所有陆地似乎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 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 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 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 也已相互分离。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

5、植物和动物。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 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一边梳理内容,一边注意作者是如何扣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进行说明 的。帮助学生在整体感知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提高信息筛选和归纳能力。 三、梳理关系,体会事理特点三、梳理关系,体会事理特点 师: 恐龙无处不有开头就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 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为全文的逻辑点,然后展开推理。请同学们根据 梳理出来的材料,再读课文,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自主理解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根据 这些材料进行推理

6、的。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 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间点: “最后一次 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 ,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 个地方” ; “大约在两亿年前” ,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 ,理清文章思 路。 (学生读课文,圈点批注,比较分析,交流作答后,全班讨论。 ) 预设预设 示例一: 逻辑推理过程: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这

7、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 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大陆漂移了。 示例二: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 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 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

8、证据。 示例三: 第一部分(第 1 段) :用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 214 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有” ,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第 15 段) :以“南极洲 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 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示例四: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 辑说明顺序。 师小结:通过自主探讨,我们发现本篇事理说明文的行文思路是逻辑推理的过程,通 过推理形成结论。作者在这里

9、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 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 逐步分析材料, 然后根据对材料之间关系的不同解读, 获得对逻辑顺序的认识,学习逻辑顺序,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四、延伸阅读,拓展认知思维四、延伸阅读,拓展认知思维 1.深入探讨 师:课文主要写的是由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 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 道理,也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点。这种将恐龙化石的发现与“板块理论”相联系,并进行 科学探讨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0、结合具体例子,我们深入认识这种思维方式。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 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预设预设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我们可以明 白的是确如文章开头所说: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 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2)第一问示例:联想、想象。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 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 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

11、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 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多 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 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进而 得到可信的科学研究成果。 后一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2.材料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

12、水深超过 6000 米的海沟共 24 处,其中 19 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 11034 米。海沟是 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 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 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 翘起来。 预设预设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 6 段起阐述 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海沟。 3.补充例子 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

13、子。 科学观点: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 ” 预设预设 示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在北半球,漩涡呈 逆时针;在南半球,漩涡呈顺时针;在赤道则不会有漩涡。 示例二: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 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 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正蚯蚓的活动能力有 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

14、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分裂了。 魏格纳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一书。 示例三: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的发明众 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 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带来了视力的恢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 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本环节从课内延伸 到课外,开拓学生认知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师: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15、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 这一观点吗?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提升学生对事理说明 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逻辑思路,巩固学习效果。 2.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一、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作业展示,导入新课 1.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

16、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 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 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 被 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 压扁的沙子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 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 1.明确学习任务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一起讨论

17、归纳后,明确任务) 自读任务: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 (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阅读方法: 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总结。 (2)学生交流方法和结论,教师指导。 (3)每个自读任务指名 23 人展示阅读成果,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预设预设 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6 段) :提出关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 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 据。第二部分(第

18、 717 段)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 710 段) :讲述 1961 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 ,并且介绍了 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 1113 段) :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 以存在的, 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 第三层(第 1417 段) :通过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 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

19、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 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 结论。 2.检验自学成果 师:请同学们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检验自学成果。 (1)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3)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 (生自由答题,师指导) 预设预设 (1)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 龙的灭绝原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0、” 。 (2)示例一:作者从 1980 年的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 6500 万年前的那次“大灭 绝” ,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理论 “撞击说”和“火山说” 。进而指出: “这不仅仅是一个 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 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解释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其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第 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 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第二,斯 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它的形成源于巨

21、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问题 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 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因为有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 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沙子) 。最后,用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 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 6500 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 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示例二:文章起笔提 出导致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

22、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 击,引起人们对曾经主宰过地球的恐龙后来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 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 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依据地质学发现的证据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示例三: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 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在高温条件 下会变为普通沙子,所以如果是火山喷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是撞 击毁灭了恐龙。 (3)使我们明白了一种思维的技巧,即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

23、响。举例略。 3.理解深层意义 师: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预设预设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 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认 为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 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4.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这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预设预设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同 处。 (1)内容: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 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

24、2)说明顺序:两者的说明顺序都是“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 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 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揣摩语言三、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师:阿西莫夫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令人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再读两篇课文,完成下 面三个任务,从而深入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任务一任务一 速读两篇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 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25、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学生速读两篇课文,在两篇课文旁边做相应批注,然后讨论回答。 ) 预设预设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 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 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

26、)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 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 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 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任务二任务二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 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找出这样的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速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在课文旁边做相应批注,然后讨论回答。 ) 预设

27、预设 示例一: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 的问题。 示例二: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 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任务三任务三 两篇课文为了说明的形象生动或者把深奥的理论说得形象可感,用了很多准确的词 语、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赏析。 (学生速读两篇课文,在两篇课文旁边做相应批注,然后讨论回答。 ) 预设预设 示例 1: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 随之一起运动。 ” “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易懂。 示例 2: “位于南极

28、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位置。 示例 3: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说明同体积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的三个层次的语言赏析,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学习语言简明精练、逻辑 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今后的说明文写作夯实基础。 四、总结拓展,激发思维四、总结拓展,激发思维 所选的两篇课文就同一对象恐龙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 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9、: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 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选择下面两个探讨任务之一课外完成。 探讨任务探讨任务 1.走进图书室或借助网络,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 情报站”的手抄报。 2.以你身边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短文。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任务 1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探讨。让学生学有 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任务 2 通过写 作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理,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在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 桥梁。 这两篇短文是本单元内容较深

30、的课文,其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了不同领 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两篇短文内容相关,内在思维方式相同,所以采用一篇教读一 篇自读的形式训练学生阅读事理说明文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整体教学设计上,结合事理说明文特点,按理清内容明白事理拓展探究 局部赏析的步骤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课程内容衔接自然。 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1.1.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不可以。本文的题目不仅切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 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 读的兴趣。如

31、果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2.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同时成为全篇 的逻辑基石。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 “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 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 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

32、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 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第二篇短文同样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 因此,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其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值得深入体会。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 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 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 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 到的发现。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 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中的科学知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

33、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己亥杂诗 (其五) 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 庐山瀑布 ) 科学知识:诗中瀑布隐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新疆域序(节选)新疆域序(节选) 科学家们在某些前沿问题上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对立的,但这正是前沿科学的特征。 例如,在本书的多篇文章中,我都提到了宇宙的年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新发现会使我 们认为宇宙大约有 100 亿年,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显示出其年龄为 200 亿岁。那么, 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回答是:我们不能确定谁对谁错。这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而 且不同的研究路线会导向多少有点不同的方向。这不是科学的一个缺陷,而是非常值得称 赞的一点:这里对相互对立的观点有着自由的争论;这里有着多条通向目标的道路,其中 有些道路可能会被证明是死胡同。宇宙年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时刻肯定会到来,就像当 初地球年龄被确定那样。在这个时刻之前,读者可能会饶有兴趣地了解处理这个问题的不 同方法,并对争论各方的论据和结论的相对价值做出自己的衡量。 艾萨克阿西莫夫 1989 年 10 月 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为本站会员(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