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大海之歌 文档编号:1265492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0 年秋季学期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期末联考年秋季学期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01 月 18 日 7:5010:20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2、共一、现代文阅读(共 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 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 无论是作为家人、 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

3、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 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

4、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 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 管子云: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 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 下为公” 。 “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

5、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 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 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 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 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

6、来,也没有谁能恩赐。 “开” ,就是开 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 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 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

7、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 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 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 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 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

8、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 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格与精神世界, 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 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 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 “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 1.下列对材料相关

9、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 中的伦理自觉。 B.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 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C. “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 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 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

10、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 “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 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B.材料二,引用老子 管子 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 “太平” 相联系的观点。 C.材料三,基于中国国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 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 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三,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 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 B.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 C.

1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礼记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4 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流泪的骆驼流泪的骆驼 申平申平 冬天的沙漠,荒凉寂寥。 几个蒙古老乡正围着一头小骆驼说着什么。小骆驼看样子只有几个月大,瘦骨嶙峋,皮毛凌乱,估计 它是个孤儿。这时候,有个壮汉牵了一头大骆驼走了过来。这是一匹巨驼,身材高大,背上双峰突起,头 颅高昂。小驼一见,立刻冲

12、了过去。它的眼睛里充满渴望,要不是有人抱住它,不知道它的速度会有多快。 但是,迎接它的却是愤怒的吼声,还有喷鼻摆头等表示强烈反感的动作。大驼好像在说:我不是你妈 妈,赶快给我滚开!如果不是壮汉死命拉住缰绳,它也许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家伙踏上几脚。 人们只好把小驼拉到一边去了。 这时,马头琴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了马头琴,一个老人上前帮助他系上了一条蓝绸带。老人走到大驼身 旁,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大驼很不情愿,吼叫反抗,甚至回过头来要把马头琴扯掉。谁都不明白, 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大漠空旷,冷风袭来,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大驼安静了一些,它仰起头来,东张西望, 侧耳倾听,仿佛在寻找琴声

13、的来源:它放开喉咙吼叫,好像在呼唤同伴的到来。 一位 30 多岁、身穿紫红色蒙古袍的漂亮少妇走到了大驼身过,她做了几个敬天敬地的动作,然后用手 轻轻抚摸大驼的皮毛。老人也从驼峰上摘下马头琴,把它交还给马头琴手。此时的小驼,被拴住了一条腿, 正在远处挣扎哀吗。它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在寒风之中哭泣。 少妇突然开口歌唱,其声悦耳悠扬,响遏行云。她边抚摸骆驼边唱,歌声在荒漠之中飘散开来。听不 懂她唱的是什么,但是你完全可以知道,她唱的歌曲首定和母爱有关,因为她的眼睛里充满柔情这是一 种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她正在把这种柔情通过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地传达给眼前这头 暴躁不安的骆驼。一会儿

14、,马头琴也响了起来。琴声配合着歌声,弥漫挥洒,犹如春风吹过草原,又如阳 光雨露洒满沙漠。 荒漠在聆听。老人和孩子在聆听。远处的骆驼在聆听。眼前的大驼当然也在聆听。天空湛蓝,云起云 飞,大漠苍凉。一定是大驼内心之中最柔软的东西被触动了,唤醒了,它渐渐安静下来,目光开始变得柔 和。 有人乘机推着小驼走了过来。小驼看着大驼,发出乞怜的叫声。大驼这次没有吼叫喷鼻,倒是小驼战 战兢兢不敢靠前。少妇停止歌唱,亲自把小驼推到大驼腹下,让它去吸奶水。大驼回头看了一下,依然显 得不大情愿。小驼吃了几口奶,大概找不到母亲的感觉,就又从大驼的腹下钻了出来。它甚至来到大驼眼 前,再次发出哀怜的叫声。 少妇手抚大驼,继

15、续歌唱。她的歌声更加温柔,她的目光更加纯净。马头琴继续响着,琴声穿越时空, 刺破荒凉,伴着歌声直达人和动物的内心。大驼似乎被深深打动了,它的眼睛湿润了,口中发出呜咽之声: 它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好像在最后确认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身旁,确认是否应该接受它,给它以 无尽的母爱。 歌声继续响着。少妇轻柔地唱着,再次把小驼往大驼腹下送去。小驼的胆子好像大了,钻进去仰头吃 了起来。母驼不动,任由它吸吮奶水,吱咂有声。歌声停了。少妇看着眼前这对刚刚结识的母子,眼中充 满欣慰,她缓缓转身离开。所有的人纷纷从骆驼身边走开。留下空间给这对通过歌声沟通相认的母子,人 人脸上都挂满笑客。 马头琴继续响着。浑厚低

16、沉的马头琴声在大溪里滚动着,飘荡着,犹如江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人 和动物的心弦。令人称奇的是,母驼眼中竟然泪水滚滚 世界沉寂下来,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在明亮的天光之中,小驼继续吃奶,大驼温柔站立, 人群静静观看。忽然一声欢呼,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扑进了少妇的怀抱,少妇疼爱地摸着他的头。在那边, 大驼也低下头去,亲昵地嗅着小驼的身体。人们纷纷起身离开,走向远处的蒙古包,那就是他们的家园。 几声驼鸣响起,不知什么时候,小驼竟然卧在了大驼的脚下。这显然是孩子找到母亲、重回母亲怀抱 的特有动作,就像我们人类的动作一样。 母驼轻轻呼唤,小驼站起身来,跟随它的新妈妈,走向沙漠走向远方,去开始它们新

17、的生活。 (摘自网络)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骆驼瘦骨嶙峋,皮毛凌乱,眼中充满渴望,意在暗示他需要母爱,需要被接纳,但这个愿望的满足要 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B.马头琴手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使母驼 “安静了一些” 很显然, 乐音的传递在母驼身上有了回应。 C.少妇温柔的歌声,和着马头琴乐音,穿越时空,刺破荒凉,直达大骆驼的内心,母驼眼睛湿润了,是因 为小驼的气息,激发了它母性的潜能。 D.大骆驼对小骆驼的接近是愤怒的,因为这不是自己的孩子,理排斥很容易理解。后来它接受了这个孩子, 温馨的画面令人感动。 7.下列对文

18、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把叙事的重心放置于那个少妇的歌声和马头琴的和鸣,再配置独特的大漠背景,形成了一个唤醒母 驼的场,极具艺术张力。 B.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母骆驼“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 , “垂”和“嗅”的动作,说明母驼的心 理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这个小生命了。 C.作者开篇描墓大漠的荒凉寂,与后文“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 ,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凸显一个地 方的环境会因人的参与而改变的主题。 D.本文以散文化的语言,描摹大漠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创造出一种地域之美,音乐之美,母性之美。 这种母性之美,是人和动物一起展示的。 8.小说在叙事的过程

19、中不时插入对大漠自然环境的描写,请分析此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分) 9.小说以“流泪的骆驼”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赏析。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 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

20、而异之表为左 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 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 见玄宗 ,因陈败亡之势曰: “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 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 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 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 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

21、。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 适论之曰: “蜀地位在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 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 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师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 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 礼部尚书,谥曰忠。 ( 旧唐书高适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2、) A.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B.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D.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拾遗,官职名,唐时朝廷谏官,掌供奉讽谏。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 拾遗。 B.幸,在封建时代可指皇帝亲自到达某处,也可以指皇帝对

23、嫔妃的宠爱。 C.玄宗,帝王尊号名。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为表尊敬给他们给予的称号。 D.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适才识不凡,屡受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的才能出众,推荐他到有道科。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 荐他做左骁卫兵曹。 B.高适性情高傲,不惧权贵。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十分轻视文辞,只是以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高适, 高适于是愤然拂袖而去。 C.高适见解独特,深受信任。永王叛乱,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玄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 不同,让他兼任御史大夫等职。 D.高

24、适洞察时政,深谋远虑。高适认为蜀地偏远,靠近险要的地势,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但玄 宗未采纳他的奏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4 分) (2)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4 分) 14.高适认为哥舒翰兵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15-16 小题。 宿楚国寺 有怀 赵嘏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

25、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 年) 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 8 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于赵为 糊口远去岭表幕府前。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 “断烟” “残月” 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 B.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C.南浦的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D.尾联诗人

26、借“松菊”意象直接抒发了想要归隐的感情。 16.这首诗寓情于景,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 分,共 6 分) (1) 逍遥游很形象地描绘了鹏迁徙到南海,飞翔时壮观的景象的两句是 “ , ” 。 (2)在氓中“ , ”两句描写出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代一起玩耍快 乐的样子。 (3)在蜀道难中, “ , ”两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剑阁 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7、18-20 题。 夏日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 )着什么。更有 螺号的咽,从远处隐约传来。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 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亮它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 它所( )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怪不得有人 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 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 些,但也算清晰可辨。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后

28、来听说,他是来 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我是远远地( )着他的,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 ) 。白发缭 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海声依旧,渔火依旧, 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那个蓝色的大连湾,想起黑 石礁, 。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 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阳。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 强化了的缘故吧?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9、(3 分) A.倾诉 编写 注视 形状 B.倾诉 编织 凝视 韵致 C.诉说 编写 凝视 韵致 D.诉说 编织 注视 形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每一个小小的细胞,甚至每一个生命,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 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类型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叹为观止。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 各类蛋白质分子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左右

30、,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大 大小小的生物分子在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忙碌着。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 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 不让人惊叹。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22.请发挥想象扩写长恨歌诗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要求:立足诗句本身的诗意,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65 字以内。 (5 分) 四、作文(四、作文(6060 分)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材料一:材料一:宋人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里说

31、,司马温公每次出门不坐轿子,程伊川谓曰: “公出无从骑, 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 ”公曰: “某惟求人不识耳。 ”然而千百年后,单凭一部资治通鉴 ,我们就偏还 认识他司马光。 材料二:材料二:如今的名人和明星,很多恨不得要天下人尽识,认识他的人越多他就越红。有些一时走红, 人人尽识,几年过后已是路人。 抖音的存在成就了一些人,出现了很多民间网红;也蹉跎了一些人,在抖音中迷失了自我。2021 年 1 月 8 日,抖音平台因存在低俗内容等被行政处罚。 材料三:材料三: 2020 年 10 月 17 日晚, “淘宝直播一姐” 薇娅亮相直播间, 为贫困县直播带货, 助力脱贫攻坚。 当晚,直播带货达 6

32、7 万元。 材料四:材料四: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站在 2021 年的门槛上,回首过去一年中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出名?请根据你自 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一篇发言稿,在新年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期末语文参考答案期末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解析:B.偷换概念, “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 ;C. “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 原文为“只 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 ;D.不合文意, “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 “关 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故选 A。 2.

33、B 解析解析:引用老子 管子 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 系在一起,尚 未谈及“太平” 。故选 B。 3.D 解析解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 明“家” “国” 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 D。 4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1 分)分别运用引证法 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 分) ;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 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 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1 分) 。 5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建设实践; 厚植家国情怀,追求

34、“天下为公” “天下太平” ,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 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 当。 (每点 2 分,共 6 分) 6C 解析解析: “是因为小驼的气息,激发了它母性的潜能”错,是少妇的歌声透出的温柔母性与大骆驼的母 性相通。故选 C。 7C 解析解析: “以此凸显一个地方的环境会因人的参与而改变的主题”错,即环境描写的作用 阐释有误。小 说中对大漠环境的描写表达了琴声穿越时空,刺破荒凉,使得骆驼的母性被唤醒,深化了动物与人之间的 母性是相通的,接纳性、包容性成就了母爱的柔性与宽广这一主题。故选

35、C。 8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大漠的荒凉寂寞,烘托小骆驼的孤单和大骆驼的冷漠,为后面情节发展蓄势; 中间“大漠空旷,冷风袭来”的描写,紧承上文,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天空洪蓝,云起云飞,大 漠苍凉” ,暗示情节的进一步变化,骆驼之间感情的拉近; “明亮的天光” ,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了美好的 氛围。 (每点 1 分,共 4 分) 9丰富了主人公形象,表现出母骆驼在温柔母性的感召下接纳小骆驼的精神蜕变。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 化,丰富了小说的内涵。题目有象征意味,象征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和纯净,以及母性的相通和关联。 引人入胜,引发读者阅读作品探究事情原委的欲望。将蒙古老乡和骆驼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同时也

36、把人与动物情感的沟通交汇在一起。 (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即可,共 6 分) 10.A 解析解析: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 掌书记, (高适)跟着哥舒翰上朝, (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11.C 解析解析:玄宗,帝王尊号名,错。玄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而 尊号或徽号,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12.C 解析:解析:应为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他兼任御史大夫等职。 13(1) 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 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

37、。 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 凭借气质自我欣赏。(窥, 观察;冠,冠礼,二十岁;以,凭借;三个词各 1 分,句意 1 分) (2)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恙,灾患;弗,没有; 迁,升迁;三个词各 1 分,句意 1 分) 14.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 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吃不饱, 不能奋勇征战。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 (每点 1 分,共 3 分) 15.D 解解析析:根据注释, “江边松菊” ,指的是故园松菊,而且联系下句,从中可以知道漂泊中的诗人表达的 是思乡之情;另外,直接抒情,错。 16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

38、无人赏识。飘零无依的伤感。 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自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作者即将远 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对故乡的思念。作者用大雁、江边松菊等意象,表现了他 对故乡的思念。 (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即可) 参考译文: 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不圆的明月在灰白 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 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自旋转、飘零落地,也有那些误 落入屋内,散落在床榻之上。不知何处的棹声惊

39、动了草丛中的睡雁,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 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 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17.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每空 1 分,共 6 分) 18.B 解析解析:倾诉: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诉说:告诉;陈述。 “倾诉”带有更明显的感情色彩。这里 选用“倾诉”更符合文章的抒情色彩;编写:就现成的材料整理成书。编织: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活动。这里与“一网又一网”相照应

40、,用“编织”更好;凝 视: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注视:指注意力和 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句中是指“我”长时间地看着那个人,选用“凝视” ;形状: 就物体或图形的外表而言;韵致:指风度韵味;情致。用“形状”修饰“风云”不准确,而且后文“随风 飘逸, 像一首婉约诗” ,选用“韵致”更有韵味。故选 B。 19.“既也”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结构整齐,表意上具有强调意味;“或许”表示揣测,表 意更加严密;运用问句,委婉而富有情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留有余韵;运用拟人手法, “站着夕阳” 将“夕阳”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感情,显得生动形象,更能

41、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每点 2 分,任意 2 点 即可,共 4 分) 20.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每句 2 分,共 4 分) 21.语序错误,改为“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 介词缺失,改为“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 删掉“左右” 关联词搭配不当,改为“尽管(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每处 1 分,共 4 分) 22.冷清的行宫斯人已去,只剩月的陪伴,看那月已不是那月,而是满面憔悴,夜雨声中那栈铃声声敲打在 如纸心上惊心动魄伤心欲绝。 (两种修辞手法各 2 分,句意 1 分。 ) 23.解析解析:材料一,司马光不求出名却名垂千古。材料二,当今少数明星或普通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但 更多的只是一时的热度。 材料三讲了薇娅的名人效应助力扶贫攻坚。 材料四引用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名言。 综合四则材料和写作情境,青少年应当辩证地看待出名,树立一个正确的成名观。参考立意:保持平和心 态,拒绝急功近利;功到自然成;做好过程;无论成名与否,要保持初心;名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与名气对应的责任与担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大海之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